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3月1日訊 湘潭縣射埠鎮農民馮天虎已年逾花甲,雖然只有小學文化,卻立志為參加過常德會戰、孟良崮戰役等重大戰役的父親寫回憶錄。今日,馮天虎向記者展示其3萬字手稿。
參加常德會戰 抗日被擊傷
馮天虎家的堂屋裡掛著父親馮先澤(又名馮光澤)的遺像。老人生於1922年,今年2月1日病逝,終年89歲。
因父輩家境較好,馮先澤年少時讀了不少書。1941年冬,19歲的他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派到耒陽當通訊兵。次年冬季回家探親途中,在衡陽被另一支國民黨部隊抓去常德,先擔任重機槍手,後任文書。
1943年,悲壯的常德會戰爆發,馮先澤被日寇流彈擊傷。後來,他受命撰寫常德會戰史,手稿被國民黨駐桃源辦事處送到南京。
3年後,馮先澤又在抗擊日軍的洞口大戰中受傷,與另外183名受傷戰友一道,被飛機從懷化芷江接到南京。
1947年春節過後,馮先澤隨國民黨高級將領張靈甫的部隊開赴山東,擔任連隊司務長兼文書。當年5月中旬,國共兩軍的孟良崮戰役進入白熱化階段,與他同去的183人陣亡178人。
是年5月15日,孟良崮戰役進入尾聲,馮先澤和其他國民黨官兵成功起義,成為粟裕大將手下的士兵。這年冬天,馮先澤奉命回老家湘潭縣射埠鎮組織農會,從此留在農村勞動、生活,先後擔任生產隊長、大隊長、大隊茶場場長等職,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十多個筆記本記錄「烽火往事」
馮天虎回憶,由於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和解放後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父親沒有留下半點從軍時的紀念品或證書。直到近兩年,作為長子的馮天虎希望為父親記錄下當年的戎馬生活,馮先澤才講述起自己的戎馬生涯。
從2009年1月開始,馮天虎正式著手記錄父親的參戰經歷。田間勞作之餘,一有空,他就認真聽父親口述,邊聽邊記,先後記滿了十多個筆記本。
手稿已寫了3本共3萬字
去年下半年,以「常德會戰」和「解放戰爭」為中心,馮天虎系統地整理了父親的從軍經歷,共寫了3本稿紙,約3萬字。這些回憶錄採用第一人稱的手法,記錄了馮先澤從參加常德會戰到孟良崮起義的過程。
馮天虎說,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父親敘述過的很多過程只能記在腦海裡,難以用文字表達出來,需請教別人才能寫得生動具體。他準備請人把自己寫出來的東西錄進電腦,然後再慢慢地補充完善。
「父親只是一個普通老兵。不管別人認不認可他,我只求自己盡一個做兒子的責任。」馮天虎說,他想讓子孫知道,有個叫馮先澤的前輩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扛過槍、流過血,為新中國立過功。(劉曉波 白楊)
(記者 劉曉波 通訊員 白楊)
(責任編輯:new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