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期間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中有一支名氣很大的部隊,這支部隊就是國民革命軍74軍。這支部隊組建於淞滬會戰時期,但是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成為了國民黨軍的精銳部隊,尤其是第二任軍長王耀武上任後,更是將這支部隊帶上了巔峰。
抗戰勝利之後,74軍被整編為74師,但仍然是軍的編制,全師三萬多人,全副美械裝備,戰鬥力十分強悍。根據1946年軍委會對各部隊在抗戰時的表現,評出了五支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分別是74軍,18軍,第五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五支部隊也被稱之為是國軍五大主力,其中74軍由於戰鬥力強悍,被譽為五大主力之首。
解放戰爭初期,整編74師給華東野戰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華野很多將領都吃過這支部隊的虧。但是張靈甫狂妄自大,最後被圍後,大部分國民黨軍將領都不願意相救,華野在攻打了三天三夜後,將這支部隊全部殲滅,師長張靈甫被擊斃。整編74師的覆滅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蔣介石不甘心失敗,命王耀武重新組建整編74師。
王耀武在74師留守後方的三個新兵團和一個榴彈炮的基礎上組建了51旅,山東警備二旅改編為57旅,廣東航空警備旅改編為58旅,重新組建的整74師師長邱維達也是王耀武的老部下,畢業於黃埔四期。1948年1月,整編74師重建完畢,被列入國防部序列。
1948年3月,當時剛從大別山出來的中原野戰軍士氣低落,裝備很差,急需打一場勝仗來鼓舞士氣,於是他們把目標盯上了駐守在安徽阜陽的整編74師58旅,這裡還是國民黨第十四綏靖區所在地。58旅有9000多人,他們在得知中野要來攻城的時候,反而很興奮,還打出了報仇雪恨的口號。
為了殲滅這支部隊,中野一縱,二縱,三縱,六縱,十一縱全部出動,還調來華野十縱前來增援,其中擔任主攻任務的是楊勇一縱、王秉璋十一縱,還有從自張國華旅抽調戰鬥力較強的3個團。這場戰鬥一開始就打的很不順利,雖然一縱20旅59團一開始就殲滅了國軍一個連,但是很快遭到了國民黨軍的反擊,損失很大。
3月30日晚,20旅58團派尖刀連連大膽穿插,一舉佔領了東關與阜陽城東門之間的吊橋,切斷了兩處國軍的聯繫,但是這個尖刀連打的就剩下一個班。在國民黨軍的瘋狂反撲下,這個團因傷亡過大,退出了戰鬥。國軍還組織一個排的兵力用火焰噴射器開路,進行的大規模的反攻,給各部隊造成了很大傷亡。
中野一縱攻城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城關兩處制高點文峰塔、奎星樓的爭奪。中野的重武器都在挺進大別山的時候丟失了,所以這場仗打的異常艱難,對奎星樓的攻擊,直到最後戰敗撤退都沒有成功。中野11縱在北關,西關的戰鬥同樣艱難,在國民黨軍的反擊,11縱一個主攻團被擊潰。雙方在阜陽激戰六天,各部隊進展緩慢,邱維達帶著整編74師主力前來增援,其他的國民黨軍部隊也紛紛趕來,中野為避免更大損失,不得不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