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查張靈甫74師戰敗原因:士兵不想死戰解放軍

2020-12-15 觀察者網

近日,陝西省委為國民黨將領張靈甫在家鄉西安修建豪華陵墓,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張靈甫,1903年生,解放戰爭時為國民黨整編74師師長。該師是國軍王牌部隊之一,在孟良崮一役中為華東野戰軍所滅。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結束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就下令調查74師戰敗原因,並形成調研稿《將軍七十四師的調查研究》。觀察者網特此刊出夏繼誠根據該調查研究對七十四師戰敗的原因所做分析。

陝西西安終南山張靈甫豪華陵墓碑文

華東野戰軍政治部的一份特殊調研報告

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戰役結束,華東野戰軍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四師3萬餘人,中將師長張靈甫被擊斃。

戰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等領導,指示華野政治部聯絡部抽調20多名得力幹部,向被俘的整編第七十四師軍官調查該師的歷史沿革、組織編制、官兵的成分和素質、部隊訓練、新兵補充、參謀、補給和衛生業務、參加過的歷次重大戰役經過及檢討、慣用戰法、該師在戰略戰術上對解放軍的研究和對策、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情況。調研歷時3個星期,編成的調研稿達3萬餘字。

陳毅為調研稿題詞:「實行以戰教戰,打一仗進一步,總結戰鬥經驗,提高軍事學習。」主持整個調研工作的華東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為調研稿題寫書名:《蔣軍七十四師的調查研究》。華野政治部聯絡部部長吳憲寫了《前言》,指出:「蔣軍『五大主力』之一、『精銳』之『精銳』,並被蔣介石選為『建軍模範』的整編七十四師,在反共反人民的亂命驅使下被我軍乾脆殲滅了。由於該師建軍歷史較久,以及美國親加訓練,所以不論在軍事技術上、管理教育上、組織編制上、供給衛生上……都有比較完整的一套,足以作為蔣軍主力部隊的典型供我研究。在『以戰教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原則下,發起全軍研究七十四師,對今後我軍戰術改進與對蔣軍研究,將有所幫助……」

歷史沿革和組織編制

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前身是1937年9月在江蘇嘉定抗日前線擴編而成的七十四軍。該軍下轄三個師。

1934年元旦,保定編練處的第四、第五、第六三個新兵團,合編成中央補充第一旅,旅長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三期的王耀武。該旅曾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後又參加「圍剿」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1935年初赴川陝堵截長徵中的紅軍,1936年在陝南改編為五十一師,王耀武升任師長。

七十四軍的另一個師五十八師,前身為浙江保安團,1935年改編為五十八師,由浙江保安司令俞濟時任師長。俞濟時在1937年五十一師與五十八師合編成立七十四軍時,坐上了軍長的寶座。王耀武升任副軍長兼五十一師師長。馮聖法接替俞濟時任五十八師師長。

七十四軍的五十七師,前身是以陳調元部隊的一個獨立團加上安徽警備第一旅等部於1933年編成的。第一任師長阮肇昌。該部曾參加過「圍剿」紅軍。1937年參加淞滬抗戰,師長為施中誠。1939年初,該師於湖南湘陰編入七十四軍。至此,七十四軍成為轄有三個整師的國民黨機動主力之一。

後來,王耀武由俞濟時舉薦,升任七十四軍軍長。王耀武將師、旅、團三級制改為師、團兩級制,每師轄三個團(原為每旅轄兩個團)。軍部直屬隊擴大了,成立了特務營、通訊營、工兵營、輸送營及野戰醫院。師部直屬隊也擴大了,建立了迫擊炮營、工兵營、輜重營、特務連及野戰醫院。同時,王耀武還大量吸收中央軍校畢業生,提高軍官素質。經過他的一番打造,七十四軍的戰鬥力明顯提高,在許多次戰役中表現不俗。特別是1941年3月進行的上高戰役,與日軍激戰了13天,殲敵一個聯隊,日軍狼狽潰退,上高轉危為安。蔣介石得報大喜,下令褒獎。部隊編制擴大,軍直屬隊擴編炮兵、工兵、輜重各一個團,戰防炮、高射炮各一個營和搜索營,各師、團創辦了軍士隊,培訓各兵種的正、副班長。七十四軍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五十八師在1941年9月的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損失慘重。戰後,師長廖齡奇被蔣介石下令槍決。廖齡奇死後,五十八師副師長張靈甫升任師長。1943年5月,七十四軍奉命參加鄂西會戰。王耀武兼任第五集團軍副總司令後,五十一師師長李天霞升任七十四軍副軍長。

張靈甫

在1943年11月進行的常德保衛戰中,七十四軍五十七師與日軍三個師團苦戰19天,傷亡慘重,僅剩300餘人。戰後,蔣介石下令獎勵榮譽錦旗,並於1944年初將該軍裝備換為美械裝備。3月,七十四軍改屬第二十四集團軍,王耀武升任該集團軍總司令,施中誠任七十四軍軍長。

當時,抗日戰爭處於相持階段。七十四軍作為攻擊軍,並未主動出擊,常常一休整就是半年,只是日軍來打時才應戰。1944年6月,日軍大舉進犯長沙,七十四軍奉命在湘江兩岸寧鄉一線設防。後來日軍主力南下,佔領湘陰,圍攻衡陽,七十四軍南下增援,中途受阻。衡陽守將方先覺被俘,衡陽陷落,七十四軍轉至邵陽一帶。不久日軍攻佔邵陽,七十四軍再次轉移。

這期間,二十四集團軍改編為第四方面軍,王耀武升任方面軍司令,施中誠仍是七十四軍軍長,張靈甫升任副軍長。

1945年4月,日軍分三路進攻湘西芷江。七十四軍在雪峰山、江口、龍潭一帶與敵血戰一個多月,殲滅日軍一個旅團,敵倉皇潰退,七十四軍聲威大震。王耀武、張靈甫等成了取得湘西大捷的抗日名將。敵方在廣播中承認七十四軍是國民黨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而國民黨則將七十四軍稱為「王牌軍」「精銳中的精銳」「甲等美械師的建軍模範」「五大主力」之一。

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七十四軍五十七師配屬新六軍空運南京受降。當時駐南京日軍一個師團曾是湘西之戰中七十四軍的手下敗將。10月,七十四軍的另兩個師調至南京,全軍負責首都警備任務。1946年6月,國民黨軍實行整編,張靈甫由七十四軍副軍長升任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

 

抗戰時期和內戰時期的不同對比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命令整編第七十四師向華東解放區進攻。但不到一年時間,這支「王牌軍」就在孟良崮全軍覆沒,灰飛煙滅。

為什麼一支抗日勁旅會在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內戰中被迅速消滅呢?參加座談的整編第七十四師軍官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分析對比。

戰爭性質方面。抗日戰爭是民族自衛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政治口號響亮,官兵競相出力。可是國民黨發動的反共反人民內戰,是非正義的戰爭,師出無名,官兵消極應付,甚至不滿、反對。

士氣方面。抗戰時期雖然士兵生活苦,很多是被迫抽丁出來的,但每逢與日軍決戰,大多數官兵還是能夠自發地激起愛國熱情,與敵苦戰、死戰而不屈。但內戰中則不同,絕大多數官兵對共產黨並沒有什麼仇恨,認為沒必要和解放軍作戰到底。抗戰時「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心理普遍不存在了,不願為打內戰作無謂犧牲。官兵們將厭戰思想變成了具體行動:一是堅請或設法留守後方;二是接二連三地請假離隊;三是部隊出發前後或行軍途中開小差,逃之夭夭。以後雖然用盡了槍斃、通緝等壓制手段和放縱、賭博等麻痺手段,也無濟於事。

軍民關係方面。抗戰時期,老百姓基於愛國情緒,願意自動協助該師。如在湘西會戰時,老百姓多次向該師提供日軍情況,還有大批民夫協助運輸。上高戰役時,老百姓很快把浮橋搭好了。但是,在內戰中,該師所到之處老百姓堅壁清野,部隊搞不到糧食、草料、柴火,還處處受到民兵的襲擊。該師官兵反映:部隊進了解放區,就如抗戰時期日軍進入中國一樣,處處受到老百姓的反對,簡直是寸步難行。

幹部素質方面。抗戰中後期,該師60%的軍官系軍校畢業生,並有一定數量的後備幹部。1946年整編時,編餘軍官多達200多名。投入內戰後,幹部傷亡慘重,如攻打淮陰、淮安時,陣亡團長2名、營長6名,連排軍官傷亡更多,老的經過軍校訓練的下級軍官越來越少,連長一級最多只有1/3是軍校出身。從士兵中提拔起來的下級軍官,指揮能力更差。

士兵戰鬥力方面。抗戰時期該師士兵65%為貴州人,15%為湖南人,5%為江西人,其餘為四川、浙江、安徽人。強迫抽丁來的佔80%,自願參加的佔10%,頂替的佔10%。新老兵比例:老兵佔90%,一年以內新兵佔10%。整編以後抗戰前老兵佔85%。兩淮戰役中,每個連隊平均傷亡20%,逃亡5%,每連人數由150人降為120人左右。兩次漣水戰役中,每連士兵傷亡約60%,臨時補充一批安徽新兵,1947年3月萊蕪戰役後又補充了湖南、福建籍新兵。由此,連隊新兵佔60%以上,老兵不足40%,加之不停地行軍作戰,減員大,戰鬥力進一步被削弱。

戰術運用方面。抗戰時期一般的帶兵官都有任務第一的決心,無論攻守都能不折不扣地執行命令,戰術運用比較靈活,能大膽迂迴,以小股兵力分散得很遠襲擊日軍,能鑽隙,能夜戰。到了內戰時期,戰術運用方面專門依賴優勢火力,兵力不敢分散,怕打夜戰、野戰;每到一地,必先構築工事,怕被包圍,怕後路被切斷,處處被動挨打。士兵最感煩惱的是永遠不停地築工事,又永遠不停地丟棄剛修築好的工事,到新的地方構築新的工事,最後被解放軍消滅在沒有工事的孟良崮上。

情報搜集方面。師、旅有諜報隊,團有偵察排,專門負責這項工作。抗戰時期,因民眾的同情和協助,搜集情報比較容易,因而敵情判斷也比較準確。內戰時期,情報搜集則十分困難,因解放區民眾組織嚴密,國民黨諜報人員無法進入活動,常常不能得到正確的情報,或只能得到一些過時的情報。對解放軍各部隊的動向、位置、兵力等,也只能憑空臆測。有時僱用一些「還鄉團」搜集情報,大半是不確實的。至於直屬國防部的一些特務情報機構,在鄉村亦難潛伏活動。該師攻佔淮陰後,曾有兩個軍統潛伏電臺主動上門聯絡,而另外一個電臺已被解放軍破獲。

友鄰協同方面。抗戰時期,友鄰部隊協同合作雖然不十分完滿,但兵團指揮官在所屬部隊中威信高、關係深,各部隊一般都能服從調度。如不服從,將受到嚴肅處分。有時上級機關還會派聯絡參謀,以監視下級的行動。內戰時期,國民黨各部隊的派系鬥爭更加嚴重和公開化。為保存實力,友鄰碰到困難時往往坐視不救。特別當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被圍時,別的部隊就看笑話。蔣介石雖然十分痛恨這種現象,但又不好逼得太緊,制裁太嚴,怕引起譁變。

步炮協同和陸空協同方面。抗戰時期炮彈充足,炮兵技術精良,能有效掩護步兵。內戰時期老兵傷亡嚴重,新兵未受過良好訓練,漣水戰役時期雖然集中了該師的三個炮兵營、第七軍和整編第二十八師各一個炮兵連,但實際效果不好,致使該師步兵傷亡慘重。陸空協同方面,抗戰時期空軍對陸軍的意見和要求完全聽從,配合得好。湘西茶山戰鬥中,一架飛機子彈打光,燃料將盡要飛走時,陸軍要飛行員在日軍陣地上空再低飛盤旋20分鐘,從而使日軍不敢抬頭。內戰時期,空軍架子大,對陸軍愛理不理,而且異常膽小,地面一打炮,就嚇得不敢低飛,怕被打中,有時準備俯衝,就要求地面停止打槍打炮。1947年初,該師進攻新安鎮時,先頭部隊已進鎮,飛機卻飛來亂炸一氣,炸死了很多自己人。

指揮關係方面。抗戰時期指揮上比較統一,如湘西戰役指揮權都在第四方面軍司令王耀武手中,上面不幹預,下面各級指揮官有一定的指揮權。內戰時期,許多指揮機構形同虛設,上面幹涉得非常厲害,下面一個團、一個營的位置,幾乎全由上面指定,下面的實際指揮權被剝奪,無法發揮各級指揮機構的效能。各個上級指揮機關,發出不同的指令,弄得下面忽進忽退,無所適從,大大動搖了部隊的戰鬥意志和信心。特別是由於派系分歧,指揮官有私心,偏袒與自己關係較深的部隊。宿北戰役時,規定整編第六十九師歸整編第十一師師長胡璉指揮,但胡璉為保存實力,坐視整編第六十九師全軍覆沒而不救。張靈甫的整編第七十四師一會兒劃歸整編第二十五師師長黃百韜指揮,一會兒又劃歸整編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指揮,因同為師長、中將,都是平級,命令也就不會那麼徹底地被執行。兵團指揮官亦落得馬馬虎虎,客客氣氣,只要自己的部隊不吃虧就行。再一點就是,下面部隊恐因作戰失敗招致懲罰,上報軍情時往往要多報解放軍幾個縱隊的番號,以表示並非自己作戰不力。這樣,上面對下面報告的情況,就產生了不信任,認為是謊報。有時即使下面所報的是真實的,上面也不相信。如第一次漣水戰役時,整編第七十四師查明解放軍有三個師的番號,上面就是不相信。指揮關係上的這種互不信任,對作戰影響很大。

官兵給養和家屬照顧方面。抗戰時期,大部分時間官兵生活還很苦。1944年下半年以後得到逐步改善,特別是到南京以後,生活待遇相當好,有時候還天天吃肉。參加內戰後,雖幾次加薪,但物價飛漲,薪餉遠遠沒有物價漲得快,官兵生活反而越來越困苦。除少數能弄點額外收入外,多數家眷生活很清苦。官兵陣亡後,撫恤工作是有名無實。一般的士兵因準備逃亡或頂替入伍,籍貫無從查找,雖欲撫恤也找不到家屬。

國民黨74師被俘官兵在樹下休息

欺騙宣傳

為了掌控部隊並驅使廣大官兵為蔣介石賣命,整編第七十四師的師部、旅部、團部等都成立了政治工作機構。師政治部主任為少將,旅政治部主任為少將或上校。

從1947年4月1日起,師政治部改稱新聞處,處長為上校,副處長為中校,秘書長亦為中校,少校秘書兩人。下設第一科,掌理文化教導和士兵教育工作,並附屬一支演劇隊。科長為中校,少校和上尉科員各一人;演劇隊設少校隊長一人,中尉隊員三人,少尉、準尉隊員若干人。第二科負責掌理民眾組織訓練、政工、情報等工作,並附設新聞工作隊,根據科長意圖執行任務。

旅政治部改為新聞室後,設中校主任一人,但可以以上校任用,下設中校、少校幹事三人,上尉、中尉助理幹事兩人,以及書記、司書等人。負責全旅的政治工作。

團政工室改為新聞室後,設中校或少校主任一人,少校幹事一人,上尉幹事一人,少尉司書一人。負責全團的政治工作。

連設訓導室,設中尉指導員一人,負責教育士兵,了解部隊政治情況,搜集戰鬥中官兵的表現,進行獎懲。

因部隊主官輕視政治工作,該師老的政工人員頗感苦悶。加之為了完成軍事任務,穩定士兵情緒,不得不在紀律上更加放縱,對拆毀民房、砍樹、搶糧等聽之任之。政工人員上課訓導行不通,反被人諷刺為「賣狗皮膏藥」。另外,政工人員負有暗中監視主官之職,造成互相猜忌,互不信任,如整編第五十七旅17個連隊指導員中,11個與連長關係緊張。

政治工作機構改為新聞處(室)後,上級規定政工人員由部隊主官領導,政工人員的軍階也降低了一級。政工人員認為是聽人擺布,大為不滿。一些政工人員不願再幹,積極往來於徐州、南京等地活動調任。許多人感到搞政工吃不開,搞軍事怕危險,有的公開要求編遣復員,多數採取混日子的態度,得過且過,月終寫一份工作報告應付了事。

該師為了鼓舞官兵士氣,對宣傳工作甚為重視,曾下達命令予以強調,宣傳中心是「促進綏靖」「揭露中共黑暗,闡明中央德政」。部隊政治教育內容主要有:

抗戰八年已獲勝利,大家都是抗戰功臣,部隊進行整編復員,政府發給退役金、旅費、證明書,這樣回家也不虧抗戰八年。如若逃亡離隊,則八年抗戰的功績均付諸東流(該師被投入內戰後,士兵逃亡現象嚴重)。

提倡自動、自覺、自愛的「三自」運動,啟發官兵的自尊心。強調抗戰八年都在農村,現在到了南京等大城市,要自尊自愛,並禁止請假。進攻蘇北,就是保衛南京,保衛領袖。

宣傳共產黨不遵守軍事調處,企圖赤化中國,推翻政府,篡奪抗戰勝利果實,破壞交通,使我們不能復員。我們要過好日子,便要消滅共產黨。到魯中覺得生活苦,就提出:「共產黨打不平,便不能過好生活」,「沒有共產黨,我們哪會吃這樣苦,都是共產黨害的……」

強調本師裝備精良,有美國援助,以增強官兵勝利信心。該師在傳單上寫道:「過去我們在雪峰山打垮小日本,轟動了全世界,去年和今春收復了整個蘇北、魯南,又博得全國人民讚美;現在沂蒙山恰像雪峰山,我們要整齊步伐,建立第二個雪峰山一樣的偉大戰績。」

進行所謂「氣節」教育和「尚武精神」教育,號召士兵保持抗戰軍人榮譽,寧死不屈,不做共產黨的俘虜。孟良崮戰役前,張靈甫在臨沂進行動員時,號召官兵不要忘記本師是王佐公(王耀武)一手培養出來的「王牌軍」,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是「五大主力」之首。

歪曲事實,進行欺騙宣傳。如第一次漣水戰役後,張靈甫故意誇大解放軍兵力,說:「這次共產黨有九個師,我們只有兩個旅(師),兵力過於懸殊」,「國民大會開幕,中央下了停戰令,我們遵令不打,不能算是失敗,而是我們守信義」。張靈甫還造謠說:「這次漣水戰役,共軍之所以打得頑強,因為有六百名日本戰俘替他們守城。」以致該師一七二團二營營長胡力奮被俘後,還向解放軍提出要看看日本人,可見對於欺騙宣傳中毒之深。

孟良崮戰役中,我軍向孟良崮急速進軍

嚴密控制

除了欺騙宣傳外,整編第七十四師對官兵的控制也非常嚴密。

成立督戰隊。團由特務排負責。在連隊,如果有一個排不願作戰,連長可指揮另兩個排解決之。班進攻時,班長掌握機槍,掩護副班長帶領步兵衝鋒。如有後退者,班長則以機槍掃射之,迫使士兵只有前進,不敢後退。

規定幹部輕傷不準後退,否則以臨陣退縮論罪。如負重傷不能再戰,排長鬚呈報營長,連長負傷須呈報團長,營長負傷須呈報旅長,經批准後才可離開前線,並規定不得攜帶傳令兵,以免影響部隊戰鬥力。

士兵負傷如離開陣地,必須經連長批准,並交出武器彈藥,再由連長發給許可證,否則衛生隊不收容。

作戰不力而應就地正法者,授權團長對副團長以下,營長對副營長以下,連排長對副連排長以下,可以先斬後奏,並恪遵「連坐法」執行。規定:新兵逃亡抓回者,即行槍決,還規定新兵不得隨便亂跑,不準請假,發動老兵對新兵嚴加看管。

連隊成立「政工情報鋤奸組」,組長由指導員擔任,選擇士兵五至十人參加,主要任務是防止共產黨的兵運、工運、學運,積極偵察共產黨的活動,隨時制定對策並打擊之,並對官兵的思想動向及時進行考查、上報。

1946年七八月間,整編第七十四師開抵內戰前線後,張靈甫成立了一個精神小組,從師部到旅、團、營、連都秘密選擇了若干「忠誠可靠」的官兵參加,經批准後正式入會,還要宣誓,誓詞為:「不怕死,不貪生,不投降,不屈服,擁護蔣委員長,為三民主義奮鬥到底,消滅共產黨,建設新中國。」每連有一二十人不等。張靈甫曾說:「同一個排的精神小組成員,見排長畏縮不前或後退,可當場格殺。同連組員見連長臨陣後退,可格殺。以上類推,如我本人臨陣不前,你們也可以打死我。」有個連長曾對部下說:「現在連內有精神小組,是團長親自選定的,我也不知道是哪個,今後大家注意點。」這項舉措造成士兵心懷畏懼,互相猜疑,人人自危。

儘管採取了這麼多的措施,但整編第七十四師於1946年9月開抵徐州參加內戰後,官兵厭戰情緒仍日益嚴重,戰鬥力不斷下降。兩淮戰役中,該師並未遇到解放軍主力,卻損失了3000人,不得不承認解放軍也有相當的戰鬥力。兩次漣水戰役,該師傷亡8000餘人,從南京來的老兵傷亡過半。

由於不斷深入解放區,整編第七十四師廣大官兵感到過去上級宣傳的共產黨「殺人放火,共產共妻,破壞交通,對被俘國軍都要慘殺、剝皮、活埋」等等,都是謊言。

共產黨、解放軍對敵人實行的正確政策——和平、自衛、寬大、合作,也對整編第七十四師官兵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對國民黨軍戰俘,不論軍官士兵,不論嫡系非嫡系,不論他們過去是否危害過解放區,一律不殺害,不打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負傷者予以治療,要求回家者發給路費,更是極大地促進了該師官兵對共產黨、解放軍的正確認識,瓦解了其士氣。

國民黨上層對官兵生活的照顧及撫恤,做得越來越差,也造成了軍心渙散,厭戰情緒日盛。國統區紙幣貶值,物價飛漲,薪餉不夠保障家屬的溫飽,「開門七件事沒有著落」,「家無隔夜糧,三餐吃不飽」。編餘軍官甚至流落街頭,狼狽求乞。戰傷者的醫治,戰死者的撫恤,都腐敗不堪。官兵們哀嘆:「打生打死,落得如此下場,哪裡還有上火線拼命的勁頭呢!」

兩次漣水戰役後,整編第七十四師傷亡慘重,元氣大傷。緊接著,友鄰整編第六十九師2萬餘人全部被殲,中將師長戴之奇被擊斃。整編第七十四師官兵都不願北上,張靈甫也曾電請南回休整,可是未獲批准。張靈甫在發給整編第十一師師長胡璉的電報中曾說:「匪軍無論戰役戰鬥皆優於國軍。數月來,匪軍向東則向東,往西則往西。本軍北調援魯,南調援兩淮,傷亡過半,決戰不能,再過年餘,死無葬身之地矣!」

此時,張靈甫對部隊採取了更加嚴密的控制,進行了更多的欺騙宣傳,並在兵員補充上、武器裝備上爭取上級更多的支持。儘管他煞費苦心,採取多種措施來提高部隊的士氣和戰鬥力,但該師戰鬥力仍不斷下降。一七三團準尉副排長李漢田說:「士兵作戰時的士氣,完全靠後面主官督戰,誰後退就打死誰。可是,剛被抓壯丁補充來的新兵,又不知道為什麼要打仗,在槍林彈雨中怎會不怕呢?後退固然不敢,就只得伏在地上不動,還槍當然更談不上了。」

以這樣的士氣和戰鬥力來對陣英勇的解放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就是不被消滅在孟良崮,也會被消滅在其他地區。該師中校參謀主任邢炳威被俘後說:「七十四師已經不是抗日時期的七十四師了。你們解放軍總稱我們是『王牌軍』,是『精銳中的精銳』,委實是太高抬我們了。七十四師有什麼了不起?不過,內戰戰場夠了得起的國軍,也實在太少了……」

相關焦點

  • 張靈甫的74師號稱「天下第一師」,王必成卻給了他一個狠狠地教訓
    01 開端1946年10月19日,張靈甫率領手下的74師直奔漣水城。張靈甫可是蔣介石的愛將,手下的第74師更是號稱「天下第一師」,清一色的美式軍備,蔣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74師的士兵素養都很高,解放戰爭打到現在還沒有出現過敗績。
  • 獨家|張靈甫帶整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張靈甫接到這些報告,作為身經百戰的將領,自然能判斷出解放軍已經有了圍殲74師的意圖,但是他的權限最多只能命令部隊收縮到汶河沿岸,在上級沒有同意的情況下,是沒法再繼續後撤了。於是他連連向第1兵團司令湯恩伯告急,但湯恩伯不但沒有同意他繼續後撤,還要張靈甫不要聽信不實報告,張靈甫也只好放棄了繼續後撤的念頭。
  • 日向勝:參與圍殲張靈甫74師的原日本兵
    當然也有例外,祖籍日本九州的原日本炮兵軍官日向勝就參加了山海關內的解放軍,並一路晉升當上團長,他在參加解放軍的日本人中絕對是佼佼者。 逃出國民黨收容所1942年,從日本陸軍官校炮科畢業的日向勝被派到侵華日軍第34師團,以少尉銜駐守淮安,那一帶活躍著陳毅、粟裕領導的新四軍主力。
  • 揭秘名將張靈甫之死:謎霧重重的一出羅生門
    對這個頭號敵人之死,包括陳毅、粟裕在內的華東野戰野首長們表現了勝利者的人道和寬容,陳毅指示第6縱隊要將張靈甫妥善安葬,兩天之後,在山東沂水一個名叫野豬旺的小山村山崗上,豎起了一座新的墳塋,這就是張靈甫的墓地。下葬儀式是由6縱的副司令員皮定鈞和政治部副主任謝勝坤主持的,74師的部分被俘將校被允許參加了儀式。
  • 孟良崮戰役:粟裕全殲張靈甫,李天霞沒有不救,桂系才是隔岸觀火
    但是已經晚了,華野乘勝追擊,根本不給張靈甫留任何喘息空間。 15日拂曉,6縱在1縱的協同作戰下佔領了垛莊,切斷了張靈甫的退路和補給。這一戰意義重大,切斷張靈甫的退路不說,最大的意義就是解放軍已經完成了合圍,1、6、8縱會師於垛莊,完全、徹底包圍了74師。
  • 整編74師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而二戰漣水和解放軍的主力華中野戰軍六縱展開激戰,雖然攻下了漣水,但付出了近6000人的傷亡。屈指算來,在孟良崮戰役之前的一系列作戰,74師的傷亡累計就超過了1萬人,幾乎佔到74師編制人數的三分之一。因此,74師師長張靈甫要求補充兵員,特別提出連排級軍官傷亡較多,希望能從即將畢業的中央軍官學校第二十期學員中分配給74師300名。
  • 整編74師為何在孟良崮全軍覆沒?老蔣八個字說出了原因,一針見血
    陳誠的這種打法雖然拖慢了行進速度,但效果卻不算差。由於國軍緊緊抱在了一起,我軍很難找到穿插和分割敵人的機會,迴旋餘地不斷縮小,形勢極為困難。1947年5月中旬,粟裕抓住了一閃即逝的戰機,果斷髮起了孟良崮戰役,經過三天激戰,全殲了整編74師,張靈甫兵敗身亡。戰後老蔣老淚縱橫:「以我絕對優勢之革命武力,竟為劣勢烏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損失,能不令人哀痛!」
  • 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臨死前寫了兩封信,分別說了什麼?
    在孟良崮戰役中,國民黨整編74 師這一王牌主力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被擊斃(一說為自殺身亡)。據解放戰爭史料記載,張靈甫在臨死之前曾寫下了兩封訣別信,一封是給結婚不到兩年的妻子的,另一封是給蔣介石的。1947年5月16日早晨,華東野戰軍對孟良崮上的國民黨軍發起了最後的攻堅。此時的張靈甫藏身於孟良崮上的一個山洞之中,企圖繼續負隅頑抗,等待國民黨的援軍。
  • 整編74師被圍,李天霞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去救援張靈甫?
    我們都知道整編七十四師是國軍中五大主力之一,其師長張靈甫,在孟良崮一戰中被全殲,張靈甫也戰敗身死,為了對付這擁兵3萬餘的主力部隊,我軍先後調集了9個縱隊,其中5個縱隊用來圍攻張靈甫,人數的巨大優勢下,最終才徹底殲滅了整編七十四師,然而為了救出這心頭肉,當時老蔣可以說是不顧一切的派遣援軍
  • 名軍對名軍,名將對名將,華野9縱一拳砸扁王牌74師!
    當日傍晚,許世友率9縱與華野其他兄弟縱隊奉命連夜東進,準備聚殲敵右翼第7軍及整編第48師於沂水、蘇村之間。不料,敵將湯恩伯驅使第一兵團北犯,整編第74師進展較快,兩翼出現較大空隙,形成孤軍突出之勢。陳毅立即改變戰役決心,急令東進各縱隊火速回師,迎殲74師於孟良崮地區。
  • 國軍74師25師83師匯合共三萬人直逼我軍,粟、陳攤開地圖會心一笑
    5月11日,湯恩伯的電報被解放軍破譯了,粟裕一看到電報裡的消息,急忙聯繫了陳毅。粟,陳二人攤開地圖,竟同時會心一笑。02 切割74師此時已經和25師,83師匯合,共三萬餘人,這是一股不弱的力量。三個師的國民黨士兵集結,佔領了不少高地,直逼解放軍而來。
  • 揭秘:孟良崮戰役後整74師1.6萬名俘虜的最後去向
    1947年5月16日黃昏,經過三天的激戰,孟良崮戰役以國民黨整編第74師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身亡而告終。在這次戰役中,華野大軍共俘獲敵74師五名少將,俘虜敵官兵19676人,共斃傷俘敵3.2萬餘人。這個殲敵人數中,除了整74師外,還包括敵援軍的損失。事實上,在華野的所有俘虜中,整74師被俘人員約為1.6萬人左右。戰後這些俘虜哪裡去了呢?多數人不知道。其實,他們多數人隨後參加了解放軍。
  • 孟良崮戰役:粟裕五路合圍張靈甫,李天霞見死不救?我看未必
    國民黨軍的攻勢圖 陳毅:不走了,就打整編74師!我華野不僅要打,還要打你擔任中央突破最精銳的整編74師,一舉擊破國民黨軍的「剪刀攻勢"。 粟裕把圍殲張靈甫74師的計劃說給陳毅聽的時候,陳毅把帽子往桌上一摔說:」不走了!就打74師!就是要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概。」
  • 《南徵北戰》:兩帥一將認可的老經典,全殲74師,誰能想到呢?
    1947年5月中旬,國共雙方在魯中展開大戰,張靈甫所率之整編74師在進攻中途突遭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優勢兵力反擊,被團團包圍於孟良崮山頭之上,經三日苦戰,最終全軍覆沒。國軍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當時,國民黨74師,轄51、57、58三個旅,共三萬人,全副美械裝備,擁有各式型號的重武器,成為了國軍中屈指可數的戰鬥力極強的精銳之師,被認為是「主力中的主力
  • 張靈甫犯了6個「兵家大忌」,其一對手是粟裕,第二上級是李天霞
    ,我軍攻克孟良崮,74師全軍覆沒,張靈甫也被我軍擊斃,而對於張靈甫來說,戰前他是自信滿滿的,可是戰役的結果卻和他的信心大不相同,這其中主要有六點原因。第1, 我軍將士的英勇作戰以及將領的指揮有方,在整個的孟良崮戰役當中,我軍的士兵都非常的英勇,發揮了不怕犧牲的的精神,而且在粟裕將軍的指揮之下,以數個縱隊的部隊向張靈甫的74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並且阻擊了前來救援張靈甫的援軍,使得我軍成功的殲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部隊,為之後的戰鬥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 揭秘:孟良崮戰役始末,悍將張靈甫為何會飲彈自殺?
    而從整體兵力上看,當時,國軍有24個整編師共45萬人,比在山東的解放軍多十幾萬人,且裝備精良彈藥充足,還有坦克與飛機助陣。但,孟良崮一役,國軍卻仍敗於解放軍,其精銳之師整編第七十四師遭全軍覆沒。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為創造戰機,以主力一部於23日起,首克泰安,繼西搗寧陽,均因敵未被調動,而未能實現打援目的。乃回師東進擬殲整74師、整11師,又均因第5軍等部迅速靠近而未成。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的兵力有9個步兵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約27萬餘人,與國民黨軍兵力相比居於劣勢。
  • 陳毅三天沒睡,腦子都快炸掉了
    看到74師陷入包圍,我軍立馬採取措施,反攻回去。而恰是此時,74師的師長張靈甫也發現了事情並不太對勁,於是決定退守孟良崮。也就是此時,孟良崮戰役正式拉開帷幕了。
  • 華野全殲74師,半年後74師重建,中野六個縱隊卻沒殲滅其一個旅
    抗戰勝利之後,74軍被整編為74師,但仍然是軍的編制,全師三萬多人,全副美械裝備,戰鬥力十分強悍。根據1946年軍委會對各部隊在抗戰時的表現,評出了五支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分別是74軍,18軍,第五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五支部隊也被稱之為是國軍五大主力,其中74軍由於戰鬥力強悍,被譽為五大主力之首。
  • 華野全殲74師,半年後74師重建,中野六個縱隊沒殲滅其一個旅
    抗戰勝利之後,74軍被整編為74師,但仍然是軍的編制,全師三萬多人,全副美械裝備,戰鬥力十分強悍。根據1946年軍委會對各部隊在抗戰時的表現,評出了五支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分別是74軍,18軍,第五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五支部隊也被稱之為是國軍五大主力,其中74軍由於戰鬥力強悍,被譽為五大主力之首。 解放戰爭初期,整編74師給華東野戰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華野很多將領都吃過這支部隊的虧。
  • 張靈甫之後第74軍軍長,他後半生隱姓埋名,靠開雜貨鋪為生
    這一次出任第74軍軍長的是邱偉達,恢復了軍的番號,這邱偉達是滴74軍老人,不過事實證明,邱偉達並不比張靈甫高明,此人是王耀武力薦上任的,可惜實力有限。1949年,在淮海戰役的陳官莊戰鬥中,邱偉達率領的第74軍再次被解放軍殲滅,這一次軍長邱偉達被俘,第74軍第二次覆滅再次讓國民黨驚慌,國民黨第三次重建第74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