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臺灣會館的舊影新顏

2020-12-20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在素有「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之稱的福州三坊七巷內,有一座特殊的老建築。推開厚重的木質門,繞過銅雕插屏門後,一座古樸的石橋首先映入眼帘,這是象徵著「兩岸一家親」的「連心橋」,石橋另一頭的中堂內懸掛著下榻會館、以文會友、挑燈夜讀、赴考應試四幅動態畫卷…這座宅邸是剛剛復建的福州臺灣會館,原址位於福州貢院附近,當時是清末臺灣士子參加福建鄉試、進京會試時的棲息之所,它見證了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歷史淵源。

史海鉤沉 尋根兩郡試館

復建後的福州臺灣會館,總面積1611平方米的宅院分為歷史主題展區、當代專題展區、交流活動區、配套功能區等四個區域,橫跨黃巷51號和麒麟弄3號院落,可以透過各方捐贈的史料文物,也可以藉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回溯閩臺科舉制度的淵源、榕臺民眾交流交往的歷史,了解兩岸關係尤其是閩臺關係發展的情況,完成一場從古至今的時空穿越。

「臺南許南英曾三次參加鄉試,1882年鄉試時寫下《鼓山紀遊》全文800字,對鼓山情有獨鍾。1885年,他第三次來到福州時,對當地風土人情已十分熟悉,連賣藕小娃也倍感親切。」靜靜地站在福州臺灣會館的歷史主題展區內,品讀著史料上對於曾祖父的記載,來自重慶的許沛女士百感交集。

福州臺灣會館分別有臺北郡試館、臺南郡試館,因此又稱兩郡試館。光緒九年(1883年),由福建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劉璈提議所建,原址在今福州市鼓樓區中山路原貢院附近。光緒十年(1884年)建成,光緒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鄉試投入使用,共有3幢樓房可住300餘人。

據史料記載,清朝科舉制度在臺實行的200多年間,臺灣共考取了文進士33名、文舉人306名,分別排在清代福建14個府(州、衛)的第7、第8位,考取武進士10人以上、武舉人297人,留下父子、翁婿、舅甥進士和師生同榜、一門六舉人等佳話。

歷經時代變遷,兩郡試館原址已不存在。2015年底,時任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作出批示:「福州臺灣會館見證了閩臺之間的密切關係,恢復福州臺灣會館意義相當重大。」2016年4月7日,汪毅夫來榕考察會館復建工作,並先後為會館復建捐贈清代地圖等文獻史料200餘份。

2018年,福州市決定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擇址重建福州臺灣會館。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2019年7月,福州市臺聯組織「福州市傳統文化交流訪問團」赴臺交流考察,走訪島內書院、社會團體,圍繞兩岸文脈淵源、中華文化、閩都文化在臺傳播影響和加強榕臺聯繫合作、共同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等進行了深入溝通交流。得知福州臺灣會館復建,許多臺灣民間人士捐獻出了珍貴的文物史料,它們既反映了閩臺科考淵源,又展示了榕臺交往的現況,讓復建後的福州臺灣會館既有歷史厚重感,又充滿了時代使命感。

古為今用 老宅迎來新氣象

在會館徵集的2000多冊(份)文物史料中,最有歷史厚重感的展品是清代的《雍正末年福建臺灣沿海輿圖》,它由臺灣人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創會會長、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先生專程從臺灣來榕捐贈。

「清政府先後於1684年和1885年在臺灣設立府、省管轄機構,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祖國統一,這幅《雍正末年福建臺灣沿海輿圖》再次證明了兩岸本就一家的事實。」前來觀展的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監事葉蔚南如是說。

葉蔚南的父親葉榮鍾曾是臺灣日據時期的抗日誌士。他告訴記者,清朝科舉制度施行後,以儒學倫理道德為標誌的中華文化在臺灣得到廣泛傳播,並深入臺灣社會各階層。因此,抗日時期島內湧現出了霧峰林家等一批愛國愛家的抗日家族。為此,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還捐贈了許多這段時期的史冊資料。「今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我們希望藉助福州臺灣會館的平臺,讓更多民眾、遊客了解臺灣同胞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和真摯深沉的愛國情懷,『臺獨』圖謀不得人心,也註定失敗。」

一座老建築的活化,最為重要的是古為今用。在當代專題展區內,一份由在榕臺商蔡正堂先生供圖的臺灣《自立晚報》首開先例刊登的福州專刊版面圖最具時代感。今年疫情期間,為了找到該報紙並確保圖片質量,返臺的蔡先生多次到臺北相關圖書館查詢、拍照。此外,原福州市臺辦副主任鄭宗乾先生主動捐贈了珍藏多年的300餘份珍貴文獻史料。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珍貴文物史料再現了一幅幅鮮活的兩岸交流圖景,「訴說」著一件件臺灣同胞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溫情故事,讓觀展者更為真切地感受到兩岸割不斷的濃濃親情。

在福州臺灣會館的交流活動區,福州陽光學院臺籍教師馬彥彬看到了更多面向未來的元素。「這裡設置了會客室、座談室,未來可以作為兩岸同胞溝通交流的場所,成為兩岸民眾融合發展的紐帶。」他期待,未來大家可以藉助福州臺灣會館的交流平臺,一起進行思維碰撞,迸發出更多不錯的「金點子」,共同助力兩岸融合發展。

馬彥彬的期許,正是福州臺灣會館復建的一大初衷。福州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林鴻榕表示,今後福州臺灣會館將免費向民眾開放,並發揮收藏、聯誼聯絡、合作互動、學習交流和學術研究等多種功能,為兩岸開展文化、教育、經濟、青少年、人才、民間基層等多個領域的交流合作提供平臺,相信這裡今後將成為兩岸同胞拉近心靈距離的新家園。(記者吳洪 文/圖)

相關焦點

  • 福州臺灣會館復建揭牌
    兩岸嘉賓聽取講解員對臺灣會館的介紹。  福州晚報訊 昨日上午,福州臺灣會館復建揭牌,其前身是清末專供臺灣士子來榕參加科舉考試的休息之所,未來將打造成兩岸交流新平臺。  利用古厝復建臺灣會館  福州臺灣會館是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要歷史見證,承載著兩岸割捨不斷的文脈親緣。它的前身是臺灣兩郡試館。  兩郡即臺南郡、臺北郡。清代,臺灣隸屬於福建。1683年,清政府在臺灣全面推行科舉制度,並實行閩臺科舉考試一體化管理。
  • 探訪福州臺灣會館 臺胞體悟兩岸同根共脈
    135年前,臺灣秀才許南英第三次到福州參加鄉試,船到馬江時即興寫下這首詩。如今,身為清代著名詩人和愛國將領許南英的曾孫女,許沛在新近復建揭牌的福州臺灣會館內看到這段記載文字時,感動不已。  「看到那麼多先輩當時在兩岸之間奔波、交流,很感動,也證明了臺灣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許沛說,她的祖父是許南英的第三個兒子,曾祖父三次到福州參加鄉試,對福州風土人情十分熟悉。
  • 福州臺灣會館的故事 全國臺聯 全國臺聯 臺胞之家
    1885年,臺灣秀才許南英第三次到福州參加鄉試(俗稱考舉人)。船到馬江,許南英口佔一絕曰:「扁舟一棹馬江平,席帽依然太瘦生。賣藕小娃猶認得,笑餘三度到榕城。」臺灣建省始於1885年,成於1887年。建省前屬福建省轄,建省後也不單獨舉行鄉試(省級科舉考試)。臺灣生員考舉人的主要去處是福建省會福州(別稱榕城)。
  • 05月17日 《臺灣會館與同鄉會》在京發布 「千人遊馬祖」活動福州...
    兩岸交流 《臺灣會館與同鄉會》在京發布 填補歷史研究空白   由北京市臺聯編著的《臺灣會館與同鄉會》出版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行。該書以臺灣會館、臺灣同鄉會為研究主線,研究記錄了臺灣在京城的兩座會館的由來、變遷和北京臺灣人的奮鬥史,填補了臺灣在京城兩座會館歷史研究的空白。
  • 「五一」坊巷深度遊:舊巷新顏
    福州中山紀念堂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在「五一」期間開闢新的旅遊線路:坊巷深度遊。首條線路是「舊巷新顏」。福州中山紀念堂原先不叫中山堂。從明成化年間開始,在這裡設貢院。貢院就是科舉考試的地方。明清時期全福建包括臺灣學生都在這裡考舉人。當時叫「至公堂」。至公就是公正的意思,表達了考試要公平公正的願望。李光地、林則徐、陳若霖等名人都在這裡考試中舉。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除科舉制度後,改作為福建省諮議局的辦公地點。
  • 活化利用古今輝映 福州古厝換新顏
    (閩都風情)活化利用古今輝映 福州古厝換新顏中新社福州9月27日電 題:活化利用古今輝映 福州古厝換新顏作者 鄭江洛 彭莉芳又一個歷史文化古街區——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開街了。這是福州推進古厝保護的最新進展。
  • 海壇古城要建臺灣會館
    在海壇古城一期的建築群中,特地建了一棟臺灣會館,將用作兩岸文化交流的場所。昨日,記者走進臺灣會館施工現場,已封頂的會館被綠色防護網包圍,工人正在對會館進行外立面裝修,而內部裝修還在進一步設計中。據了解,臺灣會館將以閩都傳統建築風格來布局,展現福建歷史上商業文化氛圍,同時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場所併兼做福州小吃及聽閩劇的場所。
  • 時隔71年永德會館使用權回歸追蹤:福州永德會館開館
    昨日,福州永德會館開館暨福州市永春商會喬遷慶典活動舉行,這標誌著修復完成後的福州永德會館正式交給福州市永春和德化商會運營。福州永德會館具有中國傳統建築與仿西洋建築疊加的獨特風格福州永德會館坐落於福州市臺江區下杭路星安河畔南臺硋埕裡20號,佔地面積達到2400平方米。該會館東西寬36米,9柱8間排,其中正廳兩側廂房,東廂1間、西廂4間;進深7+2柱,長度34米。一、二層高度各4.5米,西式建築元素居多。
  • 走進「臺胞之家」——北京臺灣會館
    北京臺灣會館是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它是百年來臺灣同胞在京城聚會的場所,留下了臺灣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跡,見證了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歷史,是情牽兩岸的「臺胞之家」。會館是北京城歷史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年有許多會館,最初作為本籍舉人赴京會試棲息之所,故稱為會館,同時也供來京同鄉縉紳暫居。
  • 福州永德會館使用權歸還德化、永春兩縣
    2020年3月3日,福州市上下杭開發有限公司與福州市德化商會、福州市永春商會籤訂福州永德會館場地使用合同,標誌著建於清雍正年間的永德會館使用權解放初作為公產劃給福州臺江區管理使用後正式回歸德化永春兩縣。
  • 臺灣會館微信公眾號開張啦!
    小編懷著激動的心情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臺灣會館微信公眾號在多方不懈的努力下終於正式開通啦!2010年5月7日是臺灣會館重張的日子,七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也和大家見面了。       提起臺灣會館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光聽名字只能猜出是和臺灣相關,可是會館的歷史變遷、機構設置、功能作用、現在的日常工作有哪些,您可能是不太清楚的。
  • 福州上下杭永德會館開館!百個瓷壺打造「鎮館之寶」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包華 文/圖在福州的會館中,位於上下杭的永德會館可謂獨樹一幟,它的建築風格是中西結合,主座有三層,在福州的會館中極其罕見。2018年4月,永德會館進行全面修繕後,少有開放。15日上午,福州永德會館舉辦開館典禮,這意味著福州市民可以近距離了解這座帶有閩南及西方建築元素的古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百個瓷壺打造「鎮館之寶」永德會館位於福州市臺江區田壋社區硋埕裡20號。「硋(ài)」在福州方言中,指的就是瓷器。
  • 馬來西亞彭亨州福州十邑會館新會所正式動土
    馬來西亞彭亨州福州十邑會館新會所正式動土。(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中新網11月27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1月25日,馬來西亞彭亨州福州十邑會館新會所正式動土。馬來西亞福州社團聯合總會會長劉為強表示,新會所是鄉團的名片,也是全體會員心中一脈相傳的家,更是聚集與聯絡鄉誼的中心點。「會所凝聚數代人的心血與推動力,一步一腳印,從物色地點、籌募經費到張羅籌建,每一環都投注不少人力物力,以及周密的心思。」劉為強說,「今天我們奠下鞏固的地基,期盼新會所拔地而起。
  • 上下杭街區,一批古厝亮新顏!
    建郡會館(又叫建寧會館),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成果展; 永德會館,2019「遇見福州 幸福之城」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展; 利發巷(89號~ 93號)古宅,福州老字號櫥窗展; …… 國慶期間
  • 漫漫風雨路 十年錦繡篇——記北京臺灣會館重張十周年
    百年風華 重煥異彩自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開始,陸續有臺灣士子渡海到福州參加鄉試、到京城參加會試。1890年前後,為方便臺灣舉人來京趕考,臺灣官員和在京臺灣鄉紳購建會館。1905年科舉制度廢止後,臺灣會館逐漸成為臺灣同胞在京城聚會、落腳的場所。  從封建專制到維新變法,從辛亥革命到人民共和,臺灣會館歷經風霜雪雨,見證歷史滄桑,也承載了兩岸間割捨不斷的血脈情緣。  在各級領導和海峽兩岸有關人士的關心、關愛下,臺灣會館自2009年開始修復擴建工作。
  • 臺灣會館:「五人上書」在此發起 曾建兩座會如今僅餘一個
    2017年11月3日訊,紅磚砌成的道路展現出臺灣建築的特色,古樸的北京四合院融入了騎樓、琉璃飾品等嶺南特色的建築元素……這裡就是位於大江胡同的臺灣會館。據文獻記載,史上臺灣在京城建有兩座會館:一座稱全臺會館,建於一八九零年前後,地址位於宣武門外後鐵廠胡同;另一座就是臺灣會館,至今也有百年歷史。不過如今全臺會館已難覓蹤影,而今的臺灣會館則是於2009年得到修復擴建。修繕後的臺灣會館保留了原有的清末民居風貌,並擴大了規模,與毗鄰的兩個院落合併開發利用,從而形成了地上一層、地下一層的新格局。
  • 北京有座臺灣會館,百年傳奇!有時間一定要去逛逛!
    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開始,陸續有臺灣舉人到北京參加會試。為方便臺灣舉人來京參加考試和聯絡感情,1893年臺籍進士施士潔主持建立臺灣會館,1896年搬至大江胡同114號。圖源    @童一寜的新浪微博隨著08年奧運會召開,前門大街及整個前門地區,迎來了修繕整治工程的全面推進,片區內的臺灣會館,終於迎來了舊貌換新顏的時刻。
  • 【重走初心路·謳歌新時代】尋訪古田會館
    尋訪古田會館■許超一日上午,我偶然翻開《福州古厝》這本書,竟在「文教建築」版塊發現了「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古田會館。閒來無事何不去走走呢?順著這個念頭,我開始了尋訪古田會館之旅。福州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自古商業貿易發達,時人有詩讚上下杭曰「城郭南有市,燈火夜眠遲」。福州鼎盛時期曾建有60多所會館,而在福州現有保存完好的11所會館中,僅古田會館1所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可見其在福州諸多會館中的翹楚地位和建築價值。館舍佔地面積約69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東西兩落,東側為主落,內有戲臺、譙樓、拜亭、大殿等;西側為二層樓廂房。
  • 上下杭的百年會館,鄉情與記憶從未搬遷
    「商貿盛都」的福州臺江有著得天獨厚的「面江臨海」地理條件曾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商人云集在此孕育了一批融合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建築2018年臺江區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開發建設就此啟動了會館修復工程2019年7月重獲新生的永德會館
  • 藏在北京前門的小眾展館——臺灣會館
    北京,臺灣會館。臺灣會館免費開放,無需門票,但是只有每周二才會對外開放,且需要提前預約,才能進入參觀。北京,臺灣會館。臺灣會館免費開放,無需門票,但是只有每周二才會對外開放,且需要提前預約,才能進入參觀。北京,臺灣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