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有「中國通芯白蓮之鄉」的廣昌縣不斷做大做強白蓮產業,全力打造「廣昌白蓮」地理標誌品牌,有力助推了「戶脫貧、村退出、縣摘帽」。2019年,全縣2356戶貧困戶種植1.5萬畝廣昌白蓮,戶均增收2.6萬元,成為當地百姓脫貧路上的「同心蓮」。
在貴州,從江縣特產「從江香禾糯」自2016年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後,每斤價格超過20元,種植面積由3萬畝增長到5.1萬畝,成功帶動1500餘戶貧困戶穩定脫貧增收,成為從江縣的「富民米」。
「一個農產品地理標誌,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近年來,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努力挖掘和發揮地理標誌農產品獨特優勢,把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湖南黔陽冰糖橙、新疆伽師瓜、貴州關嶺牛等一批地理標誌農產品產業發展起來,有效助推農業提質增效與農民脫貧增收。
特色主導 帶動增收脫貧
「今年的魔芋收購價是每斤3元,比去年高。我3袋魔芋200多斤,賣了690元。」陝西省嵐皋縣蔣家關村魔芋種植大戶汪傳貴說:「這幾年,我擴大魔芋種植,現有七八十畝。品質好、產量高、不愁銷路,加上合作社保底收購,每年都有十七八萬元收入。」
嵐皋縣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自20世紀80年代種植魔芋就致力於將其打造成縣域特色主導產業。期間,嵐皋魔芋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這為當地魔芋產業發展再添新活力。2019年魔芋種植面積達9.4萬畝,年產量9.8萬噸,全縣2765戶8102名貧困人口通過魔芋實現穩定增收脫貧。
重慶市黔江區大力發展黔江獼猴桃,目前全區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已成為重慶市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河南正陽花生種植面積近170萬畝,擔負起全縣85%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精準脫貧任務,年帶動超過1萬名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目前,地理標誌農產品已經成為一些縣域、鄉域、村域的農業主導產業,成為貧困地區農戶經營性收入的主要來源。據統計,農業農村部共登記了805個來自國家級貧困縣的農產品地理標誌。據對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重慶、陝西、新疆9省(區、市)貧困地區農產品地理標誌調查,2019年共計286個農產品地理標誌共授權用標主體1091家,當年產值742.8億元,帶動75.6萬戶貧困戶增收。
保護提升 增強發展動能
為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地標產業的發展水平,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2019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了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據介紹,工程實施當年,支持了80個貧困地區的地理標誌產業發展。從實施情況看,貧困地區地理標誌農產品加強了品種繁育基地和核心生產基地建設,提升了特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推進數位化技術應用,提高了管理和追溯能力,有力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民脫貧增收。
藉助保護工程,河北省張北縣新建病毒檢測室,解決了「張北馬鈴薯」種薯病毒檢測難問題,構建了從馬鈴薯原種到淨菜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提高了標準化水平和產品質量。如今,張北馬鈴薯初加工產業鏈得到延長,目前年加工3萬餘噸,2000多農戶解決了馬鈴薯銷售問題。
鹽池灘羊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農業的「一號產業」,自實施保護工程以來,通過品牌提升、選種保育、全程追溯體系建設等,進一步提高了產業發展水平,預計實現年總產值17.4億元,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03萬元以上,增長12%,目前以灘羊為主導的特色優勢產業對農民增收貢獻率達80%以上。
樣板示範 助推提質增效
「我家果園有100多畝,過去主要以種植甘蔗為主,效益不太理想。後來改種芒果,現在每年收入有幾十萬元。」廣西百色市右江區四塘鎮百蘭村果農周利英說,「這些主要是得益於百色芒果的品質好、名氣大。」
近年來,百色芒果通過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示範樣板建設,實施了「統一品牌名稱、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採摘上市、統一產品包裝、統一市場營銷、統一質量監管」,授權40多家百色芒果生產企業用標,產品價格比用標前提升了40%,累計有6.8萬戶25.23萬人通過種植百色芒果告別貧困。
同百色一樣,不少貧困地區在開展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中,通過建立「農產品地理標誌+企業+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在有效帶動農戶增收的同時,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尼西雞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之後,香格裡拉市森吉尼達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通過新建保種孵化基地、建設標準化養殖場、搭建線上線下銷售體系等手段,企業實現銷量和收入雙豐收,並帶動1500餘貧困戶增收2500萬元。
重慶市黔中道紫蘇專業合作社是彭水蘇麻的用標單位之一,自2013年彭水蘇麻登記為農產品地理標誌以後,合作社核心基地從270畝增長到4000餘畝,核心參與農戶從35戶增長到1000多戶,每畝平均收入從最初的不足400元增長到2019年的2000元左右。
塑強品牌 擦亮地方名片
地理標誌農產品具有獨特品質,充滿文化內涵,有些產品更是流傳了幾百年,具有天然的品牌優勢,是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在農業農村部和國務院扶貧辦公布的《2019年全國產業扶貧典型案例》中,碭山酥梨、永順獼猴桃、鹹豐茶等8個地理標誌農產品入選,佔到全部13個產品的62%。
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大力推進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扶貧,取得積極成效。但有些貧困地區由於對登記後的管理、品質保持、品牌提升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足,仍存在「重登記,輕管理」現象。還有一些地方的地理標誌農產品以原料產品為主,缺乏延伸和加工產品,附加值較低,產業化程度不高。
對此,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加強農產品地理標誌基本概念和文化內涵的普及宣傳,尤其是獲證產品的宣傳,在全社會營造良好氛圍。各級地方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將產業相關的技術機構、行業協會、生產經營企業聚合起來,舉辦和參加各種形式的推介活動,推動地標產品銷出產區、銷往國外,實現更高溢價。同時,要利用好現有的產業扶持政策以及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強化與科研機構對接,加大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種保持、品質檢測、產品加工和包裝等相關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力度,提升產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