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2019年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中,袁隆平、官春雲、印遇龍等10位科技工作者獲得該殊榮。他們都是來自我省各行各業科研生產一線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有著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可貴的創新與奉獻精神。9月9日起,湖南日報·華聲在線推出「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報導,展現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奮鬥風採。敬請關注。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李南南
暑假以來,湖南農業大學國家油料改良中心門前的道路一直在改造施工,進出都要經過一段坑坑窪窪的泥巴路。
8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官春雲,還是保持著往常的節奏,只要沒出差,每天都來這裡工作。
「前不久的一個下午,太陽很大,我剛從油料中心大門出來,看到官老師站在對面的水泥路上,左右張望著,一次次嘗試著從前方的土堆子上翻過來。但由於土堆太高太鬆散他過不來,我趕緊上前扶他到了辦公室。」9月上旬,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王峰向記者說起這一幕時感慨道,不知道老人站了多久了,那是一種精神。
60年前,官春雲從當時的湖南農學院農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根據需要進入油菜教研室工作。在下鄉指導生產過程中,看到很多農民由於缺乏食用油而吃「紅鍋菜」,他十分難受,立志為老百姓有油吃而努力。從此,他再也沒有和油菜分離。
「油菜有問題,我就有事情要做」
用油菜籽榨出的菜油,是我國南方主要的食用植物油,曾經產量低質量也不高。如何大大提高油菜產量和質量?官春雲畢其一生努力,取得了多個重大發現和突破。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油菜的平均畝產不到30公斤。油菜是越冬植物,常規的栽培管理是到春天再發力。官春雲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油菜的生長規律和影響產量的要素,結合湖南和長江中遊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分析,第一次提出了「促進冬發是長江中遊地區油菜高產的重要途徑」的新理論,並建立了一整套冬發栽培技術體系。之後,省內相繼推廣示範,油菜產量大幅提高,基本實現了菜籽油的自給自足。後來該技術經過原農業部推廣,促使長江中遊地區的油菜單產翻了近一番。
原有油菜籽中,含有兩種對人畜有害的成分,即油中的芥酸和餅粕中的硫苷,俗稱「雙高」油菜。培養出低芥酸和低硫苷的「雙低」油菜品種,是國內外爭相攻克的難題。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菜籽油都是『雙低』油菜榨的,可以放心吃。」官春雲告訴記者。
我國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雙低油菜品種湘油11號,就是32年前由官春雲育成的。此後,他主持育成優質高產油菜新品種19個,在湖南、江西、廣西等地大面積推廣2.1億多畝,大大推動了我國油菜「雙低」化進程。芥酸含量從過去的50%左右下降到3%以下,甚至為「無芥酸」,硫苷含量降低到原來的四分之一。出油率也大幅提高,基本實現了一斤菜籽半斤油。
評價一種油的好壞是看不飽和酸與油酸的含量高低。茶油和橄欖油因為不飽和酸與油酸含量高,長期被認為其品質優於菜油。
「現在我們團隊已經選育出油酸含量在80%以上的高油酸油菜新品種,而且含有茶油和橄欖油缺乏的亞麻酸成分,即將進入推廣上市階段。」官春雲還透露,團隊也正在培育高神經酸、高吲哚類硫苷油菜等功能性新品種,吃菜油還能預防更多疾病。
在南方雙季稻地區,有1億多畝冬閒田。但現有油菜品種熟期不能滿足早稻晚稻播種時間對接的要求,因此,選育和利用早熟油菜品種成為充分利用冬閒田的最直接有效方法。
經過多年攻關,官春雲帶領團隊育成早熟品種5個,研製出3種油菜聯合播種機和油菜聯合收割機以及配套的油菜專用控釋肥和化學催熟劑,並形成了整套栽培技術體系。至今,在寧鄉、湘潭、瀏陽、衡陽等8縣市示範推廣已有10年,全省雙季稻加油菜的三熟制生產模式超過300萬畝。
「以前油菜是油菜,人是人。慢慢地,變成了我就是油菜,油菜就是我。油菜有問題,我就有事情要做。」官春雲說,科研工作就像果實剝皮一樣,一層層剝,解決一個問題再解決下一個問題,有做不完的事情。
「5分鐘很長,50年很短」
9月3日下午,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生開學典禮上,官春雲如約為年輕學子講了一番寄語。
「每次開學典禮,只要官老師在家,他都會參加,還要講幾句話。」王峰說,他希望年青一代有使命感,擔當起建設現代農業的重任。
「我認識官老師40多年了。上世紀70年代,我就跟著他做油菜研究,團隊也從最初的2人發展到20多人,我越來越熱愛這一行。」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國槐回憶說,官院士非常願意幫助年輕人,胸懷很寬廣。
直到現在,官春雲仍堅持親自給學生授課。2018年,他帶領作物學團隊還獲得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
「5分鐘很長,50年很短。」這是官春雲常對年輕人說的話。在他看來,一輩子很短,就是一兩個50年,所以要只爭朝夕,那樣的話,5分鐘也可以做很多事情,變得很長。
「今年4月,浙江大學有位教授邀請官老師參加一個學術活動,他覺得事情很重要就答應了。早上飛去杭州,下田看完現場,又在會上作了半個小時的報告,下午便飛回了長沙。這邊還有事情等著他處理。」王峰說,除了假期,官院士一年有近四分之一時間在外地,今年暑假還去了一趟雲南尋甸油菜夏繁基地。
每年的油菜季,是官春雲最忙碌的時段。從播種計劃到田間觀察、收穫、分析,官春雲都要過問參與,即使年過八旬,腿腳不再靈便。
「特別是播種、開花和收穫期,他絕對要下田挨個挨個看材料,每季至少有上千個材料。」王峰說,油菜就像官院士的孩子。
對孩子的愛,稱得上酷愛。一個個優良品種問世的背後,都是他酷愛下只爭朝夕的堅守。
第一個「雙低」品種湘油11號,就經歷了連續6年8代的繁育。官春雲每年對數萬株油菜進行篩選,對3000多份樣品進行分析,沒有捷徑。
據估算,目前我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在40%左右,保障油料安全至關重要。油菜不與糧食爭地的優勢,讓它肩負重任。
「國家越來越重視油菜的生產。」官春雲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支持長江流域油菜生產,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和全程機械化。
一個新的宏大目標在召喚!官春雲更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