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雨靜
營運了83年的東京築地水產市場,過去是大多數遊客到訪東京都會打卡的著名景點。每日清晨,場內可以近距離觀看的的魚貨交易和金槍魚拍賣都是東京一景。
2018年10月初,由於日本政府規劃,築地水產市場搬遷至3公裡外的豐州市場;同時與內部水產交易市場相連的築地場外市場,則繼續留在原址——場外市場有400多家店鋪,以各色餐飲店和日本土特產店為主。
儘管場外面向大眾消費者的飲食店實際並未搬遷,但由於信息溝通問題和築地內部水產市場的人氣光環,有日本國內的遊客誤以為場外市場的店鋪也已關閉。
實際上,築地市場搬遷一年後,原址留下的場外市場出現了不少新業態。原本依託於場內特色水產拍賣而人氣旺盛的場外店鋪,如今正在探索獨立於水產拍賣觀光以外的體驗型生意。
寫著「場外市場不搬遷」的標語據日本經濟新聞、產經新聞等日本媒體的報導,如今來築地市場採購水產的人已變少,不過一些專門針對旅遊者的體驗型店鋪增加了。這類店鋪大多專門針對海外特別是歐美遊客,與日本不少觀光地的體驗型店鋪類似——比如教你如何親手製作抹茶、茶道花道體驗、日本料理體驗等等。
築地場外市場有家和食料理教室「築地料理」(築地クッキング),店裡的人氣正越來越旺。這間教室提供團體料理體驗、私人料理教學、清酒品鑑、築地市場遊等體驗型項目,並專設了包括英文、中文在內的外文界面、供海外遊客提前預約。
過去一年中,像這樣的料理教室正在增加,比如教授人們如何處理金槍魚不同部位的料理課、親子料理體驗課等等。
教授人們如何處理金槍魚的體驗課。為了維持築地原貌,東京中央區在築地內部市場搬走後,新設了一個名為「築地魚河岸」的的建築,目前容納了大約60個由於場內搬遷而找不到門面的小業主,比如老牌蔬果店、各色生食海鮮店等等,以餐飲和蔬果販賣為主,試圖恢復原本築地市場的熱鬧市井氣氛。
也有更為Instagram風格的新店誕生了:比如曾經營市場內的海苔店的店主伊藤信吾,在市場遷走後開設了一家販賣綠茶、茶具、無添加抹茶粉、抹茶拿鐵等相關產品在內的門店「MATCHA STAND MARUNI」。
MATCHA STAND MARUNI由於築地市場過去的交易功能已不再,它的營業時間也隨之開始變化。
早前由於水產交易在清晨開始、大多店鋪臨近傍晚便會休業,不少人會選擇在早晨光顧築地;而如今由於餐飲店和體驗店增加,築地場外市場也開始有更多營業到深夜的飲食店。
築地市場最早是在關東大地震時燒毀的日本橋的魚市場和京橋的蔬果市場搬遷形成的,不過此後數年逐漸面臨建築老化、用地狹小等問題,關於築地市場的搬遷已經討論了數年。最早東京市政府決定在2016年就將築地市場搬遷至豐州,不過當時由於豐州地下水資源汙染等問題被擱置。此後隨著東京2020年奧運會的臨近,築地市場搬遷再次被提上議程,並在去年正式搬離原址。
築地市場搬遷後的變遷不過,對於築地市場當今的樣貌,也有當地人不甚滿意,認為築地的靈魂特色不再——築地原本是個本地人會來買水產、每日有當地海鮮交易,同時也有遊客光顧的綜合性魚市,但如今它只是單純的觀光地點。「築地不只是邊走邊吃的美食街,也不是買土特產的普通市場」,市場相關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