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士釣魚多年,除了初期買過浮漂,不同形狀、大小的浮漂用過之後,感覺找到一支合適的浮漂太難了。於是,劉博士再次走上了自力更生之路。這麼多年釣魚,包括參加比賽,劉博士都是用自己製作的浮漂——由芭茅稈製成的浮漂。芭茅稈在四川地區非常常見,只要野釣出行,芭茅稈隨處可見,其實芭茅稈是四川的叫法,學名叫南荻,是製作浮漂非常好的材料,做出來的浮漂類似於蘆葦浮漂。劉博士幾乎每年都會在冬天採集南荻,選擇合適的粗細裁切適當長短,在乾燥的地方儲存超過兩年以上,讓南荻乾燥和陳化,性能穩定後才能用於製作浮漂。由於絕大多數釣魚人不會做浮漂,所以劉博士也不打算花太多篇幅去介紹如何製作浮漂。浮漂製作分為設計和製作兩部分,設計很重要,決定了做出來浮漂的用途;製作分為選材,制坯,塑型,上底漆,上面漆,說著簡單,真正做好一支浮漂在夏天差不多要一周時間,冬天更長一些。劉博士做過很多浮漂,也送出去很多浮漂,對浮漂的理解也越來也深刻,到現在反而不怎麼做浮漂了,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金庸先生有一句話叫「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隨著釣技和釣齡增加,對浮漂理解也越來越深刻了。
浮漂使用初期:追求靈敏。在剛接觸競技釣的時候,確切說剛接觸臺釣的時候,是被臺釣的靈敏所吸引。想像中,臺釣靈敏到只要魚剛靠近魚鉤就可以出現動作,魚一吃餌就出現下頓,這是多少學習臺釣人最美好的初衷😂😂。所以小鉤細線加小漂,恨不得靈敏到魚從鉤前過都能有反應的程度。那時天天都在琢磨浮漂的吃鉛量、靈敏度、同心度、是否吃水,不同長短和不同形狀的浮漂對魚口的影響,分析網上對浮漂各種評價,以及對浮漂各種調漂方式比較,仰慕著那些使用幾百甚至上千元一支的「好」浮漂釣魚人的心得,領略著作為釣魚人眼睛的浮漂是多麼重要和神奇。因此對自己做的浮漂也是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製作水平,那時覺得浮漂真的很重要,的確是釣魚人眼睛。只恨自己沒有很好的調整浮漂、利用浮漂。
浮漂使用熟練期:夠用就好。劉博士畢竟不是職業釣魚人,一次次追求靈敏的釣魚行程被無處不在的雜魚打擊的體無完膚,特別是參加化校學習後,對浮漂語言的理解發生了很多變化,發現好的浮漂的確有必要,但沒有必要好到極致。所以浮漂是一分錢一分貨,一角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在攝影界是鼎鼎有名的,意思就是攝影器材價格翻幾倍,但性能提升只是一點點。同樣的道理,浮漂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但一定程度之後,價格可能翻了很多倍,性能僅僅一點點提升,所以釣魚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買漂。
一支好的浮漂其實很簡單,只要滿足不吃水、同心度好、漂目清晰就可以了,剩下的外形、吃鉛量根據魚情決定,價格根據自己能力決定。浮漂使用靈活期:浮漂只是一種工具。從化校畢業後,劉博士就只做過一次浮漂,原因有兩個,第一以前做的浮漂挺多,雖然很多年了,這些浮漂依然可以正常使用,質量槓槓的。第二劉博士領悟到金庸先生所說的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含義,也就是武功到了一定程度,飛花摘葉皆可傷人,
武器嘛,僅僅是一種工具,可以很精緻,也可以很簡單,甚至可以不用武器。很多人看到這裡開始笑了,估計心裡在想,難道劉博士釣魚可以不用浮漂嗎?答案真的如此,劉博士給很多釣魚人演示過如何不用浮漂釣魚,不是釣一條魚,而是連杆上魚。下面這張圖是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魏老師,他也非常喜歡釣魚,不同的是喜歡的休閒釣,因此魏老師以前也不理解競技釣魚如果不看漂或者不用浮漂釣魚。這是和我一起交流無漂(或者不看漂)釣魚的方法,魏老師用這種方法釣上雙尾鯽魚的瞬間。所以一個基本沒有接觸過競技釣魚的休閒釣魚人都可以無漂釣魚,這真的不神奇。
在大多數心目中,一支二三十元和兩三百的浮漂到底有多大區別?劉博士用了這麼多年的浮漂,也總結了好的浮漂優點:(1)性能穩定,一支好的浮漂不吃水、不易開裂,這樣在釣魚過程中就避免了很多問題。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好的浮漂靈敏,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理論上同樣調釣情況下好的浮漂會靈敏一些,但這個靈敏幾乎是感受不到的,絕不會因為價格翻了十倍靈敏度就成倍增加,所以劉博士說的浮漂是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最重要的一點,釣魚很多時候不需要太靈敏,而是適當的頓。一支浮漂運用的好壞不是靈不靈敏,而是調釣適不適當。(2)心理作用,很多人用了好的浮漂,信心爆棚,雖然有信心不一定釣得到多少魚,但沒有信心肯定釣不好魚。(3)外觀好看,一支好的浮漂往往塗裝更漂亮,有些人就喜歡收藏浮漂,一支很貴的浮漂,很大部分錢就花在塗裝上,塗裝漂亮與否明顯和釣魚多少關係不大。
綜上所述,浮漂是釣魚人常用的工具,一支好的浮漂其實很簡單,只要滿足不吃水、同心度好、漂目清晰就可以了,剩下的外形、吃鉛量根據魚情決定,價格根據自己能力決定。浮漂僅僅是一種工具,可以很精緻,也可以很簡單,甚至可以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