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袁隆平、官春雲、印遇龍、劉飛香、陳富昌、趙中偉、胡建華、庹年初、彭際淼、喻翠雲等10人獲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他們有的紮根脫貧攻堅和科學普及領域,奉獻青春熱血;有的嚴謹治學甘為人梯,甘作培育新人的「鋪路石」;有的「板凳甘坐十年冷」,用科研成果贏得世界同行尊重……紅網時刻推出「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報導,展現他們的精神風採。
印遇龍在做豬營養實驗。(照片為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提供)
紅網時刻記者 何青 長沙報導
「做一件事,就得把事做好,而不在乎苦與累。」幾十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圍繞「如何養好一頭豬」進行了不斷探索:一是讓生豬健康生長,並且提高生產效率;二是讓豬肉好吃又營養;三是推動生豬養殖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正是這些努力,推動著我國生豬全產業鏈不斷升級發展,為中國生豬產業和糧食戰略安全作出了貢獻。
「此次獲評『最美科技工作者』,是集體的榮譽。」印遇龍表示,之後會更加努力傳播好生態養殖、健康養殖的理念。
從飼料方面提高豬的免疫力
「科技工作者,就是要解決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今年,印遇龍比以往更忙了。對於非洲豬瘟事件,他多次前往基層調查、研究。「我們現在在嘗試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從飼料方面提高豬的免疫力,減少非洲豬瘟的影響。」
「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病,病毒不會感染人。」印遇龍介紹,豬是非洲豬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除家豬和野豬外,其它動物不感染該病毒。雖然對豬有致命危險,但對人卻沒有危害,屬於典型的傳豬不傳人型病毒。
非洲豬瘟傳播途徑多種多樣,科學防控非洲豬瘟,重點要加強豬群飼養管理;減少場外人員和車輛進入豬場;人員和車輛入場前徹底消毒;對豬群實施全進全出飼養管理;對新引進生豬實施隔離;要按規定申報檢疫等。
關於下一步的工作計劃,印遇龍表示,希望可以推動智能養殖,「一來是減少豬與人的接觸,減少非洲豬瘟的隱患。第二,如今年輕人都不願意加入養豬行業,導致勞動力的缺失,希望可以推動養豬行業的發展。」
做科研要動手實幹
幾十年來,印遇龍的「養豬專業戶」做得很到位。
剛從事「養豬」工作時,可以說是非常艱難。沒有豬籠自己做,沒有豬崽自己抓。印遇龍從養豬、稱豬到打點豬飼料,全部親自動手。幾萬公斤的飼料、豬糞豬尿靠印遇龍與團隊一起託運收集。
為了研究豬的營養物質代謝情況,印遇龍和團隊24小時都在和豬打交道。每天房子裡除了豬的嚎叫聲,就是團隊成員來回趕豬的腳步聲。
豬糞臭味難聞,為了不影響他人的生活,每次採集到的豬糞要弄乾,他們就把豬糞放在辦公室裡,關著窗子烘乾。「一日三餐都叫別人送飯進來。」幾萬公斤的飼料、豬糞豬尿,靠印遇龍與團隊一起託運收集,分析樣品達4萬多次。
在這樣的環境中,印遇龍和團隊成員一起,率先對國內40多種單一豬飼料原料和18種混合日糧中迴腸末端表觀消化率進行了系統測定,在此基礎上確定了生長豬有效胺基酸的需要量。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國飼料資料庫,在行業內廣泛應用。「做科研首先要能吃苦,一定要深入實際,動手實幹,堅持在一線。」
傳播生態養殖理念
「辦事效率最重要。」隨著印遇龍擔負重任越來越多,他的時間也越來越寶貴。每天的工作常常從清晨開始,甚至有時候凌晨三點,他會因為想到研究方法打電話給同事探討而激動得睡不著覺。
即便很忙碌,作為博士生導師,印遇龍現在每年仍帶有十幾名學生。他帶領團隊共發表SCI收錄論文300多篇,被國際著名雜誌引用了9000多次,入選湯森路透2014年和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和中國引文桂冠。
成為他的學生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印遇龍表示,他選擇學生最看重的條件第一是做人,要有誠信,包括做人的誠信,對科研的誠信,尤其不能提供假的數據、成果;同時,要對專業非常敬業,得務實肯幹。
為了對推廣自己的科研成果,印遇龍也開始出席一些大型科技類或創新類的活動,「科學普及很重要,湖南是農業大省,助推湖南的發展,需要更多的人知道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自己養了幾十年的豬,接下來的重點是教別人怎麼養豬。」印遇龍表示,希望能把更多的經歷和成果向全社會推廣,傳播好生態養殖、健康養殖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