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陣亡將領謝大燻於1938年3月17日,在藤縣對日作戰中壯烈犧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為革命烈士。烈士原名謝嗣文,於1902年生於成都市大紅土地廟69號。後來,攜眷遷至郫縣犀浦鎮玉泉寺(今玉泉村)雍家橋鍾家院子居住。1937年,蘆溝橋事變發生後,謝大燻毅然奔赴前線抗日,不幸壯烈犧牲。犧牲後,他的妻室兒女即定居在玉泉寺。如今,他的兒孫之輩尚有11人,仍為犀浦鎮玉泉村居民、郫縣在職人員和退休幹部。
謝大燻在成都市念完中學,考入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保送黃埔軍校,在第二期參謀科畢業,分發到川軍第24軍劉文輝部任少校參謀。同朱戒吾(原政協成都市委員會副主席)一起,在地下黨的外圍組織從事進步活動。1936年,轉入國軍22集團軍41軍122師王銘章部任少校參謀,後升中校(團級)參謀,駐防德陽。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深入國境,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謝大燻同王銘章將軍出於民義憤,堅決擁護抗日救國和中共中央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槍口一致對外」的革命主張。「七.七」事變後,他們一致要求到最前線殺敵報國。1937年9月12日,在德陽駐地激昂誓師,開赴抗日前線。全軍將士近萬人,全都穿草鞋,長途跋涉數幹裡,踏上了抗日救國的徵途。9月上旬行抵西安,正值雁門關失守,晉北吃緊。部隊沒有得到蔣介石任何補充,便兼程馳援晉北,發揚了頑強拼搏的高度愛國家愛民族精神,艱苦奮戰,英勇殺敵,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沉重的打擊,因而軍威大震。1938年春,謝大燻隨同抗日民族英雄王銘章將軍,在保衛徐州的序幕戰一滕縣之役中,全軍將士共抱「有敵無我」的決心,以劣勢裝備,同裝備精良的日軍陸軍、空軍、裝甲兵浴血奮戰,堅守滕縣四晝夜,大大阻滯了敵寇南犯徐州的詭計,贏得了魯南會戰的充分準備,對圍殲臺兒莊敵板垣、研谷兩個加強師團的大捷,創造了有力的條件。為保衛徐州、鞏固武漢抗日基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在滕縣之役中,謝大燻同其他將士在裝備和人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始終不畏強暴,忠勇抗敵,直至彈盡糧絕,斷了後援,被約3萬之眾的敵軍包圍了滕縣城東、南、北三面,以五六十門山野炮和重炮向城內猛轟;敵機二十餘架低空掃射、投彈,城內外房倒屋塌,煙霧迷漫,全城頓成一片焦土。下午五時,西城樓之敵居高臨下,向剛剛轉至西關電燈廠附近的王銘章將軍、趙渭濱參謀長、謝大燻參謀以密集火力掃射。王將軍身中數彈,倒地犧牲。在他身旁的謝大燻等人也同時殉難,當時,謝參謀年僅36歲。幾位民族英雄中彈倒地時,還高呼「殺!」「中華民族萬歲!」他們為國家為民族英勇犧牲的精神,千秋萬代都將受到中華兒女的崇敬!1938年3月17日,謝大燻英勇陣亡後,戰事十分激烈,難以收斂遺體,僅由勤務兵主浩然將他和趙渭濱的血衣脫下,連同王銘章將軍的遺體運回成都。在運送靈柩途中,沿途受到各界組織和廣大群眾的公祭。5月9日抵達武漢時,市內萬人空巷,人民群眾前往迎靈。當時,湖北省主席和前國府中央各部院代表,在大智門車站舉行隆重肅穆的迎靈大會。中共中央代表吳玉章、董必武,八路軍代表羅炳輝、齊光等領導同志,都參加了迎靈公祭。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和中央委員昊玉章、董必武等,聯名撰贈輓聯一副:會場上,還懸掛了許多名人輓聯,如朱德、彭德懷、周恩來、賀龍、葉劍英、劉伯承、羅炳輝等同志撰贈的輓聯。新四軍將領葉挺、項英挽以「民族之光」。全國各戰區、各軍政機關和人民團體,均致送了輓聯和輓詞等。前國民政府軍委會第蘭廳廳長郭沫若同志,還專門發表了長篇追悼的廣播演詞。《新華日報》派了代表吳克堅參加公祭並致悼詞,悼詞題目《向為國犧牲的模範軍人致敬》(見民國27年5月9日《新華日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