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臺北最英國的地方在哪裡,我想臺北故事館是一個必然舊名「圓山別莊」的臺北故事館,位於美術館旁,想必許多人經過的答案。
中山北路時,會被其極具色彩特色與造型的屋子吸引,活潑亮麗的色彩,搭配英式的建築特色,活像從童話世界中跳脫出來的房子。
臺北故事館,為仿英國都鐸時期的半木構造建築,是臺灣罕見的建築形式。建築一樓以磚造作為承重牆,入口處為愛奧尼克式門柱。二樓為木結構,利用曲線、垂直、水平的木條構成二樓牆外樹枝狀優美的壁面。歌德式塔樓與煙囪則是磚造,塔樓屋頂有弧形屋簷,採用銅瓦鋪成,銅瓦歷久產生銅綠,留下歲月痕跡。
陽光酒落,這牆壁鑲嵌著綠黃紅三色的彩繪玻璃,白天時呈現多彩多姿的樣貌,晚上時打著室內微醺的光線,將牆壁彩繪玻璃的美由裡而外襯託出繽紛多彩的夜景,相當引人注目!
走進屋子裡,竟然看到了只會在童話故事書裡出現的壁爐,它們分別在一樓與二樓的展間,仔細瞧瞧這壁爐的瓷磚,採用大自然與花草樹木圖案拼湊而成的凸花瓷磚,其實是種名新藝術的特殊工法呢!這樣的裝飾物更為故事館增添不少故事的氛圍吧!
日治時期講到故事館的歷史,我們可以追溯到臺北大稻埕茶商陳朝,於1913年在臺北市基隆河畔圓山地區,建起一棟英國都鐸式風格的樓,正因為它的地理位置絕佳,很適合作為招待聚會的場所,因此故事館前身可是政商名流聚集之處呢!
時間推移到2003年,陳國慈女士接手臺北故事館,將這裡發展並塑造成介紹臺灣文化與推廣古蹟再利用的迷你型博物館,這樣的經營手法相當別致,也吸引不少民眾前來參觀,成為大小朋友假日的好去處。
除此之外,故事館的三層樓的建材與特色,我們可以用「一樓磚,二樓木,三樓銅」來了解這個獨樹一幟的設計,一般人絕對想不到一棟建築的不同樓層竟由不同的材質所建造而成。
原來,磚造的目的在於承重,入口的門柱利用磚造也更有利於地基的鞏圍,在二樓則使用木條呈現柔性之美雕塑出優美的壁面,在屋頂的地方則用銅瓦片來並排鋪成。
路入故事館的歐洲花園園區裡,就像是掉入愛麗絲的夢遊仙境讓你魂章夢,上百種的花草樹木包圍著你,讓你穿梭在花海之中。佔地僅九十的小公園以「昨日童年」為設計主軸,邀請老師傅打造傳統磨石子溜滑梯、復古蕩鞦韆,復育了百年前就在基隆河旁的茄冬樹。公園內展示臺灣第眼科醫生洪長庚所拍攝的基隆河畔老照片,以及建築文史專家李幹朗所提供的中山橋風景圖像,重現圓山地區的明媚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