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浙江的母親河從遠古奔流至今接運河、通大海、納百川這條無數文人詠贊的神奇江流閃耀著燦爛的文化之光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浙江兒女。
天目山因何得名,山中又藏著怎樣的珍寶?徐志摩在天目山如何得到靈感,看到了心上的光?徐悲鴻又是如何用妙筆繪成天目山的神韻?日本奉為「國寶」的天目盞,又與天目山存在著怎樣的淵源?
守望文化家園
傳承歷史文脈
本期文化浙江大講堂為您講述
《錢塘江詩路:天目毓秀 臨安夢華》
「天目三千丈,東南第一峰。」 浙江這片河流縱橫的江南平原,孕育出了一座重巒疊嶂、耀目璀璨的森林王國——天目山。天目山源出崑崙,處浙江西北部,逶迤於浙皖兩省,主脈綿延至杭州,被稱為「浙西百山之祖」。
天目山主體東、西兩峰近巔,各有一池,形若雙眼,得名天目。天目山也是長江和錢塘江的分水嶺,這是中國古老山地之一,豐沛的水分匯集成溪,江河行地,順勢而下,入錢塘、傾太湖、潤萬戶。
天目山前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天目山與錢塘江淵源可追溯到先秦,富有神話色彩的著作《山海經》中,都記錄了這古老的山河,此後的數萬年間,任憑滄海桑田王朝更迭,它們都巋然在此。
天目千重秀,林木十裡深。天目山素有「大樹華蓋聞九州」之譽,山峰巒疊翠,古木蔥蘢。《水經注》提到天目山,稱其「山上有霜木。皆是數百年樹,謂之翔鳳林。」
天目山擁有世界最大、最古、最珍稀的參天古木,有舉世罕見的大柳杉群落;有乾隆敕封的「大樹王」;有被稱為活化石的世界銀杏之祖;有「地球獨生子」天目鐵木;有高居同類樹種之冠的「沖天樹」金錢松,林林總總的植物構成了一幅蔚為壯觀的原始森林景觀。
在天目山蔚為壯觀的大樹群中,留下了不少傳說故事,最為著名的當屬「大樹王」的故事。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最後一站落在杭州。途徑天目山,見此樹異常巨大,便御封此樹為」大樹王「。
天目山,也是茶樹生長的天然土壤,茶與天目山便早早結下了不解之緣。
1200多年前,在東天目山北部餘脈的苕溪草堂,避亂南下的唐代「茶聖」陸羽隱居於此。為此,他踏遍天目山的崗巒、坡灣,採摘野茶。在天目山間,他仰首低頷,把盞問茶,細細探究茶的精妙。
後來,天目山茶被陸羽編寫進《茶經》:「臨安、於潛二縣生天目者,與舒州同。其最佳者,邑中各山皆產,茶出米塢者亦清香。」天目山茶因陸羽之記載而聞名,更與古剎、名僧有不解之緣。
早在宋元時期,天目山地區佛寺林立,香火繁盛,興茶道,倡導茶禪一味。高僧輩出的天目山取代以徑山為首的禪院五山各寺院,成為禪的中心,聲名遠揚。
大批日僧接踵而至,到天目山求法。他們聆聽高僧的開示,也一品天目茶禪的韻味。這是一種他們從未見過的茶具,它巧奪天工的精美讓他們驚嘆,渾然天成的形態更令他們著迷。最終,這些從天目山寺院被日僧帶走的茶碗,成為日本茶道中神聖的器具,成為日本茶文化的源流。
天目盞對日本瓷器界影響深遠,歷代都被視作彌足珍貴的寶器,甚至有「一隻茶盞可換一座城池」之說。每一隻黑釉瓷都綻放不同的光華,被譽為「碗中宇宙」。
曜變天目盞的珍貴之處不僅僅在於目前已極難看到,紋飾極難拷貝複製,更在於他們神秘獨特的光彩。
天目盞這樣的人間絕品,神韻自然要來自天目山瓷土,配以絕妙的配方和水火併濟的超高手工藝。想要恢復熄火數百年的古窯口,一切都要邁步從頭越。臨安近年來復原古法,時隔近800年重新成功燒制天目盞。
如今,天目山中的眾多寺廟依山就勢,殿宇森森,檀香繚繞間,鐘磬交鳴。山寺依舊矗立,而天目盞已經輾轉數次,再次回到賦予其生命的故土。
為實現天目盞的復興,從原料選擇到燒制工藝,都旨在復原古代傳統技藝與宋代瓷藝文化。
如今的匠人們,踏遍天目山尋找原始的瓷土礦石,摸索其耐火溫度、金屬含量、燒制規律。名剎古窯煉寶器,一把天目慰平生。沉寂數百年後天目盞和天目古窯如今煥發新生,正在成為天目山一道全新的風景。
「八方香客雲集來,十萬煙火散江南」。自梁代至今,香火綿延有1500多年歷史的天目山,佛教文化源遠流長,是名揚四海的江南佛教聖地之一。
相傳韋馱菩薩曾把這裡作為自己的應跡道場,而當年昭明太子蕭統更是在天目山一邊參禪分經,一邊編撰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
幽邃奇妍的景色,優越獨特的自然環境,賦予天目山璀璨的歷史文化。歷代文宗巨匠入天目探幽覽勝,吟詠著文者不可勝數。
陶淵明曾隱居西天目山,作有《問來使》一詩存世,其中「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我屋南山下,今生幾叢菊?」堪為絕句。
山中的一草一木都為天目山的別致風採增添一絲一毫。天目之美,難以名狀。畫家葉淺予曾數度登上天目山,欲成就一幅自己滿意的畫,但最後他不得不感嘆道:「妙筆生天目,神韻難入畫。」
畫家徐悲鴻卻在此收穫了他的靈感,繪就了傳世佳作《西天目山老殿》和《老殿古杉圖軸》。如今,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些畫作,一覽近百年前的天目盛景。
在雲水邊靜沐暖陽,在青山翠谷間漫遊,在天目山,當一閒雲野鶴,尋求心中自在,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現代都市人領悟和追尋。由此,在天目山脈的許多許多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村落,一步步地被挖掘、善待。這些村落也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天目村落」,它們已展露新容,他們各具特色,鄉味滿滿。而這份美麗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的探索,也讓天目山麓呈現出新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