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鍾華與巴蜀抗戰史研究院張光秀共同推薦
「它是川人抗戰精神的體現」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被推薦為四川十大天府文化地標。
張光秀在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前。
抗戰老兵鍾華。
80多年前,350萬川中男兒奔赴抗日前線,以付出64萬人傷亡的慘烈代價,最終迎來抗戰的勝利。李宗仁將軍曾評價:「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
為紀念川軍英魂,著名雕塑大師劉開渠創作了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又名無名英雄紀念碑,希望以此弘揚川人不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它是川人抗戰精神的體現。」4月4日,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抗戰老兵鍾華與巴蜀抗戰史研究院秘書長張光秀共同推薦「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為四川十大天府文化地標之一,並呼籲年輕一輩了解抗戰歷史,學習抗戰精神。
「每次看到它,當年的崢嶸歲月就歷歷在目。」90歲高齡的鐘華常散步至人民公園,每次都會在這座紀念碑前凝望良久。
「出川抗戰的川軍,就是在這裡誓師的。」1937年9月,上萬川軍部隊代表在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舉行完出川抗戰誓師大會後,便奔赴烽火連天的抗日戰場。
在上海蘊藻浜河畔,打響四川抗戰的第一槍;在山西東陽關山頭力阻日寇進攻,兩千川軍將士壯烈犧牲;在緬北、滇西的密林之中,至今還留有遠徵軍昔日的鐵血戰場和被歷史掩埋的墓碑……
「很多青年還不到20歲,就瞞著家人參軍抗日。」鍾華說,一同出川抗戰的人有很多,但能活著回來的很少。
「這座紀念碑是川人抗戰的豐碑,是無數無名英雄用生命換來的。」鍾華說,它經歷並記錄了川人抗戰歷史,如今堅守在成都鬧市。
身著單衣短褲,腳穿草鞋、打著綁腿,胸前掛有手榴彈,背上是大刀、被蓋和鬥笠……這是這座紀念碑上的塑像,也是川軍當年的真實寫照。
「閉著眼都能感覺到抗戰的艱苦。」對巴蜀抗戰史研究院秘書長張光秀而言,這尊川軍的巨大塑像既親切又陌生,陌生是沒有經歷過抗戰生活,親切是因為塑像原型就是她的父親——川軍45軍125師373旅745團3營傳令班長張朗軒。
1944年,為紀念出川抗戰的川籍將士,著名雕塑大師劉開渠以抗戰回川的張朗軒為原型,塑造了令世人難忘的無名英雄紀念碑塑像。「父親在2008年去世,但我每次看到這個塑像,就感覺父親還在身邊。」張光秀說,從城東到萬年場,幾易地方後,這座紀念碑最終矗立在人民公園外。
如今,除了健在老兵常來祭奠外,更有眾多的市民、遊客在清明等節日,自發趕到這座紀念碑前,獻花、默哀,緬懷陣亡在抗日戰場上的英烈。
「健在的抗戰老兵越來越少。」據統計,目前川內健在抗戰老兵僅千人左右。鍾華說,大部分老兵都在90歲以上,能清晰口述當年歷史的更是不多了,「年齡上來了,老戰友們走的也越來越快,但希望年輕人在看到這個紀念碑時,知道當年的抗戰歷史,不忘當年的無名英雄們。」
「這些年,作為川軍將士的後人,我們也重走過父輩去過的戰場。」張光秀說,每一次出發都會來到紀念碑前告別,「幸運的是,很多年輕人會來詢問,主動了解抗戰歷史。」
「它就是川人抗戰歷史的縮影。」因此,張光秀、鍾華聯名推薦它,「更希望年輕一代了解抗戰歷史,弘揚川人抗戰精神。」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力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