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上午,抗戰老兵吳漢文在成都家中接受華西都市報專訪。
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在新牆河與日軍激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在新牆河與日軍激戰
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士兵堅守天心閣。
原標題:87歲抗戰老兵吳漢文:打松山,不少弟兄眨眼間就沒了(組圖)
老兵檔案
姓名:吳漢文
年齡:87歲
民族:漢族
籍貫:重慶秀山
所屬部隊:中國遠徵軍第8軍103師307團
經歷戰役:長沙會戰、常德會戰、松山戰役等
口述實錄「我們當時年紀比較小,拿不動槍,簡單訓練後就開始做後勤工作,機靈點的還要在戰壕裡傳遞信息。我那時還不會用槍,但還是有兩顆手雷掛在胸前。」
「我們一路從湖南,經廣西、貴州等地,輾轉到達雲南。每天要走上30多公裡山路,到達雲南保山時,戰士們自己編的草鞋都不曉得穿爛了多少。草鞋都是用稻穀草和爛布條編的,3天就要穿壞。每次夜裡或者休整的時候,很多戰士都會多編兩雙鞋子作備用。」
「一批批衝鋒士兵,不怕死地往上衝。狡猾的鬼子,躲在碉堡裡掃射。參加松山作戰的士兵,從山下很難打到他們,而鬼子卻可以依仗地勢,輕而易舉地射擊衝鋒的士兵。松山打完後,我們部隊的敢死隊,只剩下50人左右,連長也犧牲在了松山。」
2015年11月4日上午,成都武侯區雙豐路一處院落裡,87歲的吳漢文抱著一隻小黃貓,望著窗外晃動的樹枝出神。這兩天連續發生的兩件事,讓他既激動又遺憾。讓他激動的是,抗日遠徵軍的347具遺骸,可能會從緬甸歸國;遺憾的是,好消息剛傳來不久,遠徵軍戰友李治清突然「歸隊」了,「等了這麼多年,他還是沒能見到戰友回來。」
吳漢文年輕時離開重慶的小山村,隨部隊前往湖南、雲南等地參加抗戰。抗戰勝利後,家中再無親人,他來到成都定居。
父母早逝 12歲少年郎從軍
在吳漢文的記憶裡,老家是在重慶一個叫秀山的地方,那裡地處武陵山腹地,渝、湘、黔、鄂四省市交界地。
世代以種田為生的吳老樹,育有5個子女,其中一個就是吳漢文。由於家境貧寒,5個子女從小特別懂事,七八歲就幫著家裡做家務。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響起槍聲,一場全民參與的抗戰爆發。那年,吳漢文8歲,已經在田裡幫著父母做簡單的農活。雖然抗日戰火已燃起,但這處小山村由於地處偏遠,並未受到多大影響。
然而,不幸卻接連降臨到吳家。吳漢文9歲那年,家中的頂梁柱吳老樹去世。僅過去2年時間,母親也離世了。吳家的米缸逐漸見底,5個兄妹時常吃不飽飯。
吳漢文快12歲時,第8軍一支部隊來到秀山,在當地徵集青年參軍入伍。既能跟鬼子作戰,還能吃上飯。得知消息後,吳漢文和村裡的10多個孩子,一同找到部隊,請求當兵打鬼子。
由於當時兵源緊缺,部隊裡又缺少後勤方面的人,長官就把這群年紀最大也只有14歲的小毛頭們都留下了,開始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
離開老家那天,吳漢文站在村口看了會兒家的方向,然後轉身隨著大部隊離開了這個生活近12年的小山村,從重慶步行到湖南,投入到那場屬於全民族的抗戰。
長沙會戰 掛著手雷去傳信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爆發。日軍集結10多萬人馬,配備戰車隊、野戰重炮、飛機和軍艦,準備進佔湖南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將第九戰區的中國軍隊在湘北地區一舉擊潰。
為阻擊日軍南犯,中國軍隊集結50多萬重兵,主動發動攻勢突襲日軍,牽制日軍兵力的調動,然後借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三線陣地,引誘日軍主力深入到長沙東北地區圍殲。
當時,吳漢文隨第8軍在湖南駐紮,得以見證這場戰鬥,這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
「我們當時年紀比較小,拿不動槍,簡單訓練後就開始做後勤工作,機靈點的還要在戰壕裡傳遞信息。」吳漢文說,他們當時主要負責在沒有通訊工具時,進行信件口信的信息傳遞,「我那時還不會用槍,但還是有兩顆手雷掛在胸前。」
吳漢文同多數新兵一樣,剛開始雖對槍炮聲有些害怕,但卻對戰事充滿好奇,經常偷偷爬上戰壕,匍匐著看戰鬥場景,「一些老兵看到了,就把我拉下來,說我不想要命了。」
一個月後,中國軍隊殲滅日軍3萬多人,擊落多架日機,打破了日軍企圖一舉殲滅第九戰區主力的計劃。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不久,被稱為「長沙大捷」的第三次長沙會戰爆發。「鬼子企圖包圍中國軍隊,反而被我們來了個甕中捉鱉,打得鬼子措手不及。」吳漢文說。
馳援常德 阻擊日軍的增援
湖南常德是湘北重鎮,也是進入川貴的門戶,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武漢失守後,常德成為重慶大後方物資的補給線。
「常德和長沙相距並不遠,部隊得到命令後,立即從長沙出發,馳援常德友軍。」1943年11月,日軍為牽制中國軍隊對雲南的反攻,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糾集了7個師團的兵力進攻常德。
11月18日,日軍依靠飛機、坦克、山炮等火力優勢,對德山發動猛烈進攻。然而,令日軍始料未及的是,在敵我裝備、人數差距巨大的情況下,日軍的數輪進攻,竟然都被守城將士全部擋住。
但是,常德城最後還是被日軍重兵團團包圍。得知中國軍隊正在集結增援後,日軍對常德進行了瘋狂進攻,企圖速戰速決,拿下常德。
吳漢文說,整個常德城被炸得千瘡百孔,到處是焦土,看不出絲毫生氣。堅守的友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仍在堅守,沒有逃兵。
馳援而來的其他中國軍隊,不少都在城外阻擊日軍的增援部隊。
「不能讓他們的增援部隊聚集,這樣會增加城裡守軍的負擔。」吳漢文回憶,第8軍在外圍進行阻擊,一旦發現日軍部隊,就組織攻擊。吳漢文當時只有15歲左右,由於年紀尚小,只能看著其他戰友作戰,「其實當時很想上戰場,我心裡根本不怕的。」
「怕死就學不到真正的戰鬥技巧,只有看到了跟敵人的生死戰鬥,以後遇到時才會有所準備。」吳漢文在做後勤和送信工作的同時,也在慢慢學習老兵們的作戰經驗。
開赴雲南 三天走爛一雙鞋
1942年入夏,日本在攻陷緬甸後,妄圖沿滇緬路長驅直入雲南,包圍重慶大後方。當年5月4日,日軍派出54架飛機入侵雲南,對保山這座毫無空防的千年古城實行了大轟炸。
1943年,在參加完常德會戰後不久,第8軍接到命令:開赴雲南,參加對日作戰。
「我們一路從湖南,經廣西、貴州等地,輾轉到達雲南。」回憶起幾個月的行軍,吳漢文仍然唏噓不已,為了不讓日軍發現大部隊的行蹤,部隊往往避開大道,專挑林間小道行軍,「每天要走上30多公裡山路,到達雲南保山時,戰士們自己編的草鞋都不曉得穿爛了多少。」
吳漢文說,尤其是從貴州到雲南的路上,一旦遇到下雨天,草鞋最不經穿,「都是用稻穀草和爛布條編的,3天就要穿壞。每次夜裡或者休整的時候,很多戰士都會多編兩雙鞋子作備用。」
至於部隊裡的夥食,吳漢文說,他們還算可以,行軍的時候雖然飯菜不怎樣,但還是能吃飽,「炊事員煮好飯後,大伙兒就圍在鍋前,端著碗蹲在地上吃飯。吃的菜都是大雜燴,蔬菜、野菜煮上一大鍋,要是遇到鍋裡面有肉,兄弟們得高興半天。」
1944年5月,吳漢文隨部隊順利到達保山,進行整頓,隨時準備參加戰鬥。
松山戰役 犧牲實在太慘烈
吳漢文說,無論是聽戰友講到的,還是自己在雲南所見到的,印象最深的還是松山戰役。
1944年5月,為打通被日軍切斷2年多的滇緬公路,20萬遠徵軍集結在滇西,進攻龍陵、騰衝和松山。
松山,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這裡扼守滇西進入怒江東岸的交通咽喉,緊靠怒江惠通橋,「前臨深谷,背連大坡」,左右皆山。松山作為龍陵縣內第一高峰,海拔2690米,位於滇緬公路要衝,易守難攻,有「東方的直布羅陀」的稱號。
「日本佔領松山後,對整座山進行了加固,幾乎將山內挖空,建成了極其堅固的防守要塞。」中國軍隊的飛機和重炮進行轟炸,都難以撼動松山堡壘分毫。
從1944年6月開始到9月結束,近100天的時間,遠徵軍用巨大的傷亡代價攻下了松山。
一開始,並不熟悉松山情況的中國軍隊,幾次衝鋒都以失敗告終,「一批批衝鋒士兵,不怕死地往上衝。狡猾的鬼子,躲在碉堡裡掃射。參加松山作戰的士兵,從山下很難打到他們,而鬼子卻可以依仗地勢,輕而易舉地射擊衝鋒的士兵。」
吳漢文說,不少士兵剛跑出10多米遠,就硬生生地倒在地下。有的年輕士兵連槍都來不及開,就被子彈打中,「這些衝鋒的士兵,都是20多歲的青年,眨眼間就沒了。但是命令沒停,他們就得繼續往上衝……」提起犧牲的慘烈,吳漢文的眼裡總會有淚水,「(他們)都是爹媽養大的啊!」
七千將士 用生命攻下松山「為了打下松山,不少部隊抽調精銳士兵,成立了敢死隊。」吳漢文說,雖然他當時只有16歲左右,但跟著部隊參加了多次戰鬥,早已對戰事較熟悉,「經過教官訓練後,那時候已經會使槍,可以參加作戰了。」
專門成立的敢死隊,裝備了不少當時較為先進的美式裝備,「武器彈藥都是當時很好的。」
然而,當時的松山上,日軍依靠山勢建立了強大的交叉火力,中國軍隊雖然人數佔優,但面對松山固若金湯的防守,仍然很難前進一步。
「部隊先等飛機和重炮進行轟炸,在限制日軍的火力後,士兵們才進行衝鋒。一般是前進一段,做好一個工事。」就這樣,以步步為營的方式,遠徵軍越來越靠近日軍在松山上的主陣地,「但代價是我軍傷亡慘重,血染松山。」
最終,松山戰役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卻是一場慘勝。
據留緬遠徵軍林峰迴憶,經歷過那場戰役的將士都記得,當時的松山滿目瘡痍,「松山的土地,幾乎都被炮火翻了個遍。原來茂密的山林,也在炮火中寸草不生,到處是毀掉的戰壕和屍體。」
此戰,中國軍隊以傷亡7000多人的代價,取得了擊斃日軍1000多人的勝利。「松山打完後,我們部隊的敢死隊,只剩下50人左右,連長也犧牲在了松山。」
松山戰役的巨大犧牲,換來重大的戰略意義。攻克松山後,日軍已沒有任何天險可以據守。遠徵軍此後一路南下,勢如破竹。最終與中國駐印軍成功會師,滇西國土宣告光復。
抗戰勝利 全城軍民大慶祝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得知消息後,正在昆明整頓,準備反攻獨山的中國軍隊和當地百姓,全都歡呼了起來。
「城裡面全是炮竹聲,百姓走上街道奔走相告,載歌載舞慶祝抗戰勝利。」吳漢文說,當天昆明城裡的炮竹聲響了大半天,「簡直比過年還熱鬧,估計全城的炮竹都被放完了。」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吳漢文至今都是相當興奮,「戰士們也開始,長官放我們慶祝一天,軍隊可以大肆喝酒,還對著天空打完了槍膛裡的子彈。」
抗戰勝利後,本想回老家生活的吳漢文,再也找不到一個親人,他只得輾轉來到成都,並安了家。吳漢文育有3女1兒,擁有一個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聽說347具遠徵軍遺骸要回國後,我們這些老傢伙們激動地互通了電話,告訴各個健在兄弟,戰友們要回來了。」70多年過去,「他們長眠異國他鄉太久,這次能回家,兄弟們的英靈也可以安息了,我們活著的遠徵軍也感到十分欣慰。」
可是,後來這次迎接遠徵軍遺骸活動失敗了,吳漢文感到非常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