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塑戰隊」,破除海洋塑料汙染

2020-12-13 澎湃新聞

大海在呼喚,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到2040年,海洋內的塑料垃圾存量將會是現在的四倍,超過6億噸。如何解決海洋塑料汙染問題?

請看詳細報導↓↓↓

皮尤慈善基金會與SYSTEMIQ以及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牛津大學、利茲大學和共同海洋組織在內的知識夥伴一起,7月23日聯合發布了《力挽狂瀾:破除海洋塑料汙染》報告。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and SYSTEMIQ - with thought partners the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versity of Leeds, and Common Seas - released on July 23 Breaking the Plastic Wave.

《力挽狂瀾:破除海洋塑料汙染》報告指出,如果我們不予行動,到2040年,市場中的塑料總量將會翻倍;

Breaking the Plastic Wave shows that by 2040, if we fail to act, the volume of plastic on the market will double,

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總量將會是現在的近三倍(預計從2016年的1100萬噸上漲到2040年的2900萬噸);海洋內的塑料垃圾存量將會是現在的四倍(超過6億噸)。

the annual volume of plastic entering the ocean will almost triple (from 11m tonnes in 2016 to 29m tonnes in 2040), and ocean plastic stocks will quadruple (reaching over 600m tonnes).

致力於淘汰有問題的和非必需的塑料包裝製品,並通過創新確保所有塑料包裝能安全地被100%重複使用、回收或堆肥,並能夠安全地和方便地進行循環,而不會成為廢棄物或產生汙染。

To eliminating problematic and unnecessary plastic packaging, and innovating so that all plastic packaging is 100% reusable, recyclable or compostable, and can be safely and easily circulated without becoming waste or pollution.

商界和政界應立即採取清晰行動,包括: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shall set out clear urgent actions ,including:

淘汰我們不需要的塑料,不僅僅局限於不再使用吸管和塑膠袋,而是要迅速推廣新型產品交付模式,通過無包裝或可重複使用包裝的方式把產品交付到消費者手中。

ELIMINATE the plastics we don’t need – not just removing the straws and carrier bags – but rapidly scaling innovative new delivery models that deliver products to customers without packaging or by using reusable packaging,

設立遠大目標,減少使用原生塑料。通過這些方法,與現有模式相比,到2040年,塑料使用量應該可以削減近一半左右。

And setting ambitious targets to reduce virgin plastic use. Plastic use should be reduced by nearly 50% by 2040 compared to business-as-usual.

與當前相比,這相當於塑料使用的淨零增長。

This is the equivalent of net-zero growth in plastic use versus today.

加快設計研發速度,開發可重複使用、可循環或可堆肥的塑料產品。同時,為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也至關重要,由此我們才能提高回收和循環相關產品的能力。

Rapidly design all plastic items to be reusable, recyclable or compostable. It is also crucial to fund the necessary infrastructure, rapidly increasing our ability to collect and CIRCULATE these items.

即便以最低成本計算,這也意味著每年需要持續投入300億美元。

This will require around USD 30 billion on-going annual funding in a best case scenario.

因此,我們急需在全球建立機制,增強循環的經濟效益,通過確保相關行業也能參與其中來提供穩定的資金流,例如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PR)等產業主導倡議。

Therefore mechanisms that improve the economics of recycling and provide stable recurring funding streams with fair industry contributions, such as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 or equivalent industry-led initiatives, must urgently be put in place globally.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行創新,包括創新商業模式、產品設計、材料、技術以及收集系統,從而加速向循環經濟的轉型。

INNOVATE at unprecedented speed and scale towards new business models, product design, materials, technologies, and collection systems to accelerate the transition to a circular economy.

如果塑料及垃圾處理產業加大研發力度,使之與機械產業同等水平,到2040年,每年將需要1000億美元的研發投入,是今天的4倍之多。

If the plastics and the waste management industries increased their R&D intensity to the same level as, for example, the machinery industry, it would create a USD 100 billion per annum R&D agenda by 2040 – a quadrupling of R&D investment versus today’s levels.

《力挽狂瀾:破除海洋塑料汙染》報告指出,與現有模式相比,到2040年,人類有望通過本報告中闡明的全面循環經濟措施每年節省2000億美元,

Breaking the Plastic Wave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business-as-usual, the type of comprehensive circular economy approach set out in this paper has the potential to generate savings of USD 200 billion per year,

減少25%的溫室氣體排放,創造70萬淨增崗位。

Reduce greenhouse gases by 25%, and create 700,000 net additional jobs by 2040.

要扭轉塑料垃圾和汙染不斷增長的趨勢,我們需要迅速加大行動,加速向循環經濟的轉型。

To turn the tide on plastic waste and pollution, we need to radically increase our efforts and speed up the transition to a circular economy.

我們必須淘汰不必要的塑料,大幅削減原生塑料的使用。我們需要進行創新,創造新型材料和重複使用的商業模式。

We must eliminate the plastics we don’t need, and drastically reduce virgin plastic use. We need to innovate to create new materials and reuse business models.

我們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確保我們使用的所有塑料產品都能在經濟中循環,永遠不會成為廢棄物或產生汙染。

And we need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to ensure all plastics we use are circulated in the economy and never become waste or pollution.

現在的問題不是塑料產業的循環經濟願景是否可能,而是我們將如何採取行動,使願景成為現實。

The question is not whether a circular economy for plastic is possible, but what we will do together to make it happen.

來源:經濟日報·外企頭條工作室(圖片由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提供)

記者:陳頤 朱琳

原標題:《加入「塑戰隊」,破除海洋塑料汙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 | 關於「禁/限塑令」助力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思考與...
    本文從國際、區域和國家層面上梳理了塑料管控政策,分析了已經實施的「禁/限塑令」管控政策的實施前景、實施效果和難點,認為存在實施成本高、宣傳不到位和替代品短期難以普及等問題,導致實施效果較差。在消費模式未發生根本轉變的背景下,「禁/限塑令」是推進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有效手段,但不是解決海洋垃圾問題的「治本」方法。
  • 可口可樂第三次被評最大塑料汙染者 面對塑料汙染我們可以做什麼
    一項數據顯示,今年3月,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和聯合利華對六個發展中國家造成了每年50萬噸的塑料汙染。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可口可樂公司同樣被評為了「最大塑料汙染者」,可口可樂方面還做出了回應,表示正在努力解決這一至關重要的全球性問題,既要切斷進入海洋塑料汙染物的源頭,也要幫助清理現有汙染。
  • 「塑戰塑決」微塑料
    中國是世界塑料生產和消費大國,產生的塑料垃圾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分解為細小的塑料顆粒。這些塑料顆粒雖微小,但威力不小,不論是殘留在土壤中還是流入海洋,都後患無窮。  「海洋中的微塑料極易被魚類誤食,一些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內長期積累,使他們產生飽腹感而停止進食,導致死亡。」
  • 全產業鏈協同發力 加快治理塑料汙染——塑料汙染治理論壇在北京...
    11月20日,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辦的塑料汙染治理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論壇主題是「全產業鏈協同發力 加快治理塑料汙染」。塑料製品生產、使用、回收處置等產業鏈各環節的權威專家、龍頭企業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健全多方協作機制、治理塑料汙染的有效途徑。
  • 世界海龜日 | 用你的「減塑」行為,守護最古老的海洋精靈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飲食習慣,讓海龜深受海洋汙染的影響。它們錯把丟棄在海洋中的塑膠袋當作海蜇、水母吞入肚中,阻塞腸道,最終導致海龜死亡。因此我們的度假村十分注意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儘可能的用可重複利用的物品代替一次性塑料製品,減少海洋白色汙染。根據研究顯示,一旦海龜的腸道內有14塊塑料,其死亡風險將高達50%。除了腸道被劃傷、堵塞,塑料垃圾在海水中破裂分解為細小的塑料片和顆粒後,可以吸附大量有害物質,對海龜造成傷害。
  • 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共同守護海洋生態(國際視點)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一份最新報告稱,該機構完成的首次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評估顯示,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微塑料汙染物,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面對嚴峻的海洋塑料汙染問題,各國紛紛採取適當的國家防治行動,不斷強化國際協調合作,持續推進海洋環保工作。
  • 可降解塑料不是「萬靈藥」,各地減塑限塑還有什麼靈丹妙藥?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暉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市出臺相關塑料汙染治理政策法規。從3月19日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發布《海南省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名錄(第一批)》的公告,到11月23日湖南省發改委和湖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湖南省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持續近一年的限塑浪潮與以往相比有何不同? 「就目前出臺的相關文件來看,涵蓋範圍比80號文要求更廣。
  • 英男子潛水記錄峇里島海洋汙染 塑料垃圾觸目驚心
    昔日風景如畫的峇里島如今海洋汙染如此嚴重,這讓他十分震驚。因此,理察記錄了這些引人注目的景象。他說:「我已經在峇里島生活並且潛了5年水了,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比峇里島大陸安靜得多。但我最近遊泳時,發現水裡儘是包裝紙和垃圾袋。我以前從未見過如此大規模的海洋汙染。」
  • 「人間淨土」紐西蘭,塑料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5 Gyers的另一位創始人兼研究員Marcus Eriksen,則給出了敲醒所有紐西蘭人的結論:「為了研究塑料汙染問題,我在全球範圍內航行了6萬英裡,現在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紐西蘭的這處海灘是我見過塑料汙染最嚴重的地方。」
  • 餐飲業減塑進一步推進 麥當勞中國宣布逐步停用塑料吸管
    6月30日,麥當勞中國宣布逐步停用塑料吸管,消費者可用新型杯蓋直接飲用可樂一類不含固形物的冷飲。即日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近千家餐廳的堂食及外帶開始實施,相關減塑舉措將於2020年內覆蓋中國內地麥當勞所有餐廳,屆時,預計每年約減少400噸塑料用量。據悉,過去十幾年,麥當勞中國在持續開展「綠色包裝」行動。
  •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連續第三年被評最大汙染者 企業「減塑」還有...
    財聯社(北京,記者 楊澤世)訊,近日,環保組織Break Free From Plastic稱,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和雀巢已連續第三年被評為全球最大的塑料汙染企業,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最新報告顯示,這些公司在解決塑料汙染危機方面
  • 解讀評論:減塑,要把更多居民動員起來(新視角)
    塑料垃圾汙染是中國垃圾分類工作中面臨的一項挑戰。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9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施行。這些法律、規章都對治理塑料垃圾汙染做出了相應規定。深入落實好這些法律和政策,居民動員是一項重要工作。
  • 海洋垃圾汙染問題日趨嚴重 海洋塑料認證OPB有效改善海洋生態健康
    近年來,海洋垃圾汙染問題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一個影響到世界各大洋的全球性環境問題」。海洋垃圾不僅破壞海洋生態景觀,造成視覺汙染,還可能威脅航行安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甚至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及人類健康安全。
  • 一起來做「少塑派」 必勝客發起減塑倡議 呼籲消費者共同行動
    11月28日,為積極響應政府對於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政策,必勝客發起減塑倡議,呼籲消費者共同加入到減少使用塑料製品的行動中。同時,上海、杭州和廈門三個城市率先上市環保包裝,包括紙吸管、紙袋,以及生物降解塑膠袋,2020年底,中國內地所有必勝客餐廳將停止使用塑料吸管。
  • ...一起來做「少塑派」——必勝客發起減塑倡議 呼籲消費者共同行動
    11月28日,為積極響應政府對於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政策,必勝客發起減塑倡議,呼籲消費者共同加入到減少使用塑料製品的行動中。同時,上海、杭州和廈門三個城市率先上市環保包裝,包括紙吸管、紙袋,以及生物降解塑膠袋,2020年底,中國內地所有必勝客餐廳將停止使用塑料吸管。
  • 慶陽市西峰區齊抓共管 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
    西峰區齊抓共管 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每日甘肅網1月6日訊 據隴東報報導(通訊員翟娜娜)近日,西峰區組織執法人員開展塑料汙染治理專項檢查,重點對轄區10餘家塑料加工企業環境保護管理有關規定的執行情況、塑料加工企業汙染防治設施建設運行情況是否存在違法違規行為進行了現場檢查。
  • 95%面料由塑料垃圾回收製成 Adidas運動鞋用實際行動拯救海洋
    我想,1869年發明了塑料代替象牙製品時,沒人想過這種拯救大象的新物料,會對地球帶來災難後果吧。海洋汙染越見嚴重,塑料垃圾破壞生態環境,進食微塑料等人造汙染物的魚類變成食物後,毒素直接影響人類健康。大自然的反噬,足證現實的可怕程度,改變已經刻不容緩。
  • 「人間淨土」紐西蘭不再純淨,塑料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5 Gyers的另一位創始人兼研究員Marcus Eriksen,則給出了敲醒所有紐西蘭人的結論:「為了研究塑料汙染問題,我在全球範圍內航行了6萬英裡,現在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紐西蘭的這處海灘是我見過塑料汙染最嚴重的地方。」
  • 6月8日世界海洋日:珠海長隆發起「減塑」大行動
    8日全天,在園區開展以「海洋減塑」為主題的系列科普活動,並於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鯨鯊館前,開設大型「世界海洋日小課堂」。恰逢端午假期,吸引來自全國的親子家庭參與,100名「海洋小衛士」現場挑戰海洋垃圾分類互動,為海龜、海鳥等可愛的珍稀海洋生物「減塑」。科普講師以互動形式介紹海洋垃圾的現狀,引導小朋友和家長認識到海洋垃圾對海洋與海洋生物的影響,啟發遊客思考,踐行環保生活。
  • 安倍關注垃圾處理 籲技術革新解決海洋塑料汙染
    原標題:安倍關注垃圾處理 籲技術革新解決海洋塑料汙染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7日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日在京都市召開的科學技術相關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安倍呼籲應該力爭通過技術革新,解決塑料垃圾造成的海洋汙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