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車沿京滬高速公路東南行至蒙陰縣垛莊駐地,舉目遠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聳立在群峰之巔的「孟良崮英雄紀念碑」。對於這一眾所矚目的聖地,早就萌生了一睹為快的念頭。沐浴明媚的陽光,我們終於如願成行。
「孟良崮上鬼神嚎,74師無地逃。
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溼戰袍。喜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陳毅元帥這首氣勢磅礴的七言律詩,真實地描述了當年孟良崮戰役的悲壯場面和我軍英勇抗敵的英雄氣概。1947年5月上旬,國民黨軍3個兵團共17個整編師,由臨沂、泰安一線分三路向東北方向抵進,企圖壓迫我華東野戰軍退至膠東狹窄地區。我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和譚震林的指揮下,在沂蒙人民群眾的支援下,於13日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敵分割包圍於孟良崮山區。激戰至16日16時,全殲裝備精良的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整編第74師等部共計3.2萬餘人,擊斃第74師中將師長張靈甫,粉碎了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的陰謀,為扭轉華東戰局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孟良崮烈士陵園始建於1953年,陵園內安葬著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的我軍將士的忠骨,其中有名烈士2859人,無名英雄2680人。烈士陵園中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坐落在此。這裡陳列著孟良崮戰役中我軍使用和繳獲的輕重武器,牆壁上懸掛著敵我態勢圖、戰役顯示圖,還有大量的珍貴史料和圖片,再現了孟良崮戰役炮火連天的場面,展示了我軍前赴後繼、奮勇當先的壯烈情景。
出孟良崮烈士陵園北行,一條大道似銀帶隱現於林海山澗中。沿途松翠楓紅,山巖迭起,溪流潺湲。到山頂向西,地勢漸高,道路峰轉迂迴,山林密布蔥鬱。偶爾傳來一聲布穀鳥的叫聲,頓時劃破整個山谷的靜謐。胡耀邦題寫的「孟良崮英雄紀念碑」八個鎦金大字在明媚的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巍峨的大理石碑體呈三把刺刀狀矗立崮頂中央,這三把直刺蒼穹的刺刀形狀投影為「山」字形,寓意孟良崮戰役發生在山東境內的沂蒙山區;中間最高的一把,象徵華東野戰軍;側面略低的兩把象徵著地方武裝和民兵。紀念碑的整體設計,體現了毛主席人民戰爭的偉大思想……
孟良崮戰役不僅永遠留在了沂蒙人的心中,也成了那些戎馬一生的將軍們心頭難以抹去的記憶。粟裕大將去世後,將骨灰撒放在了山下的紀念館。遲浩田將軍早在50周年大慶之時,應邀來到孟良崮。當年戰火紛飛的戰場,在將軍眼裡已變得「如夢如煙」。他在詩中寫道:「山崖旁,溫暖的大手,把我扶上擔架;農舍裡,慈愛的目光,伴我迎來一個個黎明;好鄉親哪,一遍一遍把我傷口洗淨;獨輪車載我走山水幾道,沂蒙山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沿途登高,定睛凝望,讓人耳濡目染的是和諧發展的主題和老區人民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紅熱場面。60年前孟良崮山區的人民為戰役的勝利一袋糧食作軍糧、一塊布料做軍裝、一個兒子送戰場,戮力同心支援前線;60年後的今天,孟良崮山區的人民,把革命先烈獻身革命的精神化為了幹事業的動力。瞧!孟良崮下,各種綠化樹和果樹漫山遍野,山上林海花潮,飛瀑流水,層巒疊翠,谷壑凝碧。令人目不暇接的更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四通八達的道路,鱗次櫛比的樓房,秩序井然的市場,川流不息的遊人,繁忙無比的工業園區……英雄孟良崮,今朝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