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編74師有三團一營未上孟良崮,究竟算不算被全殲?三個硬性指標

2020-12-17 東北行營

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戰役中究竟算不算被「全殲」?軍史學者家和愛好者們始終存在爭論,支持者認為該整編師兩級軍事主官非死即俘,也沒有出現成建制戰場突圍成功的情況,那就應該是全殲!而反對者指出,整74師有三個建制團(第153、第169、第173)和師屬榴炮營並沒有參加戰役,只能算「基本被殲」,更重要的是,該整編師傷亡被俘總數遠遠未達到定員的90%,硬性指標不夠!

關於90%這個量化標準,出自百度百科關於「全殲」的詞語解釋,即指「敵軍全部或90%以上被殲滅」的意思。孟良崮戰役華野共斃傷俘敵32676人(斃傷13000餘人),其中包括了順帶消滅的整編第83師的一個團,按該團2000人左右計算,實際消滅整74師的兵力數字應為30600餘人。以該師參戰兵力32000人核算,華野消滅敵人的比例高達96%,其實已經超過了90%的標準。

至於軍事主官情況,整74師的師和旅兩級指揮官完全被一勺燴了,師長張靈甫、副師長蔡仁傑斃命,參謀長魏振鉞和副參謀長李運良被俘;整編第第51旅旅長陳傳鈞、整編第57旅旅長陳噓雲被俘,整編第58旅旅長盧醒戰場自殺,另有絕大多數副旅長和團長陣亡或者被俘,漏網的只有在臨沂訓練新兵和掌握後方部隊的副師長邱維達,也就是後面重建的整74師師長。

戰役結束後,南京方面對戰場情況和整74師的損失細情並不完全了解,第一兵團總司令湯恩伯兀自大吹牛叉,5月17日還在要求其他各整編師全力增援孟良崮以期「中心開花」。期間逃回去的少量低級軍官、士兵因級別不夠,掌握的情況也不全面,所以蔣軍方面無法採信,直到5月19日一名副團長帶傷逃到臨沂,這才把情況說明白,也就是說,這個負傷的副團長已經是整74師戰場逃出的最高職銜者。

而華野繳獲的裝備包括:山炮野炮28門、輕重迫擊炮235門、輕重機槍987挺和長短槍9828支,以及大量彈藥物資。筆者查閱了一下整74師自南京投入作戰時的裝備明細,其中輕重機槍共1169挺(損失率為85%)、長短槍總數約16000餘支(損失率為62%),考慮到之前幾次戰役(比如兩戰漣水)的戰損,以及在孟良崮戰役中打壞的槍枝,損失比例應該也會突破90%,沒有繳獲美式榴彈炮也是準確的,因為那12門炮和配屬的戰車部隊留在了臨沂。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整編第74師在戰役中人員損失超過90%、武器裝備損失接近90%,團以上軍事主官無一漏網,到底算不算被「全殲」呢?筆者個人的看法是應該算的,因為這涉及到了部隊「編制」和「建制」的細微區別,所謂編制,是指一支部隊理論上的額定編成;所謂建制,則是指一支部隊實際投入戰鬥的作戰序列,它與編制經常會出現不完全一致的情況。

以當時的整編74師來說,它的編制在1947年4月下旬恢復為「三旅九團」的狀態,所以每個整編旅又增加了一個團的番號,也就是整編第51旅的153團、整編第57旅的169團和整編第58旅的173團。但是這三個新編團都是從後方剛剛接收的新兵,並且幾乎沒有配備重武器,是不具備立即拉上戰場的條件的,所以才在後方臨沂整訓。

換句話說,這三個團還沒有正式納入整74師的作戰序列,並不屬於其戰時建制,在孟良崮戰役中整編第74師的作戰序列只有師部(含直屬隊)、三個整編旅六個步兵團、以及臨時指揮的整83師一個團。而戰役結果是,師部和三個旅部被完全摧毀,所屬七個步兵團被全殲,沒有一個哪怕建制營或者連逃出戰場,至於漏掉編制中的一個榴炮營已經無傷大雅了。

因此總體而言,就是整74師所有參戰部隊全體覆滅,並且包括該師全部的旅、團級作戰單位,人員裝備損失也超過了90%以上,是妥妥的被「全殲」。南京方面的反應也證實了這一論斷,老蔣接報哀嘆:「74師的覆滅是無可補償的損失」,若非視為全殲,咋就無可補償了?王耀武則是數日茶飯不思夜不能寐,聲稱「74師之失,有如喪父之痛」,這都等於變相承認,那個曾經跟日本人打成1比1交換比的王牌軍已經不復存在了。

我方的表態則比較審慎,陝北致電華野:「殲滅74師,付出代價較多,但意義極大」,而粟裕將軍在戰後總結報告中指出:「這個傷亡代價是值得的,我們換取了在敵人重點進攻的高峰、在敵人密集的進攻隊形中殲滅其一個主力師的巨大勝利,砍掉了敵人一支最強的骨幹力量」。注意用的都是「殲滅」而非「全殲」字眼,但是無論這支部隊以後怎麼重建,軍魂都已經不在了。

全殲並非意味著斃傷率有多高,解放戰爭中一般斃傷敵人建制部隊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基本就已經解決戰鬥了,戰場更不是屠宰場,各部隊還等著用抓獲的俘虜補充兵源吶!

相關焦點

  • 獨家|張靈甫帶整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消滅了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編74師,對於戰役中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率部上了被稱為絕地的孟良崮,導致最終覆滅。
  • 整編74師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整編74師戰鬥力到底有多強周明摘要:在孟良崮戰役中被解放軍全殲的整編74師,是位列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的頭等精銳,一直都被認為是全副美械裝備,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本文就來全面詳盡介紹整編74師的裝備、兵力和火力,看看74師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 整編74師為何在孟良崮全軍覆沒?老蔣八個字說出了原因,一針見血
    當時在山東的國軍共25個整編師約45萬人,其中包括了張靈甫的整編74師、胡璉的整編11師和邱清泉的整編第5軍等王牌主力。此時華野的兵力有多少呢?共9個步兵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約27萬人,比敵軍少了整整18萬人。儘管佔據了明顯的兵力優勢,但吸取了萊蕪戰役教訓的陳誠這次格外小心,嚴厲要求所部「穩紮穩打,滾筒前進」。
  • 整編74師被華野全殲後,粟裕率四個縱隊打國軍這個師,卻損失慘重
    1946年張逢集大戰時,中野集中三個縱隊打整編11師的一個團,不但沒有將其全殲,反而損失慘重。 1947年7月,國民黨軍在經過了40多天的休整後,重新集結了11個整編師32個旅24萬多人的兵力,採取密集平推,步步為營的戰法。為了對付敵人的戰法,華野抽調兩個縱隊南下魯南,迎接來犯之敵,策應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計劃,抽調三個縱隊西出津浦線,轉入外線作戰,剩下的四個縱隊在內線和國軍周旋。當時華野在外線作戰頻繁得手,蔣介石立刻抽調七個整編師後撤,魯中只留下了四個整編師。
  • 蔣委員長整編七十四師在孟良崮覆滅全過程
    戰端一開,有一個鄉村小鎮吸引了國共雙方將領的注意,這就是垛莊。垛莊是整編七十四師的補給點,又是沂蒙公路上蔣軍賴以進退的咽喉,是影響全局的關節點。粟裕電令王必成率六縱從魯南飛兵北上,直搗垛莊。湯恩伯也令張靈甫派運輸團火速增援垛莊,以防不測。
  • 張靈甫74師共有三個旅六個團,旅長和團長都是誰?後來是啥結局?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整編師是重慶談判的產物,也是老蔣以裁軍為幌子掩蓋密謀發動內戰的手段。曾號稱國軍五大王牌軍之一的第74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編為整編第74師的,擔任師長的就是後來在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中兵敗身死的黃埔四期將領張靈甫。
  • 張靈甫74師共有三個旅六個團,旅長和團長都是誰?後來都是啥結局?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整編師是重慶談判的產物,也是老蔣以裁軍為幌子掩蓋密謀發動內戰的手段。曾號稱國軍五大王牌軍之一的第74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編為整編第74師的,擔任師長的就是後來在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中兵敗身死的黃埔四期將領張靈甫。
  • 中野走出大別山,六個縱隊傷亡數千人,沒打過重建後的74師一個旅
    整編74師是解放戰爭期間國軍頭號主力,這支部隊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74軍,曾在抗戰時期立下赫赫戰功,讓日軍聞風喪膽,被稱之為御林軍,虎賁軍,還是五大主力之首。但是在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中,這支部隊被華野大軍全殲。
  • 孟良崮戰役:粟裕全殲張靈甫,李天霞沒有不救,桂系才是隔岸觀火
    1947年5月16日,隨著幾聲槍響,國民黨陸軍中將張靈甫命喪孟良崮。 至此,持續數日的孟良崮戰役落下了尾聲,我軍開始打掃戰場。 看到這一幕後,陳毅有感而發,寫道: 孟良崮上鬼神號, 七十四師無地逃。
  • 名軍對名軍,名將對名將,華野9縱一拳砸扁王牌74師!
    結果,為了搶得頭功,他一路孤軍突進,還驕狂地宣稱;「有74師,就有國民黨。」他的部下也吹噓,「如果共軍打掉74師,打到南京都沒人擋。」陳毅給許世友的具體任務是:一是阻敵兩天,一定要吸引住74師,守住坦埠東、西兩山口及要點,但自己傷亡不能過大。
  • 張靈甫本可以突圍,卻為何偏偏要上孟良崮?揭開真相,令人感嘆!
    此後,張靈甫就率領整編74師展開了大規模的攻勢,攻勢的確以極快的速度先後佔領了鹿寨、舊寨、豬場等地,但沒想到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張靈甫整編74師的攻勢速度太快,以致於黃百韜和李天霞的側翼部隊根本追不上,這自然使張靈甫整編74師陷入了後來孤立無援的境地。
  • 血戰孟良崮,我為君狂
    整編74 師是國民黨的「王牌」軍,清一色美式裝備,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74師建制完整,戰鬥力很強,是山東戰場上約3萬多人的國軍核心兵力,也是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戰績最輝煌的部隊。整編74 師曾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多項戰役,多次挫敗日軍,曾有「抗日鐵軍」的稱號。整編74 師的師長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國民黨不敗戰神張靈甫。
  • 揭秘:孟良崮戰役始末,悍將張靈甫為何會飲彈自殺?
    在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有很多敗仗都是輸得糊裡糊塗,從戰略戰術上一開始,就註定了他們的敗局。但1947年5月間的孟良崮戰役,卻是一場雙方的戰略意圖及戰術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雙方的主將也都是指揮高手,沒有哪一方是糊塗蟲。而從整體兵力上看,當時,國軍有24個整編師共45萬人,比在山東的解放軍多十幾萬人,且裝備精良彈藥充足,還有坦克與飛機助陣。
  • 《南徵北戰》:兩帥一將認可的老經典,全殲74師,誰能想到呢?
    蔣介石表示:「山東地當衝要,交通便利,有海口運輸,我們如能消滅山東境內匪的主力,則其他戰場的匪部就容易肅清了。」1947年5月中旬,國共雙方在魯中展開大戰,張靈甫所率之整編74師在進攻中途突遭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優勢兵力反擊,被團團包圍於孟良崮山頭之上,經三日苦戰,最終全軍覆沒。
  • 整編74師被圍,李天霞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去救援張靈甫?
    我們都知道整編七十四師是國軍中五大主力之一,其師長張靈甫,在孟良崮一戰中被全殲,張靈甫也戰敗身死,為了對付這擁兵3萬餘的主力部隊,我軍先後調集了9個縱隊,其中5個縱隊用來圍攻張靈甫,人數的巨大優勢下,最終才徹底殲滅了整編七十四師,然而為了救出這心頭肉,當時老蔣可以說是不顧一切的派遣援軍
  • 拜謁孟良崮
    乘車沿京滬高速公路東南行至蒙陰縣垛莊駐地,舉目遠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聳立在群峰之巔的「孟良崮英雄紀念碑」。對於這一眾所矚目的聖地,早就萌生了一睹為快的念頭。沐浴明媚的陽光,我們終於如願成行。  「孟良崮上鬼神嚎,74師無地逃。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溼戰袍。
  • 國軍74師25師83師匯合共三萬人直逼我軍,粟、陳攤開地圖會心一笑
    國軍74師25師83師匯合共三萬人直逼我軍,粟、陳攤開地圖竟會心一笑文/歷史驚雲常有人講蔣介石的指揮是三流的,這確是有跡可循。比如說我們今天的故事——孟良崮戰役。01 開端孟良崮戰役的起因便是蔣介石的錯誤,他誤以為解放軍已經呈現疲憊之姿態,必定會往東北方向撤退。於是蔣介石的號令下來,讓大量的國民黨軍隊追擊解放軍。其中,衝在最前頭的便是國民黨整編第74師。
  • 陳毅查張靈甫74師戰敗原因:士兵不想死戰解放軍
    張靈甫,1903年生,解放戰爭時為國民黨整編74師師長。該師是國軍王牌部隊之一,在孟良崮一役中為華東野戰軍所滅。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結束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就下令調查74師戰敗原因,並形成調研稿《將軍七十四師的調查研究》。觀察者網特此刊出夏繼誠根據該調查研究對七十四師戰敗的原因所做分析。
  • 遠行客|沂蒙山區之孟良崮戰役紀念館
    今天還是跑回頭來孟良崮戰役遺址,不過也只是到了山腳,怎麼算時間,也不夠去山頂走一遍,只好放棄,就是看了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於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由毛澤東指示,陳毅、粟裕指揮,在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東南孟良崮地區對國民革命軍整編第74師進行的進攻作戰。
  • 華野「解放戰士」轉化率高達77%,曾下令整編第74師俘虜一個不放
    1947年6月初,華東野戰軍政治部俘虜管理處接到野司命令:「整編第74師俘虜一個不放,嚴加管制不使逃跑」!在孟良崮戰役中,華野共俘虜敵兩個整編師的官兵19676人,為什麼特別規定整74師的俘虜一個不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