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秒暴露中國人的身份?
中國人的身影在世界上越來越活躍。即便操著一口地道的外語,穿著與國際接軌的時髦服飾,外國人還是發現了一個能辨別中國人方法——
在日本某最新電視劇中,一個「中國客人」結帳付款的時候,說了一句日常讓日本餐廳老闆慌亂的話:
「你掃我?我掃你?」
自然地擺出掃碼動作,在日本人看來已是中國人的標配。
幾家日本媒體嗅到了八卦的氣息,順勢跟進了這件事,寫出了標題《日本電視劇中登場的『中國人』超真實在中國成為話題》的報導。
這次電視劇中的演繹只是其中之一,日本民眾早就在各個角度領略過「掃碼識中國人」的道理了。
2015年,一張烤地瓜支持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圖片在日本傳播很廣。
同一時間,日本的百貨公司巨頭松坂屋才剛剛決定引入中國的微信支付:
「大丸松坂屋,導入微信結帳,中國遊客用手機支付」
2015年,由於匯率波動,正是中國遊客開始爭相前往日本「爆買」的一年,因此兩國支付方式的碰撞從那個時候起開始被激化。
當時日本絕大多數的中小型商販及公共設施都不支持行動支付,一方面,很多不熟悉風俗的中國遊客都吃了沒帶現金的虧,另一方面,本應實現的商品交易未能促成,也讓商家少獲得大量經濟利益。
本該賺到的錢賺不著可讓日本商家們急壞了。媒體們率先行動起來,在那一年瘋狂科普引進「支付寶」「微信付款」的重要性。
「中國電子支付服務交易額為153萬億日元,約日本的30倍」
曾經你經常聽到餐館店長告訴你只收現金,日本的旅遊攻略裡也會貼心的提示遊客很多地方都不支持電子支付。
但面對中國遊客一次次的靈魂發問——「掃哪?」很多立場堅定的商家開始撐不住了。
開始是大型百貨商場率先行動,藉機得到了巨大的實惠。後來那些「堅持原則」的店家和政府機關也漸漸放棄抵抗。各類科普文章和自己的親身體會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中國人對「掃碼」的執著——
「不能掃?算了不買了。」
如果你今年再去日本遊玩,就會發現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掃一掃是啥玩意?」
即便是日本商家們已經深刻認識到「微信」「支付寶」的強大,但這種壓迫感從商業到普通民眾,下沉依然需要一定的時間。
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對它的態度更多的是「好奇」。當自己在拼命翻包找零錢的時候,看到中國人掏出手機「嗶」一下就結了帳,久而久之,也就不免產生了好奇,想弄清這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大傢伙最先好奇的對象,是與支付寶、微信的二維碼圖案相伴相生的幾個漢字——「掃一掃」。
「掃」屬於簡化字,日本人不認識,但是他們的假名裡卻有兩個字與這個字非常相似「キヨ」(這倆假名本身沒特別的意思)。於是有意思的事來了:
日本網友1號:
我中國的朋友:「這個在中文裡是讀取(掃碼)的意思哦。」
我:「キヨーキヨ(原來是這個意思!)」
日本網友2號:
「來中國之後給我整笑了的就是,我琢磨半天『キヨーキヨ』到底是什麼玩意?原來是中文的SAO YI SAO(請掃描)的意思。」
由於這句話在中國人之間使用頻率很高,日本的很多中文學習網站也搞出了對應的帖子,專門講解這個知識難點。
「數碼社會誕生的中國流行語:我掃你」
時代變了
電子支付在日本難以普及的一個現實原因,是因為當地發達的便利店支付系統。
在網絡購物剛剛興起的時候,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便利店都開通了便捷的網上支付服務。由於便利店在日本有著非常廣泛的覆蓋率,所以很多人從那個時候養成了用便利店付款機進行網絡付費的習慣。
因此在網購迅速發展的時期,日本的行動支付產業也由於便利店的普及,「巧妙」地錯過了增長的紅利期。另一個原因,則是擔心行動支付可能帶來的相關風險。
時代永遠向前發展。儘管日本民眾有各種理由不去使用行動支付,當地的商人們在中國遊客的衝擊下還是做出了諸多改變措施。
行動支付習慣,最終是不是也能像中國一樣普及,暫不可知。但鑑於目前的發展趨勢,有一句話是對的:
「時代變了。」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