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兵敗譚家橋到孟良崮大捷,「戰神」煉成記

2020-12-11 新華社

關山遠

近讀粟裕傳記,頗多感慨。粟裕是「戰神」級人物,他病逝後,骨灰撒在全國八處他曾經戰鬥過的地點,陪伴當年犧牲的戰友。其中有兩處,一是安徽譚家橋,一是山東孟良崮,這是粟裕傳奇一生中刻骨銘心的兩個地點。

從1934年12月底兵敗譚家橋,到1947年5月孟良崮大捷,正好12年。粟裕遇到的是同一支隊伍:在譚家橋敗於國民黨補充一旅陣前,12年後,在孟良崮全殲由補充一旅起家的七十四師。

12年,古人叫「一記」,今人稱「一輪」。這12年,對粟裕而言,是一個男人在苦難磨礪中的崛起,走向「戰神」之路。對中國共產黨而言,這12年,也蘊藏著由弱到強的密碼。

生與死,距離有多遠?

也許就一個晚上,從太陽落下,到太陽再度升起,已是生離死別。

1935年1月16日下午6時,在今天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的江西上饒市玉山縣隴首村,一支疲憊的先頭隊伍整裝待發,這時有戰士飛馳來報:大部隊已集合,但太累了,需要就地休息一晚上,明天再出發。這支部隊的兩位指揮官商量,一位態度堅決:「情況這樣緊,決不能遲延了,今天晚上必須一律通過敵封鎖線。」另一位完全同意他的意見,但表示:「你率先頭部隊先走,我去跟大部隊匯合,一起行動,馬上追上你們。」

當夜帶隊出發的是粟裕,留下來等大部隊的是方志敏。這是他倆的永別。

「當我先頭部隊通過時,山上碉堡裡的敵人打槍,我們派出兩個戰鬥班佯攻,吸引敵之火力,敵人沒有敢從碉堡裡出來。這樣,我們就加快步伐,上半夜全部通過了敵人的封鎖線,安全到達閩浙贛蘇區的大小坪、黃石田(均屬德興縣)地區。到達之後,我們一面同省委、軍區聯繫,一面等待主力部隊。可是,等到下半夜沒有見大部隊到來,第二天也沒有來,第三天、第四天還沒有來。我們到達閩浙贛蘇區以後,隨即派出大批幹部組織便衣隊前去聯絡和接應,均未能聯繫上,心情十分焦急。開始隱隱聽到那邊有炮聲,以後就沉寂了……不久,方志敏、劉疇西同志即被捕了。」這是《粟裕戰爭回憶錄》中粟裕刻骨銘心的記憶。

粟裕時任紅十軍團參謀長,方志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方志敏留下來等待的,是軍團長劉疇西率領的大部隊。

紅十軍團只存了短短的兩個月,1934年11月,這支部隊為掩護紅軍主力長徵而組建,組建之後,在今天安徽黃山的譚家橋,遭遇王耀武率領的國民黨補充第1旅,此役決定了紅十軍團能否在皖南立足,由於指揮失誤,紅軍失敗,譚家橋戰役,也成為紅十軍團的轉折點,紅軍無法再待在皖南,只能在寒冷的山區風餐露宿,靠兜圈子避敵,逢敵必戰,逢戰必退,部隊戰鬥意志大大削弱。特別是劉疇西變得優柔寡斷,行動遲緩,因此當粟裕決定連夜突圍時,劉疇西卻選擇先休息一夜,從而陷入敵人重圍,最終在懷玉山被敵軍14個團重兵包圍,苦戰連天,最終兵敗,方志敏、劉疇西等相繼被俘。

研究紅十軍團在譚家橋失利與懷玉山全軍覆沒的著作論述很多,公認的是,這是紅軍慘重的損失——譚家橋之役,紅軍優秀將領、不滿22歲就當上軍團長的尋淮洲戰死。後來王耀武挖出了他的遺體割首照相,發現他上身無衣——可見當年紅十軍團何等艱苦,裝備奇缺,犧牲者的衣服,戰友穿著,繼續戰鬥。懷玉山之役,紅十軍團全軍覆沒,方志敏、劉疇西先後被俘,他倆英勇不屈,同時就義。方志敏在獄中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文字,流傳至今。

著名軍旅作家金一南在《苦難輝煌》中寫了當時國民黨軍官王耀武審問紅軍被俘師長胡天桃的場景:「時值嚴冬,天寒地凍,這位紅軍師長上身穿著3件補了許多補丁的單衣,下身穿著兩條破爛不堪的褲子,腳上穿著兩隻不同色的草鞋,背著一個很舊的乾糧袋,袋裡裝著一個破洋瓷碗,除此之外,再無他物。」王耀武勸降未果,胡天桃英勇犧牲。王耀武因此次立下大功,深受蔣介石賞識,從此飛黃騰達。

對粟裕來說,兵敗譚家橋,是他終其一生都無法釋懷的痛,此戰,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史軍史上的一觸摸即劇痛不已的淚點。

譚家橋一役,紅軍的作戰指揮,有諸多硬傷,比如輕敵,比如布置不當。而他們的對手王耀武,又兇悍異常。後人曾經設想:如果譚家橋戰役由粟裕來指揮,會是什麼結果?但歷史,又怎麼能夠假設?在譚家橋戰役中,粟裕手部受傷,但他帶出來的數百人,此後成了新四軍的主力。12年後的1947年,解放軍發動的濟南戰役中,粟裕親手擬定了作戰口號:

「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粟裕的命有多硬?

1927年南昌起義後,剛滿20歲的粟裕隨部隊南下廣東作戰,10月17日,在閩贛交界的武平,粟裕被一顆子彈打中了腦袋!他倒在路上,大家都以為他沒得救了。

許多年後,他在《粟裕戰爭回憶錄》中回憶了那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就在掩護大隊撤出武平戰鬥時,我第一次負了傷。一顆子彈從我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了過去,當時我只覺得受到猛烈的一擊,就倒了下來,動彈不得,但心裡卻還明白。依稀聽得排長說了一句,『粟裕呀,我不能管你啦。』他卸下我的駁殼槍,丟下我走了(這個排長後來自行離隊了)。當我稍稍能動彈時,身邊已空無一人。只覺得渾身無力,爬不起來。我抱著無論如何要趕上隊伍的信念,奮力站了起來,可是身子一晃,又跌倒了。只好順著山坡滾下去,艱難地爬行到路上,卻又滑到了路邊的水田裡。這時,有幾個同志沿著山邊走過來,幫助我爬出水田,替我包紮好傷口,又攙著我走了一段路,終於趕上了部隊……」

其實,學生時代的粟裕就開始經受生死考驗。

1927年「4·12」事變後,全國各地陷入白色恐怖,一片腥風血雨。粟裕當時在位於湘北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讀書,剛加入共青團不久。5月24日,駐常德的反動軍警發動「敬日事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血腥鎮壓工農和青年學生。他們用機關槍架在學校門口,警察局長帶兵到校園內逐室搜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抓到了,就是一個死。學校組織黨員團員撤離學校,粟裕堅持到最後一刻。常德常發水澇,城內的下水道特別粗大,而且直通城外。粟裕躲入下水道裡,趟著臭氣燻人的汙泥濁水,一直走到常德城外,在洞庭湖畔,搭船沿湘江南下長沙。在長沙車站,乘黑夜爬上火車,藏在座椅下面。火車沿洞庭湖東側向北奔馳,第二天清晨進入湖北境內。這時,他才鬆了一口氣。

從軍作戰後,他多次負傷,在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時,子彈擊中他左臂動脈,鮮血狂噴。為避免感染,醫生建議將左臂鋸掉,他拒絕,漫長的恢復後,所幸沒有感染,但左臂一直殘疾,活動不便。

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是粟裕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間,他一次次與死亡擦身而過。即便他們時時處於高強度的轉移狀態,敵人也隨影如形。在浙南一條叫松陽溪的小河邊,遊擊隊陷入敵人包圍,粟裕率隊邊打邊跑,一路狂奔,但敵人緊追不捨,怎麼都甩不掉。大家實在跑不動了,最後只能鑽進荊棘叢裡,追兵四處搜尋,粟裕把槍上了膛,準備等敵人一到面前就開槍。當時天降大雨,馬上又天黑了,敵人才離去。

後來回憶這段經歷,粟裕還覺後怕,說:「那真是緊張極了!困難極了!」

在又一次突圍中,遊擊隊泅渡過江,粟裕又差一點遭遇不測:他被一個漩渦給卷了進去,怎麼都遊不出來,眼看要給漩渦吸到水底,幸好岸上的戰友遞了個傘柄過來,他死命攥住,才掙脫開來。剛上岸,渾身是水,敵人又追上來了,趕緊躲起來……

多少次命懸一線,粟裕憑著嗅覺靈敏、反應迅速,生存智慧超級強大。幾年後,一次戰鬥中,他用望遠鏡看到對面山頭敵人正在準備炮擊,他放下望遠鏡拔腿就走,旋即,敵人的炮彈落在他剛才站立處。

1947年5月16日17時,國民黨軍隊中最精銳的七十四師在孟良崮全軍覆沒。 

其中有個細節:孟良崮是石山,缺水,四天四夜的戰鬥中,天沒下一滴雨,然而戰鬥剛結束,就天降大雨,一個被俘的國民黨軍官仰天長嘆:「天也要滅七十四師了!」  

滅掉七十四師的,不是天,是解放軍。這一戰,充分顯示了粟裕軍事才能:判斷力,耐心,決心。殲滅七十四師殊為不易,粟裕連續幾天沒合眼,滿臉脹得通紅,戰後測血壓,高達220。

七十四師全軍覆滅後,蔣介石哀嘆:「真是空前的大損失,能不令人哀痛!」比蔣介石更傷心的是王耀武,他說:「對七十四師之失,有如喪父之痛。」

這支精銳部隊,前身是補充一旅,王耀武的「家底子」。譚家橋一役,給予紅十軍團重大殺傷的,就是少將旅長王耀武率領的補充一旅。歷史有時很具戲劇性:12年過去,經歷多少磨難,粟裕完成了「復仇」。

粟裕與王耀武,分別是共產黨與國民黨陣營以驍勇善戰著稱的翹楚,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粟裕王耀武一場場硬仗打下來,打成名將,均讓日寇聞風喪膽。這兩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他倆之間延續十餘年的數次較量,讓人津津樂道。大歷史中,這種人物之間的比較,確實有足夠的吸引力。

解放戰爭時期,王耀武任山東省主席,併兼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司令等職,他本是山東泰安的農家子弟出身,可謂衣錦歸鄉,他當官帶兵之外,生意也做得很大。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的戰犯管理所裡,王耀武與沈醉聊天,他不無得意地說:小時候在上海一家餅乾店打工當學徒,發跡後,把這家餅乾店買了下來。

跟整天看地圖、只操心好好打仗的粟裕相比,王耀武要操心的事情無疑多了太多。解放軍兵臨濟南城下,王耀武一面布置防守,一面惦記著家裡的生意,常打電話給太太交待。這電話被監聽到了,濟南失守、王耀武被俘後,國民黨另外一員悍將黃百韜說:「濟南被圍之初,我在無線電話中聽到王耀武和南京家屬通話,告其夫人,某事如何,某事如何,細細叮囑,達半小時之久。大敵當前,身為統帥,指揮之不暇,何能顧及家事?私而忘公,已無必死之心。」

性格決定命運,時代又造化人。

在孟良崮戰役前,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發起萊蕪戰役,李仙洲所率七個師6萬餘人被殲。王耀武被蔣介石狠批一通之後,自己也破口大罵:「就是五萬頭豬,三天三夜共軍也抓不完!」但是,他率10萬大軍守堅固的濟南城,也不過守了八天而已。

王耀武化裝逃跑,結果在壽光被俘,這個過程也耐人尋味。著名作家王鼎鈞在回憶錄《關山奪路》中寫道:王耀武逃亡途中上廁所的時候,讓副官把雪白的高級進口手紙遞過去,就這麼一個細節,被人看破了。另外一個版本是:解放區民兵盤查王耀武時,發現其隨身帶有一卷雪白的廁紙,引起注意。那年頭北方農村基本用樹葉、秸稈擦屁股,高級一點的,也是粗黃的草紙,王耀武又偏偏裝作一個小商人,身邊還有好幾個人低聲下氣地伺候著。明顯不是一個好演員。

有人也分析說,如果王耀武當時徒步,而不是坐大車走大路出逃,或許可以僥倖逃脫。只是,這個曾經的農村孩子,已經養尊處優,沒有獨立生活能力,更別說走遠路了。

他的對手,卻是苦難中崛起的粟裕。

不能因為王耀武兵敗被俘的下場而否定他曾經輝煌的戰績與過人的才能,他精明強幹、頭腦清晰,蔣介石誇他「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共產黨也高度評價他是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但這個「明白人」也有不明白的地方,被俘後,獲三野政治部主任舒同接見,王耀武問了五個問題:一,為啥共產黨的寬大政策能夠上下貫徹,言行一致,說到做到,而國民黨卻不能?二,為啥毛澤東在陝北的山溝裡發命令,你們解放軍都聽指揮,俺們蔣校長坐著飛機滿天轉,下面的將軍還是不聽話?三,為啥你們共產黨幹部都能夠秉公執法,令行禁止,莫非你們有啥特別的獎懲條例?四,為啥國軍俘虜了共軍,一個都不敢用,共軍俘虜了國軍,馬上就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呢?五,當年髮匪作亂,也曾沸沸揚揚,然則好景不長,終有洪楊之亂;北伐初起,俺們國軍也是所向披靡,然則如今也是山河垂淚;你們共軍現在當然是春風得意,但是否也會和洪楊、北伐一樣功敗垂成呢?

此刻,王耀武是否想起:1935年,他一身將校戎裝,審問紅軍被俘師長胡天桃,後者衣衫襤褸、腳穿草鞋,卻毫無怯色,神態自若地談共產主義信仰……

其實,粟裕與王耀武的較量,是共產黨與國民黨較量的縮影,從譚家橋到孟良崮這12年,共產黨像厚重暗夜裡隨時可能熄滅的燭火,卻如粟裕的生命一般堅韌,最終大放光明,孟良崮戰役後,解放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相形之下,一度如日中天的國民黨,已日薄西山。

國共之爭,實質是兩種價值觀的競爭,從政治路線、軍事鬥爭到理想信念、組織紀律、群眾基礎……全方位的競爭。在淮海戰役中被俘的國民黨將軍杜聿明就曾埋怨道:粟裕的部隊10萬人,可是後邊跟了40萬、50萬農民,推著小車運傷員、運彈藥、運糧食、運給養;「而我們30萬部隊從徐州出來,走過村莊老百姓早就跑得精光,所有的糧食全都埋起來,水井全部填掉,你說我能不失敗嗎!」

歷史大勢下,能更清晰看明白國共兩個陣營中的人。《「戰神」粟裕》一書寫道,國民黨大員陳誠曾總結過「45歲現象」: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軍事主官,凡軍師長以上,平均年齡已在45歲以上,這種現象與北伐時期正好相反。「45歲現象」帶來的最大弊病,就是主官們作戰時普遍缺乏勇猛精神,衰弱、拖沓、低能、企圖心不強,甚至愛財怕死者,隨處可見。陳誠注意到了解放軍陣營的不同,他認為解放軍指揮員「莫不年輕,能吃苦耐勞,活躍於第一線」。

孟良崮一役,極其慘烈,比拼到最後,其實就是毅力與協同作戰能力。解放軍軍令如山,國民黨軍卻擺脫不了擁兵自重、見死不救的老毛病,張靈甫哀求救援,王耀武調兵遣將,卻無濟於事。一方面,解放軍打援隊伍拼死阻擊,另一方面,國民黨援軍三心二意,滿肚子花花腸子,比如李天霞,不願為救張靈甫消耗自己實力,又不敢違抗命令,於是很「聰明」地讓一小隊人馬帶著電臺靠近孟良崮,假裝出很給力的模樣。

再看看共產黨這邊:粟裕不爭功,與陳毅配合默契,時稱「陳粟不分家」,有爭執,報告延安,請黨中央決定,然後不折不扣執行,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

再說說另外一個國民黨將領黃百韜,在被「45歲現象」困擾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中,他絕對是個另類,雜牌軍出身,卻對蔣介石忠心耿耿,打仗不要命,相救同僚也從不省力,蔣介石很是欣賞。但正因為如此,他惹上一堆羨慕嫉妒恨。淮海戰役開始,粟裕以重兵在碾莊將黃百韜團團圍住,判斷國民黨部隊尤其是那些嫡系不會來救,果然,苦戰15天後,黃部七萬人被全殲。

1984年2月,一代名將粟裕逝世,家人竟在他的顱骨骨灰中發現了三塊彈片,全場所有人潸然淚下。

這是他曾經的苦難,也是他永恆的榮光。

相關焦點

  • 孟良崮戰役有多慘烈?陳毅三天沒睡,腦子都快炸掉了
    孟良崮戰役在解放戰爭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還是1947年的時候,面對著我黨近來的次次大捷,老蔣慌亂陣腳,無可奈何,只能派出了自己最精銳的王牌軍隊——整編74師,企圖一舉拿下華東野戰軍。 我軍在對抗擁有著清一色美式先進裝備的整編74師也是非常吃力,以至於孟良崮戰役的戰況是非常慘烈的。
  • 血戰孟良崮,我為君狂
    孟良崮是一個山系,位於山東省蒙陰縣東南與沂南縣西部交界之處,山系總長42公裡,平均寬12公裡,由艾山,雞太冤,高石頂,和尚帽子,蘆山頭,黃石山,蒙陰頂子,大崮頂,孟良崮(主峰),大庵頂,雕窩,萬泉山,葫子山,大頂山,垛羅崮,鼻子山,黃崖頂,迎旗山,黃崖山及馬頭崮等20個主要山峰組成,孟良崮的主峰與孟良崮同名
  • 回顧孟良崮
    10月10日晚我查看地圖,我居所的日照巨峰鎮離臨沂孟良崮只有150公裡兩小時車程,孟良崮一直是我想到現場考量的歷史遺址。於是我決定早上獨自前往孟良崮。親友說:你開我的車去。於是我馬上從網上預訂第二天的孟良崮戰役遺址的門票。
  • 拜謁孟良崮
    孟良崮烈士陵園始建於1953年,陵園內安葬著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的我軍將士的忠骨,其中有名烈士2859人,無名英雄2680人。烈士陵園中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坐落在此。這裡陳列著孟良崮戰役中我軍使用和繳獲的輕重武器,牆壁上懸掛著敵我態勢圖、戰役顯示圖,還有大量的珍貴史料和圖片,再現了孟良崮戰役炮火連天的場面,展示了我軍前赴後繼、奮勇當先的壯烈情景。
  • 張靈甫本可以突圍,卻為何偏偏要上孟良崮?揭開真相,令人感嘆!
    這時我軍「戰神」粟裕很快發現了整編74師的這個弱點,這無疑是全殲張靈甫整編74師的絕好機會,於是粟裕立即制定戰略,實際上是調遣了5個縱隊的兵力圍攻張靈甫整編74師。事實證明,張靈甫無計可施,帶領整編74師退到孟良崮,3天後,包括張靈甫在內的整編74師幾乎全部被我軍殲滅。
  • 整編74師為何在孟良崮全軍覆沒?老蔣八個字說出了原因,一針見血
    1947年5月中旬,粟裕抓住了一閃即逝的戰機,果斷髮起了孟良崮戰役,經過三天激戰,全殲了整編74師,張靈甫兵敗身亡。戰後老蔣老淚縱橫:「以我絕對優勢之革命武力,竟為劣勢烏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損失,能不令人哀痛!」接著老蔣話鋒一轉,談到了孟良崮戰役失敗的原因,他認為整編74師之所以全軍覆沒主要有兩點:第一,張靈甫「輕狂冒進」。
  • 花甲農民為父寫回憶錄 稱老父曾參加孟良崮戰役
    本報3月1日訊 湘潭縣射埠鎮農民馮天虎已年逾花甲,雖然只有小學文化,卻立志為參加過常德會戰、孟良崮戰役等重大戰役的父親寫回憶錄。今日,馮天虎向記者展示其3萬字手稿。1941年冬,19歲的他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派到耒陽當通訊兵。次年冬季回家探親途中,在衡陽被另一支國民黨部隊抓去常德,先擔任重機槍手,後任文書。  1943年,悲壯的常德會戰爆發,馮先澤被日寇流彈擊傷。後來,他受命撰寫常德會戰史,手稿被國民黨駐桃源辦事處送到南京。  3年後,馮先澤又在抗擊日軍的洞口大戰中受傷,與另外183名受傷戰友一道,被飛機從懷化芷江接到南京。
  • 『原創』孟良崮遊記
    去年國慶假期,我與父親計劃去遊覽紅色革命聖地孟良崮。恰好有四張門票,便相邀姑父和侄女一同,姑父驅車,直奔目的地——孟良崮。孟良崮位於縣城南部,蒙陰與沂南交匯處。是系沂蒙山區「七十二崮」之一。由於在此崮打勝了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又是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單位,紅色教育基地。
  • 臨沂孟良崮旅遊區要門票嗎多少錢 革命聖地孟良崮旅遊攻略
    孟良崮旅遊景區地處沂蒙山區腹地,位於蒙陰縣東南部的垛莊鎮泉橋村北側。京滬高速公路、205國道橫貫其中,景區總面積610平方公裡,區域內山峻峰險,植被茂密,既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又是全國著名的革命傳統、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基地,還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 明朝「四大戰神」
    特推薦最牛的四位,稱之為明朝「四大戰神」。NO.1徐達徐達用親身經歷,說明一個道理:一個平凡的人經過不懈的個人努力,也能成為叱吒疆場、名垂青史的名將!徐達(公元1332年-公元1385年),安徽鳳陽人,朱元璋老鄉。明朝開國六王之首。(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 紅色基因在傳承 紅歌唱響孟良崮
    春節期間,蒙陰孟良崮景區和遊客一起,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喜迎新春。大年初三至初五,一陣陣高亢響亮的歌聲迴蕩在昔日戰地孟良崮的山林間。孟良崮戰役紀念碑上,「崮鄉喜慶過大年」系列活動之一——「紅歌唱響孟良崮」正在舉行。一首首歌頌黨、歌頌祖國的經典主旋律輪番登場。
  • 阿鬥讀書:《PPT煉成記》小白必看的入門書
    PPT煉成記大家好,我是阿鬥。我是在14年開始系統鑽研PPT的,當時為了做好PPT我幾乎看過市面上所有的PPT書籍,這本書《PPT煉成記》幾乎是當時我接觸到的質量最優秀的一本書。這些工具什麼的在網絡上搜搜都能看的到,買書實在沒有必要。如果你真的需要這些工具,那我個人為了方便自己也方便別人使用,我將精品的PPT工具、軟體、網站、都會陸續的收錄在map.jacer.cn這個網站,分享給你,希望能幫到你。這類PPT書中,主要值得看兩類信息,一類是具有思想性的,對於製作原理、流程、方法有一套總結和思考,另一類是資訊性的,推薦了什麼網址、工具軟體。
  • 明朝袁崇煥一生功過:寧遠之戰到底是不是大捷?學者:必須是大捷
    朱清澤《袁崇煥指揮寧遠大捷的高超藝術》則以寧遠之戰為主要事例,全面剖析了袁崇煥的戰爭指揮藝術,包括堅定軍民們的守城決心、周密細緻的守城部署、奇妙制勝的守城戰法、精闢獨到的軍事理論(主要是火炮方面的戰術)。
  • 蔣介石擁有三大戰神,可他為何還是兵敗臺灣
    蔣介石集團中有不少軍事人才,孫立人、薛嶽、白崇禧都是頂級軍事家,他們是蔣介石三大戰神,可為何他依舊敗退臺灣?孫立人是一位能文擅武的將軍,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後又到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他這種留美系在國軍中並不多見,回國後擔任稅警總團老大,後來被蔣介石看重稅警總團改編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師,孫立人任命師長。
  • 蔣委員長整編七十四師在孟良崮覆滅全過程
    國民政府國防部參謀長陳誠則大吹大擂:「魯南決戰空前大捷」,「山東大局指日可定」。面臨敵人重兵進攻的嚴重挑戰,華野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一直在嚴密注意著敵軍動向。從4月初到5月初的一個多月內,粟裕先後制定了5次作戰計劃,但都因敵軍行動謹慎而沒能順利實現。華野遵照毛澤東的指示,沉著應戰,不急於動手,採取的對策是:持重待機,調動敵人,創造戰機,大量殲敵。
  • 從臨沂怎麼去孟良崮 最全的出遊路線你值得參考
    孟良崮全國十大紅色旅遊景點之一,在這裡既可以看到景色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花草樹木,也可以學到很多歷史知識,這樣一舉兩得景區可以說非常難得。   從臨沂怎麼去孟良崮?   旅遊專線:蒙陰車站乘坐到垛莊的長途車泉橋村下車,票價10元,每日6:00--17:00有車,每15分鐘一趟。 乘坐蒙陰至孟良崮的長途車到終點站,臨沂至蒙陰的長途車到孟良崮下車。
  • 獨家|張靈甫帶整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隨後又參加南京保衛戰,雖然損失慘重但建制基本完整地撤到後方休整。1939年,中央化的雜牌部隊57師編入74軍序列,使74軍成為下轄三個師的甲種軍。解放軍對74師鉗形攻擊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到上午9時許,張靈甫終於意識到解放軍有圍殲74師的意圖,這才決心不再服從攻取坦埠的命令,命令以51旅為前導,師部居中,57旅殿後沿孟良崮以西向南撤退,58旅則佔領孟良崮一線掩護師主力後撤,在師主力撤退後再單獨沿孟良崮以東撤退。
  • 遠行客|沂蒙山區之孟良崮戰役紀念館
    今天還是跑回頭來孟良崮戰役遺址,不過也只是到了山腳,怎麼算時間,也不夠去山頂走一遍,只好放棄,就是看了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於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由毛澤東指示,陳毅、粟裕指揮,在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東南孟良崮地區對國民革命軍整編第74師進行的進攻作戰。
  • 臨沂市分公司推出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70周年郵封郵戳
    臨沂市分公司推出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70周年郵封郵戳崔鵬森 任懷平2017-05-19來源:中國郵政網  5月16日是震驚海內外的孟良崮戰役勝利70周年紀念日。在孟良崮戰役發生地,山東省臨沂市郵政分公司特別推出「孟良崮戰役勝利70周年」紀念封一套2枚,並啟用郵資機符志一款,紀念郵戳2方,供社會收藏和用郵。  紀念封於16日分別在蒙陰、沂水發行和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