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之為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聖人的王陽明,以及他所創立的心學,被無數人一生俯拜和學習;心學精髓之一,即是「心即理」。何謂心即理呢?學習它又能為我們平常百姓帶來哪些好處呢?
(圖片來自網絡)
何謂心即理呢?
即「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學習它的最大的前提是,我們不能理解錯它,否則就會南轅北轍,誤導人生。從字面上理解,往往會認為是,只聽從我們的內心,不管外界一切影響;更通俗的說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可是,這樣理解對不對呢?顯然,不對。
陽明先生的得意弟子徐愛,曾經也有同樣的困惑,在一次教學中,陽明先生告訴他聽從內心,不求於外。他拿一個實例問先生「如事父一事,其間溫清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他說,以孝順父親來說,例如使父親冬暖夏涼,早晚請安等細節,不還是需要講求的嗎?陽明先生回答「如何不講求?……只是就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講求……此心若無人慾,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
從陽明先生的回答,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心即理」指的是什麼。如果用當代的話來講,這裡給出通俗的解釋:
1、「心」指的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準則,原則,價值觀。
2、我們為人做事,只參照自己的「心」,即只按照自己的原則去做,不需要被外物所左右。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遵照上面的解釋去做人做事,可能這個人的用戶畫像就是一副頑固不化、迂腐不靈的傢伙。但事實上,陽明先生相比於同時代的清官海瑞,那是非常的靈活,否則不會是一個百戰百勝的軍事家。
於是,很明顯地想到,心即理還有更深層的含義,那就是「知行合一」,下篇再見。
【請勿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