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抗戰將領後代結成「3456組合」 尋找抗戰老兵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昨日上午,在石人公園成都「好家訓 好家風」活動的「抗戰人家熱血傳」社區分享會現場,有幾位老人格外引人注目。雖然烈日炎炎,活動長達2個小時,他們卻一直正襟危坐。

  這群老人,是川軍抗戰將領的後代。他們中間,還有一個特別的組合——「3456兄妹組合」。83歲的李克林、82歲的饒毓琇、74歲的劉文鏡、70歲的郭開惠這4個川軍抗戰將領後代,以父輩戰時的部隊番號集結。他們姓氏不同,卻共同有著難捨的抗戰情節,身上流淌著炙熱的愛國血脈。

  集結

  冥冥中有種力量讓他們相逢

  彼此一看,就向對方走過去

  抗戰時,李克林的父親李家鈺是第36集團軍總司令,郭開惠的父親郭勳祺是144師師長,饒毓琇的父親饒國華是145師師長,劉文鏡的父親劉兆藜是146師師長。饒毓琇和「李三哥」李克林1985年就認識了,之後,他們與劉文鏡、郭開惠的相遇,「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一樣」。

  2005年,在人民公園的一次抗戰紀念活動上,郭開惠因為去得早,便在會場外轉悠起來。「走到公園門口的時候,我被路邊梧桐樹下一位白髮蒼蒼的女士吸引住了。」郭開惠暗想,今天這個場合,這位女士應該也和川軍有一定關係。思索片刻,她徑直朝對方走去,「沒想到她在看到我後,也慢慢迎面走來。」果然,對方正是饒毓琇。

  順道祭奠,就遇上了「同類」

  和劉文鏡的相遇,更加偶然。2011年清明節,劉文鏡帶著兒子、孫女去磨盤山公墓給父親掃墓。她得知抗戰將領郭勳祺也埋葬在這裡,便決定順道去祭奠一下。

  沒想到,這一順道,竟在郭將軍的墓前碰到了郭開惠。在留下了彼此的聯繫方式後,劉文鏡正式進入「3456兄妹組合」。

  「父親們在天上相會,於是也安排我們在地上聯繫。」饒毓琇說,「1937我的父親在廣德、泗安戰役中犧牲,同年,144師、146師在左、右發起進攻,我們的父輩算是同一個戰場並肩作戰過的戰友。」

  生活

  他們物質不缺,更多是精神上、行動上互相支持

  時時相聚,分享新的抗戰資料

  「父親出川抗戰時我才6歲,13歲再見時就只剩下父親的遺體了。」李克林說,「時至今日,我們對父親的印象其實非常模糊,更多的是父輩的那種抗戰精神,對我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4位老人在物質上並不匱乏,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和行動上的互相支持。老人們三不五時就會相聚在一起,或參加抗戰紀念活動,或分享影印新收集到的抗戰資料,「有時候,遇到什麼棘手的問題也會互相商量。」

  相濡以沫,情誼融入日常生活

  「最近這段時間,大家都非常忙碌,要參加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郭開惠說,在邀請幾位老人參加昨天的分享會時,她還比較擔心幾位哥哥、姐姐的身體是否支撐得住,「沒想到,我給他們打電話去時,沒有一個人有推辭之意。尤其是劉文鏡,她的丈夫癱瘓在床,一般很少參加這種活動,但她二話沒說便答應來。」

  「我們不會唱歌、不會跳舞,卻趕時髦組成了一個組合。」4人的情誼已經融入尋常生活中,饒毓琇舉例,「文鏡就是我們的活地圖,有時候我出門不知趕哪路公交車的時候,就會給她打個電話。」

  任務

  「尋找抗戰老兵」,是他們非常重要的工作

  四方打探,終於找到多位老兵

  「3456」兄妹正式集結以後,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尋找抗戰老兵。老人們從各處收集的資料記載中、從每一次口口相傳的「爆料」中,搜尋著可能的抗戰老兵線索,「抗戰老兵就是我們的親人,我們希望儘自己的力量去關心他們。」

  經過多方打聽、查證,2006年以來,幾位老人先後在成都找到黃士偉、廖俊義等多位抗戰老兵。逢年過節,他們便會去看望老兵,和他們一同吃飯。每次還會特意湊錢,給每個老人封個紅包。

  善待老兵,盡最大力量關心他們

  空軍出身的廖俊義曾參加過長沙第三次會戰、騰衝會戰,曾參加炸毀湖南、湖北日軍佔領時期機場、兵站、倉庫的戰鬥。「他現在身體機能衰退得厲害,和他說話,他很難聽清楚。」饒毓琇說,為了和對方順利溝通,有一次去敬老院探望時,她便特意買了一個寫字板,把想說的話寫到上面給對方看,老人非常高興,「其實我們都非常感慨,他們逐漸老去,生命之火不知道哪一天就會熄滅,只願這崎嶇人生路的最後一段,他們能夠看得見光亮。」

  「無數抗戰將士用自己的犧牲換來的勝利,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提醒更多身處和平年代的人們記住這段歷史。」在4位老人看來,他們作為川軍的後代,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尋找老兵、收集抗戰資料、重走父親戰時路、寫「川軍」……老人們用自己的方式告慰著逝去的英靈,同時更提醒著後代要記住那段歷史。

  饒毓琇堅定地告訴記者:「希望在有生之年,我們能夠更好地弘揚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戰時犧牲川軍安葬:

  兩疋白綢,一付黑漆木棺材

  「……陣亡於戰壕中,等日軍被打退,才將屍體運下……我買了兩疋白綢,一付黑漆木棺材,託收容所護士裹屍入殮,葬於木鎮之南,並題寫了碑名……」

  ——抗戰老兵葉爽秋(郭勳祺部下)手稿,描寫了川軍戰時安葬犧牲將士的情景

  (該資料由郭勳祺之女郭開惠收集)

  「3456兄妹組合」

  3

  組合成員李克林(83歲)

  父親李家鈺是第36集團軍總司令

  4

  組合成員郭開惠(70歲)

  父親郭勳祺是144師師長

  5

  組合成員饒毓琇(82歲)

  父親饒國華是145師師長

  6

  組合成員劉文鏡(74歲)

  父親劉兆藜是146師師長

  成都晚報記者 張婷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正者無敵》:文史資料版川軍抗戰縮影
    《正者無敵》劇照電視劇《正者無敵》,據編劇石小克介紹,馮天魁這個人物是他根據範紹增(抗日將領,「傻兒師長」原型)、王銘章(抗日將領)等人塑造的。對於劇中主角川軍將領馮天魁及川軍在抗日中發揮的作用,早報記者採訪了學者胡博。胡博說,《正者無敵》是一部「文史資料版」的川軍抗戰縮影,其中的情節看起來,更多是根據文史資料選集、參展軍官的回憶文章濃縮套用而成。比如說第一集關於「圍剿紅軍」的描述,可以看出參照了川軍師長範紹增的回憶文章。
  •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故事 一個抗戰將士雕塑川軍雄魂
    抗戰老兵張朗軒和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的故事  2005年,一句「抗日將士雕塑 我就是模特」一時震驚世人。大約是1943或1944年的春天,川康綏靖公署特務團一營一連中士張朗軒接到一個特殊的任務,去給幾個雕塑家當模特。連續兩個月,他每天全副武裝,背著槍、鬥笠,掛著米袋、手榴彈,提著大刀。
  • 抗戰紀念邀臺灣老兵參加 國民黨將領被銘記(圖)
    70多萬人將獲頒紀念章  國新辦副主任王國慶宣布,圍繞9月3日「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紀念日」,將舉行紀念晚會、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等5場重要紀念活動(詳見表格),其籌備工作已基本就緒。活動參加者包括臺灣人士在內的海內外愛國人士、抗戰將領及其遺屬等共1500多名。
  • 原曲村廟路灣坡—尋找川軍抗戰時期在涉縣的足跡
    ——旅遊達人小王「紅色熱土」—河北涉縣,永不褪色的抗戰記憶!追尋革命足跡、重溫革命歷史,了解紅色革命文化,傳承革命先烈艱苦奮鬥的精神。作為革命老區,涉縣是一塊紅色革命的熱土,這裡的每個村莊都流淌著戰士的鮮血,這裡的每個村莊都流傳著抗戰時期的不朽傳奇故事!
  • 關愛抗戰老兵網尋找53名阜陽籍老兵
    關愛抗戰老兵網尋找53名阜陽籍老兵 2011-12-07 13:36:08   來源:阜陽新聞網
  • 人民網「重走抗戰路」走進吉林:尋找白山黑水間14載抗戰故事
    (王先進 攝) 10月13日-16日,由中央網信辦、中央黨史研究室指導,人民網聯合8省區市網信辦、黨史研究室共同主辦的「尋找歷史記憶 緬懷抗戰英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吉林站)」 來到東北抗戰重鎮——長春。 東北抗戰是中國人民14年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 永嘉籍抗戰老兵參加中秋戰友茶話會 九旬老兵團聚
    記者 鄭之越/攝  溫州網訊 94歲的抗戰老兵潘志山來了,96歲抗戰老兵陳成德來了,抗戰老兵陳鳴風的遺孀張秀珍來了……  昨天,在永嘉縣藍色海灣國際酒店,永嘉籍10名抗戰老兵和1名抗戰老兵遺孀,被永嘉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組織在一起,參加了「抗戰老兵中秋戰友茶話會」。老兵們表示,他們再也不怕被遺忘了。
  • 川軍抗戰八年裝備「鳥槍換炮」:從鬥笠到鋼盔(圖)
    原標題:川軍抗戰八年裝備「鳥槍換炮」:從鬥笠到鋼盔(圖)   1937年9月,十多萬川軍將士出川向東,從此開始到抗戰結束,四川輸出了超過300萬將士。這300多萬人在戰場上使用的是什麼樣的武器,與日軍的裝備相比優劣何在?
  •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抗戰老兵鍾華與巴蜀抗戰史研究院張光秀共同推薦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它是川人抗戰精神的體現」 抗戰老兵鍾華。   80多年前,350萬川中男兒奔赴抗日前線,以付出64萬人傷亡的慘烈代價,最終迎來抗戰的勝利。李宗仁將軍曾評價:「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
  • 曾在蘭溪炸死日軍中將酒井直次的抗戰老兵黃士偉去世
    巴蜀抗戰歷史研究會葉敦序院長在電話中聲音低沉地告訴記者這個噩耗。一個月前,本網記者剛剛報導了黃士偉抗戰時埋雷炸死日軍中將酒井直次的故事。  黃士偉1920年出生於重慶榮昌縣,1937年8月份看到成都刊出「川軍招收20名戰地服務隊的啟事,要求高中以上青年學生有為國捐軀捨身成仁的壯志和溼地不負誓不生還的軍心,如被錄取,先向家庭寫遺囑」的消息後,身為家中獨子的他毅然寫了遺囑投軍!
  • 尋訪香港抗戰老兵
    清明節前夕,記者隨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遊擊戰士聯誼會會長林珍等老戰士及後人來到這裡,祭奠抗戰期間犧牲的英烈們。從西貢賽馬會大會堂後院到沙頭角羅家大屋,在尋訪香港抗戰老兵們的過程中,記者仿佛重新置身於當年的歷史情境中:在日軍侵佔的三年零八個月裡,港九獨立大隊的戰士們參與營救南下文人和美國飛行員克爾等,為抗戰出生入死。
  • 抗戰八年,無川不成軍,川軍將士用鮮血築起了最後的防線
    在中國抗戰八年的時間裡面,湧現了許多的英雄故事。其中就包括了當年川軍出川抗日的英雄事跡。壯士出川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日本軍國主義藉機向我國發動了全面入侵。抗戰初期,由於我方準備不足,加上國力,軍力都有限以及國內的矛盾。
  • 香港700人獻花悼抗戰先烈 出席抗戰老兵感光榮
    香港700人獻花悼抗戰先烈 出席抗戰老兵感光榮 2015-09-04 11:57:27署理行政長官曾俊華代表特區政府為抗戰先烈獻上寫有「烈士永垂不朽」的花圈和鞠躬,警察步槍儀仗隊則鳴槍21響致敬,全場再默哀兩分鐘悼念,儀式歷時約20分鐘結束。  全場約700人包括多名特區政府高層官員、中聯辦代表、抗戰老兵等均有出席,整個儀式隆重而莊嚴,為抗戰先烈帶來無比尊重,同時帶出和平的可貴。多名出席儀式的抗戰老兵形容心情興奮,感到十分光榮,期望年輕人能銘記歷史,培育愛國情懷。
  • 從抗戰家書看川軍: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從1937年到1945年戰爭結束共有350萬川軍出川抗戰,傷亡64萬多人。為了抗日救國這些川軍將士轉戰全國8年都不能回一次家,只有一封封家書寄託了他們對於家鄉的思念和抗戰到底報效祖國的決心。劉湘於十月主動請纓抗戰救國,並號召全國團結一致共同作戰。早年間中國軍閥混戰劉湘對此深感為恥,面對日本的侵略劉湘覺得報效祖國的時候到了。雖然四川是大後方,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率領川軍不遠萬裡出川抗戰。可惜劉湘出川之前就已病重只能留在後方,1938年1月20日病逝於漢口。劉湘死前留下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 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12月13日,各地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成都人最熟悉的這處紀念碑 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這一消息,讓無數川軍後人、健在抗戰老兵激動不已。抗戰期間,350萬川中男兒奔赴抗日前線,以付出64萬人傷亡的慘烈代價,迎來抗戰的勝利。李宗仁將軍曾評價:「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為紀念川軍英魂,著名雕塑大師劉開渠創作了「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又名無名英雄紀念碑,希望以此弘揚川人不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 《霧都》掀收視熱潮 新派抗戰劇螢屏「反攻」/圖
    值得一提的是,《霧都》是收視前五中,唯一一部抗戰劇,實屬不易。某種意義上說,《霧都》的大熱也讓一直「憋屈」的抗戰劇再度雄起,吹響了螢屏「反攻」衝鋒號。劇中,張豐毅飾演的川軍將領朱豪沒有了「高大全」,而是以好色、霸道的軍痞形象示人。袍哥出身的他,輕生死,重情義,愛槍桿也愛美人。雖然有一身臭毛病,但抗日殺敵,他總是衝鋒在前,毫不含糊。因此,該劇播出後,觀眾反響強烈,對張豐毅演的朱豪尤為追捧。網友「一路向北」說:「張豐毅、李幼斌都是實力派硬漢,兩人演的角色也氣味相投,痞氣中都透著一股血脈賁張的英雄氣。朱豪真男人,簡直就是國軍版的李雲龍嘛!」
  • 組圖:抗戰老兵在臺北忠烈祠祭拜戰友失聲痛哭
    在得知此次訪問團裡有兩位抗戰老兵後,忠烈祠少校輔導長吳尚燁親自出面接待。據他介紹,忠烈祠一側的烈士祠的中間部分,供奉的是在抗戰中犧牲的20多萬官兵的牌位及名冊。兩位抗戰老兵均來自湖南,分別是93歲的抗戰老兵吳淞和94歲的抗戰老兵周默堅,前者曾參加常德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衡陽會戰等,其中在常德會戰中,吳淞所在的第十軍三師九團三營的官兵,僅倖存3位。
  • 辛店鄉:心系退伍軍人 關愛抗戰老兵
    駐馬店網訊(記者 田瑞德 通訊員 潘丹丹)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近期,平輿縣辛店鄉黨委書記劉鵬、鄉武裝部部長丁嵐、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賈永平及工作人員潘丹丹一行,攜帶抗戰紀念封和生活用品
  • 拒絕遺忘——中國人在熱播電視劇中重溫抗戰記憶
    開槍的川軍師長馮天魁說。這是最近在中國多個電視臺熱播的電視劇《正者無敵》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這部電視劇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地處中國西南的川軍師長馮天魁從一個力求自保的地方軍閥,最終走上抗戰道路的故事。刺激的劇情、鬥智鬥勇的謀略、個性鮮明的人物、壯觀的戰爭場面,使這部電視劇的收視率節節上升。「馮天魁,好樣的!」「中國軍人的驕傲!」觀眾的好評在網上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