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減法」,皆為實戰化
——解讀第77集團軍某旅野外駐訓關鍵詞之「訓練效益」
■徐 亮 解放軍報記者 李佳豪 特約通訊員 皇甫秉博
在對抗演練中,該旅偵察營官兵扮演藍軍,由一處高山冰川向「敵」迂迴,對紅方指揮所實施滲透打擊。薛子康攝
部隊紮營當天就展開實彈射擊,次日便組織實兵對抗演練……雖然已連續多年參加野外駐訓,可對於第77集團軍某旅上士申省委來說,這樣緊鑼密鼓的安排還是頭一次。
號角何匆匆,戰鼓何急急?採訪中,該旅旅長白紅旺向記者算了一筆「時間帳」。
野外駐訓為期4個月,除去休息、政治教育及車炮場日等,真正的訓練「淨時長」其實很緊巴,而且全旅要完成10餘個專業、數百個課目的實戰化訓練內容,以及由班至旅的綜合演練。由此算來,野外駐訓時間彌足珍貴,必須分秒必爭,抓緊砥礪部隊戰鬥力。
正因如此,在制訂今年的野外駐訓方案時,該旅黨委再次做起了「加減法」,力求讓每一個訓練小時都達到最大效益。
「訓練時長不會憑空增多,必須把有限的訓練精力投在作戰能力檢驗提升上。」白紅旺告訴記者,野外駐訓重點是突出陌生環境和實戰條件下的適應性、研究性訓練,一些在營區內就能練好的課目,自然沒必要帶到駐訓場。
採訪中,記者從某營的一日訓練計劃表上看出了新變化。
上午展開紅藍對抗演習,下午進行某新戰法推演,夜間組織某型火炮實彈射擊……在該營的當日訓練安排中,不見體能訓練、輕武器操作等基礎內容,取而代之的是對場地要求極高、官兵口中的「高年級」課目。
「野外駐訓機會難得,訓練內容決不能停留在『一年級』!」說話間,該營營長樊高飛帶領官兵奔向訓練場地。
透過一張訓練計劃表,折射出官兵對於加快推進新型軍事訓練體系建設的思考:「把基礎打牢在營區,讓能力升級在野外。」
與訓練內容上的「減法」對應,該旅還注重在訓練設置上做「加法」——在合成四營的演訓場,記者便目睹了這樣一道臨時「加法題」。
「各戰鬥單元做好準備,就地轉入防禦!」面對「敵」不期而至的滲透破襲,正在進行指揮所演練的四營營長錢敏迅速下達指令,組織官兵進行反擊。
衝擊與反衝擊、奪佔與反奪佔……經過一番激烈的較量,四營最終艱難完成了陣地防禦。面對接近四分之一的戰損率,錢敏發出感慨:「別看『敵人』平日裡跟咱稱兄道弟,下起手來還真不含糊!」
原來,剛剛的來犯之「敵」,正是該旅偵察營官兵,而此次戰鬥,完全在四營官兵的意料之外。
「訓練不僅要落實,更要看落實的效果究竟如何!」旅長白紅旺解釋道,在過去的演練中,有的營每場演練都是同一個戰術背景,每次進攻都是同一座高地,每次對抗都是同一個「敵人」,儘管演練轟轟烈烈,但是對於戰鬥力提升卻難有幫助。
為讓演練更加接近實戰,他們在今年的野外駐訓中提出「固定背景+隨機條件」的思路,即在固有的演練想定中,隨機加入若干補充條件,通過組織不同兵種、不同單位間互為背景、互為條件、互為對手的對抗較量,不斷提升演練的「陌生係數」,提高部隊的「打贏底數」。
談及發生在演訓中的種種改變,白紅旺感慨地對記者說:「以前我們常講『明日從這裡走向戰場』,現在則變成『今天這裡就是戰場』!」
短評
算好野外駐訓「效益帳」
■第77集團軍某旅參謀長 滕益權
人們常說,效益就是財富。就戰鬥力建設來說,合理有效的訓練時間是戰鬥力生成的基本條件。訓練時間不落實,戰鬥力就難提升;訓練效益不提高,戰鬥力生成就難提速。
「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對於部隊而言,野外駐訓時間有限,人員裝備集體出動,為部隊錘鍊戰鬥力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如果這時候不「知時」而「務」,訓練內容還在上「一年級」,浪費的不僅僅是時間、人力和物力成本,還有戰鬥力生成的「機會成本」。
必須牢牢抓住野外駐訓這一難得的「機會窗口」,合理設計訓練內容、科學創新訓練方法,使其成為提升部隊實戰能力的磨刀石、助推器。唯此,才能有效防止訓練時間「隱性流失」,真正實現由訓練成績向實戰能力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