-
加拿大疫情曲線趨緩 華僑華人:熬過疫情迎來希望
加聯邦政府4月28日公布與各省和地區達成的重啟經濟共識。但加拿大各級政要、公共衛生官員連日來反覆強調,重啟經濟過程中不可放鬆警惕,仍需嚴格遵守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準則。加拿大的華僑華人,留學生們還好嗎?疫情給他們帶來哪些影響?留學生:從容應對改變,希望家人不要擔憂加拿大的疫情形勢給留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諸多改變,也一度令在中國的家長擔憂焦慮。
-
殖民、移民、和華人職場玻璃天花板 | 郭曉明
歐洲人移民到美國,是殖民。什麼是移民?移民是放棄自己的文化傳統融入當地文化。什麼是殖民?殖民是把自己的語言文字、政治、經濟制度帶到異地,使得自己母體文化成為主導當地政治經濟和社會的主流文化。歐洲白人,今天入籍美國,今天就是美國人(American)。華人,即便五六代人生活在美國,在美國出生,法律上是地道的美國人,但是還是被叫作華裔美國人(Chinese American),這和脫帽右派的稱呼相似。
-
探尋「峇峇娘惹」:一方古老的東南亞華僑華人文化
「峇峇」與「新客」之間的差異主要存在於教育背景與傳統習俗。首先,「峇峇」在東南亞地區的成長過程中接受到的是英文教育,而「新客」則接受的是華文教育。此外,不同於旅居的「新客」,紮根多年的「峇峇」深知沿襲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他們更加重視對於宗教禮儀的保護與傳承。與「新客」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使得「峇峇」逐漸衍生出專屬自己的特色文化,成為了「次族群」範疇裡的華人。
-
泰國僑界呼籲愛國華人華僑團結一心堅決反對「港獨」分裂活動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敏):面對兩個多月以來香港少數狂妄暴徒日益猖獗的暴力行徑,泰國僑界嚴正呼籲愛國華人華僑團結一心,旗幟鮮明,堅決反對「臺獨」、「港獨」分裂活動,共同維護香港繁榮穩定。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星暹日報》始終密切關注中國香港的動向,《香港回歸振興中華魂》、《神州明珠,大放光華》、《「一國兩制」宏圖正式實施》等關於香港的專題報導,是為了向心繫祖國的泰國華僑、華人及東南亞讀者傳遞中國香港的正能量。《星暹日報》迫切盼望香港「止暴制亂,恢復秩序」,和平發展的中國,需要全球華人的共同努力!對「反中亂港」之徒,零容忍!
-
海外華人華僑、留學生心繫四川地震災區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5月12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奧中文化交流協會主席常凱先生在會上發言。奧地利27個華僑華人團體當晚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發出緊急呼籲,號召旅奧華僑華人立即行動起來,以實際行動支援遭受嚴重地震災害的中國四川北部地區。
-
全球化時代的海外華僑華人研究
加拿大民族研究聯合會會長、卡爾加裡大學教授郭世寶長期生活和工作在加拿大,他利用融入優勢,集中精力研究華僑華人新移民在加拿大的生存適應與經濟社會融合等問題,取得了豐碩成果。這麼多年您一直專注華僑華人研究,您在分析華人新移民融入加拿大社會遇到的障礙以及華僑華人的循環回流問題時,提出了「三重玻璃效應」(The Triple Glass Effect)和「雙重離散」(Double Diaspora)理論,這對華僑華人研究來說是兩項重要的理論創新。
-
客家華僑華人:身在異鄉非異客 他國拓荒創實業
他們有美國北方人的衝勁和機智,有猶太人的理財和經商能力,有蘇格蘭人的冷靜和獲得欲,有土耳其人的忍耐和中庸秉性,可謂集大成於一身。在眾多華工當中,就有從梅州走出去的客家人。百年雲煙已消逝,但客家華人華僑在世界各地的足跡仍清晰可辨。
-
海外華人華僑:堅決抵制種族歧視 華僑華人維權聲音應該更響亮
維權行動組織者之一、阿根廷僑胞劉芳勇介紹,維權期間僑領們四處奔走控告投訴,華文媒體發出反歧視的呼籲,華人律師們出謀劃策,還有幾百名華僑華人向反歧視局寄去投訴信,現在終於迎來了當事人的道歉。「這是阿根廷華人第一次成功的聯合維權,不容易但必須做。」
-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覽館」開館 致力講好華僑華人故事
12月11日,暨南大學「益海嘉裡文化展覽館」「揭牌暨「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覽館」開館儀式在石牌校區圖書館六樓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簡稱世華館)舉行。 展覽館以「僑連四海,華章遠揚」為主旨,由華僑華人、華商經濟、華文教育、華文傳媒、華文文學五個單元構成。展覽館結合現代化多媒體手段,以簡筆和微場景多層面、多維度勾勒華僑華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融通中外,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宏闊歷程。展覽館的建成,將進一步增加僑校學子品讀僑文化的渠道,成為百年僑校暨南大學向外展示華僑歷史文化的又一窗口。
-
2020歡樂春節「中國故事中國年」加拿大華僑華人春晚圓滿落幕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1月13日電由中國駐多倫多總領館特別支持,人民日報海外網加拿大融媒體中心和當地知名媒體加拿大視傳媒共同主辦,中國建設銀行多倫多分行贊助的2020「中國故事中國年」加拿大華人華僑春晚於當地時間1月12
-
模里西斯華僑華人概況
模里西斯在擺脫殖民統治,獲得國家獨立後,採取多元文化政策,華僑華人在毛安居樂業。 目前,毛島有華僑華人近4萬,佔毛總人口的3%。其中,老華僑華人3萬多,以梅縣地區客家人為主(約佔90%),大多已入毛籍;20多年來,不少港、臺和東南亞華人以及大陸(主要以廣東和浙江)的新僑以投資或以婚姻方式赴模里西斯定居和就業。近十多年來,來自福建、江蘇和浙江等地勞工約一萬人左右。
-
...海外華僑華人堅決支持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
海外華僑華人高度關注,認為這是維護國家安全、確保香港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對國家負責、對包括香港同胞在內全體中國人民負責,其正當性、合法性無可置疑。英國倫敦華埠商會主席鄧柱廷認為,維護國家安全是「一國兩制」賴以生存的基礎。受反中亂港勢力幹擾,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一直沒有完成。
-
加拿大:華人佔比超20%,溫哥華為什麼有這麼多華人?
在異鄉的生活中,他們又形成了什麼樣的文化特色和社群氛圍?▲溫哥華唐人街。這裡是當地華人最初的聚居地,也是全加拿大歷史最悠久且規模最大的唐人街一、「情定」溫哥華華人最早出現在加拿大的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左右。當時的北美大地,被多個殖民國家進行了勢力劃分。
-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覽館」開館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世華館在學校支持下創設「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覽館」,力圖「活化」華僑華人歷史文獻,講述好華僑華人與中國、華僑華人與世界的故事。展覽館以「僑連四海,華章遠揚」為主旨,由華僑華人、華商經濟、華文教育、華文傳媒、華文文學五個單元構成。
-
蓋亞那華僑華人概況
1857年7月英國政策委員會通過「關於鼓勵從中國移民的條例」,派遣移民代理人,在廈門、廣州、香港、澳門等地設立移民站,大批招收華工。「中英天津條約」和「中英和平友好條約」為英國殖民主義者從中國拐騙勞工大開方便之門。一批批華工被裝上船運往英屬蓋亞那。到1891年,英屬蓋亞那共有華僑2475人,1911年增至2622人。
-
華人華僑參與一帶一路系列研究:汶萊篇
17世紀後期,汶萊地方動蕩不安,帆船貿易中斷,不少華人被迫離境,但很快就捲土重來,栽植胡椒、發展商業,成為汶萊王國當時最重要的經濟支柱。1911年汶萊第一次人口調查顯示,華人計有736人。1929年,詩裡亞(Seria)發現了富饒的油田,華人移民蜂擁而至。大量來自砂拉越、新加坡與香港的華工到汶萊油田工作,也有不少華人從事耕作及商貿,華社生機蓬勃。
-
華僑華人看過來!介紹一波與你有關的「寶藏」博物館
在泰國,除了曼谷唐人街歷史博物館之外,坐落於普吉鎮的泰華歷史博物館也是泰國華人歷史的縮影,博物館前身是普吉島華文學校,於2010年改名為泰華博物館。博物館中收集了大量歷史資料,展示聚居於普吉島的華人華僑的文化習俗及日常生活面貌。博物館中還設有普吉漢語教學中心,有幾間小小的教室,幾位漢語教師,仍在為島上居民學習漢語服務。
-
加拿大華僑華人在溫哥華為抗「疫」加油
中國政府採取果斷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獲得了世界上眾多國家領導人和多個國際組織負責人的慰問和支持。近日,幾十位在加拿大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華人華僑及其他族裔友人,相會在溫哥華港,拉起加中兩國國旗,高舉「武漢加油」、 「中國加油」、「加拿大加油」、「世界加油」的牌子,為抗「疫」加油。
-
品讀華僑故事添新去處!暨大「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覽館」開館
會上,「益海嘉裡文化展覽館」冠名與揭牌儀式同時舉行,益海嘉裡集團捐資3000萬成立「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建設基金」,用於在世界範圍內搜集、整理與保存涉僑文獻資料,致力於將世華館建設成為一所集文獻收藏、閱覽、展示、教育、交流、體驗、研究與資政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涉僑文獻信息機構。
-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成立
江門日報訊 (記者/黎禹君 梁佳欣) 昨日(12月11日),在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期間,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鶴山樓揭牌成立,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