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打造高質量「博物館之城」 賦能美好生活

2020-12-19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

  從六朝風骨到明時華章,從秦淮舊事到紅樓遺夢。在南京,博物館儼然已成為最強的IP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考察,腳步從南通博物苑到長江、運河岸線,並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南京文博界產生熱烈響應。

  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活化歷史文化資源,南京已經走在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博物館之城」的路上,以諸多新舉措激發創新活力、服務公眾社會。

  A

  場館百花爭豔

  打造城市文化客廳

  「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時代的遺痕。」朱自清對於南京的描寫,早已深入全國文博愛好者的心中。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它的歷史隱藏於許多不經意的地方,而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就林立在南京充滿歲月痕跡的街巷之中。它們擁有深居千年的巔峰工藝,也有流傳百世的動人傳說。

  截至2020年,南京登記備案的博物館已增至60座,其中非國有博物館增至20座,逐步形成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公共服務體系。從南京市博物館這樣的綜合性博物館,到升入專業領域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民國郵政博物館,南京的博物館數量、類別、規模在全國名列前茅,首創的博物館「總分館機制」更被寫入國家文物局提升博物館陳列展覽質量的指導意見。走入南京城,處處遇驚喜。

  「深入推進『博物館之城』創建,推進渡江勝利紀念館、梅園新村紀念館、江寧織造博物館等展陳工程提升,加快推進數字博物館建設,加大非國有博物館扶持力度,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非國有博物館群。」南京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此外,在『十四五』期間南京在量上將全力打造百座博物館,推進南京名人館、南京黨史綜合設施、南京城牆博物館、南京世界文學博物館、江北新區紅色文化廣場等文博場館建設。」

  採訪中記者獲悉,大報恩寺遺址景區二期規劃已經完成,為延續歷史文脈、弘揚南京名人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精神內涵,培育南京城市精神和構築城市文化自信,在大報恩寺遺址景區二期黃泥塘地塊規劃建設南京名人館。作為南京市的重點文化項目,南京名人館將以名人為主題,以城市發展為脈絡,建立「南京名人資料庫」,創新展覽展示手段,講好南京故事,留住城市文化之魂,立體化呈現出歷史文化名城所蘊含的生態和城市特質,成為南京市集中保護、研究和展示南京名人的城市記憶殿堂。

  此外,南京的每一座博物館,都成為促進跨區域交流對話的城市客廳。南京牽頭成立「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館合作聯盟」,將創新機制延伸至都市圈,並積極推進中國明清城牆(南京城牆)、「海上絲綢之路」南京史跡申遺工作:建立遺產點專職保護管理機構,成立申遺專家庫;編制申遺文本、頒布保護條例,全面開展遺產的本體修繕、環境整治、遺址遺蹟展示、監測管理等系列工程;推出海絲電視專題片、城牆中英文紀錄片,出版《海上絲綢之路·南京史跡》《中國古城牆》等圖書,舉辦城牆保護與利用國際論壇,南京努力推動歷史文化遺產走向世界,傳播南京聲音。

  B

  創新文旅融合

  解鎖旅遊打卡地

  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要相融合,文化遺產的保護也需要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統一起來。南京的各類博物館在不斷豐富優化服務供給、拓展社會職能的同時,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和傳播力的主題展覽和教育活動,如今更成為展示傳播南京形象的文化名片。古老的城牆,每一塊磚都記載著斑駁的舊時光;十裡秦淮河,留下了諸多文人墨客的名著詩篇;街巷古村落,藏著凝聚了幾代匠人心血的非遺瑰寶……南京就如一座沒有圍牆阻隔的大型博物館,而南京的博物館也逐步成為文化精品展示「大舞臺」,早已成為全國文博愛好者心中的打卡勝地。

  「十三五」期間,全市博物館共舉辦展覽1200餘場,組織社教活動2萬餘場次,參觀人次突破一億六千萬,博物館內的諸多精品展覽,相繼摘下國內文博領域的大獎。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文明的階梯——科舉文化專題展》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中榮獲精品獎,市博物總館《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獲得優勝獎;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勝利記憶——解放南京部分參戰老戰士口述史實展》等2個展覽入選2019年「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南京考古資源豐富,2016年-2019年間,江寧中莊遺址等12個考古發掘項目榮獲「江蘇省田野考古獎」及「江蘇省考古與遺產保護獎」;棲霞區明代窯業遺存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項目,為充分利用這些考古成果,南京先後舉辦「發現金陵地下之美」「城市記憶拾貝——南京考古2019年度精品文物展」等展覽,展現南京考古發現的重大成果,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前來打卡。

  「2020年,南京市啟動全國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創建工作,開始將文旅消費政府補貼試點向高端文旅展陳拓展,用補貼槓桿進一步撬動南京文旅消費市場。」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扶持多元化展陳形式,豐富消費業態,鼓勵文博場館、社會機構積極策劃組織引進內容新穎、品種多元、高品質展陳落戶南京,讓市民在家門口即可欣賞國內外高品質的藝術展覽。」

  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南博以「融·合」大展聯合國內8家頂級博物館,展出多件國寶;南京市博物館則聯合八座都市圈城市推出《又綠江南》聯合展,多件首次露面的鎮館之寶解開神秘面紗,吸引全國遊客紛紛前來打卡。「博物館之城」南京以更親民的形式,通過博物館將都市圈城市乃至全國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展示文化,加深了解,在文化的維度中,體現中心城市的地位,提升城市首位度。

  而隨著「跟著非遺遊南京」「跟著考古遊南京」「跟著名著遊南京」專題線路產品新鮮出爐,全國各地的遊客都可以深入了解南京歷史文化,追尋《紅樓夢》的影子,觸摸千年文脈,領略世界「文學之都」的魅力和六朝古都的風華。

  C

  攜手校園共建

  定製課程送至世界各地

  在數量上將全力打造百座博物館,在質量上提升博物館展陳,南京的大小博物館不僅成為市民、遊客充分感受南京文化的場所,這座文化精品大舞臺更成為服務公眾、培育文化自信的廣大青少年嚮往的課外課堂。

  跟著南京剪紙傳承人剪出大千世界,與白局大家學一曲感受家鄉味道的小調,跟著雲錦大師體驗寸錦寸金的匠心技藝,置身六朝文化中感受傳統茶道……南京的博物館走進生活,走向孩童,走進校園。

  在南京,從南京博物院到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等,都面對大眾甚至孩童打造策劃出諸多文化活動。六朝博物館貼心地為孩子們開闢專門的「夜遊」項目,受到家長和孩子的追捧。江寧織造博物館打造的「雲錦研習班」以南京雲錦的歷史為背景、南京雲錦的織造流程為主線,通過「微講座」「文化行走」「實踐體驗」等多種形式吸引了全國各地愛好者紛紛報名。而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則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將博物館真正打造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課堂。

  「傳藝的『博物館+高校』大學生非遺傳承實踐,一方面設立校本課程,讓大學生在博物館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非遺技藝,參與非遺文創設計,承擔志願服務等;同時,博物館非遺展覽走進高校,大學生作品展在博物館展出。」市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劉媛之介紹,博物館與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共建合作關係,並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博物館常年圍繞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開展了一系列非遺保護傳承實踐課程教學,為人文學院在校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科研、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平臺,「博物館為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科技結合搭建平臺,當代大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傳統非遺技藝、當代科技、生活美學相結合,讓非遺走出深閨與當代生活相融。」

  而一節節看似對學業成績沒有直接幫助的雕版課、麵塑課、剪紙課,成為南京大中小學、職業學校甚至幼兒園課堂上秒搶的對象。市民俗博物館開設的「非遺周周學」課程,不僅吸引了諸多學生走進博物館,館內20多項南京非遺以活態展現的傳承人工作室,給前來遊學體驗的青少年提供了多處豐富教學空間,更走進南京50多所中小學校、幼兒園及職業學校,受到師生公眾的一致好評。劉媛之告訴記者,博物館依靠自身專業師資團隊,研發出一系列針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學校的學習需求、針對不同時間節點的非遺課程,將這些定製課程送往南京乃至全國各地諸多校園:與南京市第九中學共建秦淮燈彩、南京麵塑等校本課程,與南京市人民中學共建風箏課程,將祁競布貼畫藝術展與『看展覽·學非遺』非遺定製課程,送往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與各學校,甚至將博物館的網課送至美國、加拿大、印尼等國。

  南京以「引進來,走出去」的形式,將博物館推至全球學生的視野,讓南京的博物館文化走入世界課堂。

  D

  文創融入日常

  花式賦能美好生活

  在南京,博物館的打開方式越來越多元。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南京作出多種嘗試。

  近兩年來,南京的博物館文創幾度成為年輕人熱議的焦點。明朝嵌寶石蓮紋金盒的「金陵貴婦包」遇上現代時尚潮流的網紅茶,立刻就上了網絡熱搜,文物款杯套與茶飲結合,這場穿越時空的碰撞,立刻讓熱愛潮流的年輕人津津樂道。當南京市博物館館藏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的IP形象與南京本地知名品牌牛奶相結合,一場文物與新國潮的深度融合,再次讓博物館的寶藏單品成功出圈,成為網紅。南京博物院在南博老茶館的「淮揚美食書場專場品鑑」,將淮揚美食、製作技藝、非遺展示與博物館文化創造性地結合,碰撞出全新的火花,全面打開市民的五感,呈上一場味覺、視覺與聽覺的多重文化盛宴。

  如今,博物館一改往日高冷形象,紛紛走上「社交媒體+電商」「綜藝+電商」這些「博物館+」路,而南京此次走在了探索陣容的前列,探索更多博物館+美食、博物館+書場的文創新模式。滿足大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南京文博界不斷擴大合作,發揮本土文化優勢,通過文化創新體現文化中的力量,引領新風尚,助力提升城市吸引力。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

相關焦點

  • 打造高質量「博物館之城」 賦能美好生活_南報網
    2020-12-18 09:24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激發南京文化IP活力打造高質量「博物館之城」 賦能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考察,腳步從南通博物苑到長江、運河岸線,並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南京文博界產生熱烈響應。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活化歷史文化資源,南京已經走在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博物館之城」的路上,以諸多新舉措激發創新活力、服務公眾社會。
  • 激發南京文化IP活力,讓「博物館之城」花式賦能美好生活
    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活化歷史文化資源,南京已經走在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博物館之城」的路上,以諸多新舉措激發創新活力、服務公眾社會。  「深入推進『博物館之城』創建,推進渡江勝利紀念館、梅園新村紀念館、江寧織造博物館等展陳工程提升,加快推進數字博物館建設,加大非國有博物館扶持力度,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非國有博物館群。」
  • 數字賦能打造幸福宜居城市美好生活 杭州有「數」
    原標題:數字賦能打造幸福宜居城市美好生活 杭州有「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打開手機,動動手指,就能辦社保、搖車牌、取公積金;打開房門,社區內不僅有志趣相投的鄰居,而且遠程醫療、智慧停車、定製通勤巴士等功能一應俱全。讓城市更智慧、讓人民更幸福。
  • 梅開二度,南京打造「博物館之城」
    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南京再次吸引了全國的目光,成為中國主會場。2009年國家文物局開始採用主會場活動的方式開展博物館日活動,這是第二次花落南京,南京也因此成為國內唯一一座梅開二度的主會場城市。致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博物館之城」,南京如何在全國脫穎而出?
  • 金融聚合賦能南京建鄴高質量發展
    當下,對標中央、省委高質量發展要求,對照南京市委建設「創新名城 美麗古都」戰略決策,建鄴正邁向「高標準建成現代化國際性城市中心」的徵程。金融賦能,將為建鄴高質量發展插上「金翅膀」。回眸過去,著眼未來。站在高原上的建鄴金融,聚力攀向「國際範」的金融聚集區和金融服務創新示範區高峰,為「一帶一路」倡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發展「快車道」上,南京動能澎湃
    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保持戰略定力,付出艱苦努力,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社會文明程度大幅躍升,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南京答卷」。
  •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楊志純:用數位技術賦能文旅高質量發展
    這種看似無奈的應急之舉,實質是文化旅遊與數位技術融合的結果,不僅豐富了優質文旅產品的線上供給,滿足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數位技術給文旅發展帶來的強大賦能,看到了智慧文旅發展的廣闊前景。近兩年來,我們順應數位化發展新趨勢,著力推進數字文化和智慧旅遊發展,在推動全省文化和旅遊領域「雲、網、端」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集中力量打造了江蘇智慧文旅平臺。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灘涂地上崛起產業新城
    如今,隨著重大交通利好落地,區域內的30萬產業人口將享受10分鐘過江的快捷便利,這座研商居一體化發展的產業新城,迎來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新機遇。   灘涂起高樓,產業從零起步   「2013年4月,我剛來工作時,這裡還叫南京軟體園,當時的辦公場所是個小院子,因為臨近長江,周邊都是魚塘、灘涂。」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石湫 南京南部崛起文藝科教新城
    位於南京南部的石湫街道,東鄰溧水城區,南鄰石臼湖,北接祿口空港,S9輕軌穿城而過,地處南京主城中心1小時通勤圈,交通便捷,生態環境優良,山水交融,擁有「兩山夾五溪、城田村交錯」自然風貌特色,是溧水區三大新城之一、六大經濟功能板塊之一。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工業旅遊,生產線上看「別樣風景」
    在廠區景觀提升上,共投資數億元打造「城市化+生態化」道路、綠化、景觀等,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色彩豐富、層次鮮明的景觀效果。南鋼不僅有溼地生態園區,還著力打造南京鋼鐵博物館、同心園、九龍湖等「南鋼十景」。旅遊反哺工業,助力企業走上了以「智慧」「高科技」為代表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今,南鋼已是工信部認定的「綠色工廠」示範企業。
  • 數字賦能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裝上「加速器」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 題:數字賦能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裝上「加速器」  新華社記者餘俊傑、陳愛平  文化和旅遊部日前發布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意見,促進產業提質升級,激發文化消費潛力,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
  • 歲月致敬美好,文化賦能未來
    時光齒輪轉動,從「十二五」到「十三五」,一份美好答卷徐徐展開。12月27日,「築基十三五 築夢十四五」南京市文投集團2021年度品牌共享會暨南京禮物2028第二季頒獎典禮在太陽宮劇場舉行。讓歲月致敬美好,讓文化賦能未來。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南京:發揮三大優勢 形成三大力量
    具體來看,南京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初步形成規模,構建了「4+4+1」的主導產業體系,即打造新型電子信息、綠色智能汽車、高端智能裝備、生物醫藥與節能環保新材料等先進位造業四大主導產業;打造軟體和信息服務、金融和科技服務、文旅健康、現代物流與高增材製造和前沿新材料、新金融、新零售等未來產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總體走在全國前列;經濟社會發展適度領先,GDP總量躍居全國第九,人均GDP在萬億GDP
  • 科技賦能旅遊產業創新「蝶變」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數位化發展,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推出「在家雲遊博物館」項目,不僅讓遊客坐在家中即可看到國寶級文物,還帶動了博物館文創的銷售。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後疫情時代的旅遊業要有新思維、新動能和新模式,要堅持科技創新,升級智慧旅遊,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 數位技術賦能文化旅遊
    文化和旅遊部日前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出,要促進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受益於數字賦能,我國文化高質量發展裝上「加速器」。
  • 打造「博物館之城」,擦亮文化名片
    南京市江寧區博物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明孝陵博物館等,均晉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南京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等非國有博物館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也實現了零的突破。  在做好文物保護、活化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南京已經走在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博物館之城」的路上,以諸多新舉措激發創新活力、服務公眾社會,更努力傳播南京故事,吸引全國遊客爭相「打卡」。
  • 中國移動咪咕與廈門市文旅局正式籤約,技術賦能共建廈門AR文旅之城
    大會以「AR賦能數字文旅之城」為主題,就在T.621的框架標準中、5G加持下,如何讓AR賦能數字文旅之城展開深度討論。中國移動咪咕總經理劉昕表示,AR文旅之城作為雲AR在文旅行業的實踐方向,將全面向文旅、文博、文創產業上下遊賦能。作為中國移動數字內容的聚合者和生產者,咪咕公司將充分發揮5G+AR技術優勢,推動文化、旅遊與科技融合發展。
  • 華僑城北方集團,2021煥新美好生活啟程
    作為以文化和旅遊業為主營業務的中央企業,華僑城集團始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華僑城北方集團於變局中開新局,在2020華僑城文化旅遊節北方分會場,致力於最大釋放文化節慶活動的影響力,開啟了一系列文旅創想活動,為北方城市生活注入豐厚內涵和情感價值。
  • 雲遊四方|科技賦能旅遊產業創新「蝶變」
    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推出「在家雲遊博物館」項目,不僅讓遊客坐在家中即可看到國寶級文物,還帶動了博物館文創的銷售。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後疫情時代的旅遊業要有新思維、新動能和新模式,要堅持科技創新,升級智慧旅遊,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 為美好生活賦能,華僑城·歡樂時光品牌正式發布
    據悉,華僑城將打造深圳首個「休閒+社交+教育+餐飲+運動」五大主題定位的一站式高品位生活中心,開拓一條新的商業產品線,OCT PARK(華僑城歡樂時光),繼續為片區的美好生活賦能。發布會上,華僑城華南集團總經理楊雲飛開場致辭,闡述了華僑城·歡樂時光的宏大格局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