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昌在指導學生探索創新。
(資料圖片) 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李南南
隆回縣金石橋鎮洞下小學,離縣城有60公裡。
1980年,當時35歲的洞下小學教師陳富昌,指導學生們撰寫了農業科學實驗小論文,參加了湖南省首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在今年舉行的湖南省第40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74歲的陳富昌第40次帶領學生參賽,選送的兩個項目雙雙獲得一等獎。這是他退休後返聘為金石橋鎮中心學校科技教師的第9個年頭。
9月3日,記者來到洞下小學,走進陳富昌的創新世界。
從討要12.6畝地勤工儉學開始,播下的創新種子漸漸發芽
在書聲琅琅的洞下小學,有間特殊的展覽室。裡面擺著多年來學生們鼓搗的小發明。讓小雞跑步才能吃到食物的「牧雞小農場」、類似搓衣板的花生剝殼器、像鞦韆架一樣的立體養花種菜架……雖說實物粗糙,卻充滿了童思童趣。
「金石鎮有兩個這樣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展覽室呢。『仔豬免疫奶發生器』還獲得了全國大賽一等獎,搞發明的學生被企業選為形象代言人,未來讀大學的學費都解決了。」陳富昌很自豪地告訴記者,30多年來,全鎮參加科技創新的中小學生有上萬名,1000多名學生在各級參賽獲獎。
偏僻的鄉村學校,創新的種子是如何發芽的?可以說,是40多年前陳富昌在苦苦爭取來的12.6畝地裡開展勤工儉學,播下了創新的種子,點燃了星星之火。
那是1976年,陳富昌先去農業院校學習了栽培技術,然後把洞下小學200多名學生組織起來實行責任制,生產雜交水稻、生薑和茶葉,獲得了大豐收。
「連續4年全校學生免費入學,學齡少年兒童入學率達100%。『在勤工儉學活動中,開展科學實驗,培養一代新人』的經驗,1984年在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上作了交流。」陳富昌說。嘗到甜頭後,恰逢全省首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舉辦,陳富昌覺得這是開發學生智力,指導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好活動,就廣泛發動學生積極參加,當年便開展了20餘項科技活動。此後一直堅持了下來。
53歲的村民彭祥生,是洞下村的種植大戶,每年都種上3畝生薑和20畝水稻。他10歲起跟著老師陳富昌學習種植知識,找到了謀生之路。
「我能讀這麼多書,從事科研工作,首先要感謝的就是陳老師。」40年過去,已是高級工程師的陳維芳說起陳富昌,滿是敬仰與感激,「當年跟著陳老師勤工儉學,讓我對科技有了朦朧的認識,不僅解決了學費問題,還培養了動手能力。」
在這段可貴的創新啟蒙時光裡,陳富昌陪伴親人的時間太少太少,也留下了終生遺憾。妻子意外身亡。4歲的二兒子食物中毒送醫遲了也沒有搶救過來。每每念及此,陳富昌忍不住落淚。
從單兵作戰到團隊作戰,科技教師新人湧現,祖孫三代喜成同行
從全國優秀教師、科技教育終身榮譽獎,到30個科研課題獲市、省、國家級教育科研成果獎,這些年陳富昌領回的獎狀和證書不少。
好幾次,調到縣裡和市裡工作的機會找上門來,陳富昌都婉言拒絕了。
「我離不開金石橋,離不開我的學生。」陳富昌說,自己就是靠讀書從農村走出來的,知道鄉裡孩子不容易,他還要帶出一批年輕的科技教師,給鄉裡的孩子引路。
為了完成《湘西南地區野菜資源考察培育實驗報告》,陳富昌和幾位老師帶領學生先後10多次步行幾十公裡,深入雪峰山腹地考察。
為了指導學生發明「仔豬免疫奶發生器」,陳富昌和他的團隊帶領學生一起日夜奮戰。「前前後後做了半年多的反覆試驗終於成功。這個樣品就是我們找到鎮上的鐵匠師傅,一點點捶打成形的。」洞下小學校長羅偉告訴記者。
金石橋鎮金橋小學科技教師張夢君,一直記得恩師陳富昌的教誨。有次她輔導學生製作老人按摩椅,圖紙設計出來後,把樣品製作交給電焊師傅,當起了「甩手掌柜」。 陳富昌知道後,拉著她呆在電焊師傅家裡,指導樣品製作。後來這個小發明獲得邵陽市一等獎。
隆回北面山區有一種植物腐婢,當地人稱「神仙樹」,其葉可做成葉豆腐。於是,陳富昌當技術總指導,黃金井中學27名教師參與,帶著567位學生歷時一年考察走訪了12個村的1000多村民,寫出了近萬字的《探索腐婢,挖掘腐婢》的論證報告,還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二等獎。
「無巧不成書,正在研究試製腐婢豆腐的村民鄭能澤得知後,立即前來請教。他利用自己的責任山栽種腐婢60多畝,第二年向北京、廣州等地出售鮮葉數百公斤做『神仙豆腐』,銷路非常好。」陳富昌高興地說,今年鄭能澤準備大規模栽種腐婢,並將腐婢葉加工成乾粉銷售,讓全國各地的人都吃上「神仙豆腐」。
「過去我們學校教學質量在全縣63所同類學校中排名倒數幾名,學生玩手機、進網吧、無故曠課的很多。5年前在陳老師的幫助下,我們學校成為隆回縣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基地,所有學生都參與科技創新活動。」黃金井中學校長李景文說。
如今,金石橋鎮的科技教師隊伍越來越壯大。陳富昌祖孫三代同為科技教師,更是一段佳話。兒子陳華追隨著父親的腳步,已成長為我省優秀科技老師,孫子陳金飄也加入了爺爺和父親的隊伍,領著他的學生一起探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