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懸浮列車屬於未來的應用科技,但是也有其自身明顯的缺陷性。由於這些缺陷,造成了它在目前的歷史階段還不具備實踐上的實用性。
其主要缺陷在於三點,1,昂貴的建造和維護成本;2,沒有技術應用的先例;3,客運載客量有限。
在2009年前後,我國的鐵路部門在謀劃高鐵建設的時候,技術部門提出了兩套應用方案,第一種是輪軌式高速列車,即現在我們在京滬線上乘坐的時速350千米/小時的高速列車。據內部專業人士透露,目前這種高速列車已經實現了85%的國產化。第二種方案,就是提出要在神州大地上建造大量的磁懸浮列車。最後的博弈結果是,磁懸浮技術方案被認為不符合國情,輪軌式高速列車贏得勝利。
不過,要注意的是,當初我國鐵路部門提出的磁懸浮列車方案,在其規劃書裡面提出的應用時速為300~330千米/小時,和普通的輪軌式高速列車的設計應用時速差不多,並沒有什麼碾壓性的速度優勢。
當然,從發展的上限來看,磁懸浮列車由於理論的超越性,其理論速度上限比輪軌式高速列車要強上一籌。磁懸浮列車的運行理論是,路基上預先鋪設導線,由強電力造成強磁場的場力,驅動列車懸浮在路基上空。由於列車走行不部位不需要與路基發生接觸,就減少了巨大的摩擦造成的能量損害,這使得磁懸浮列車具有兩個優勢,第一,運行階段比較安靜,噪音強度在30分貝以下,第二,具有極大的速度優勢,一瞬百米,風馳電掣。迄今為止,磁懸浮實驗列車的最快運行速度已經達到600多千米/小時。
英國的技術專家甚至還預言了科幻劇中的那種未來磁懸浮技術,即「真空管道磁懸浮列車」,最快運行速度理論上可以達到8倍音速,比世界上所有的超高速戰鬥機的速度都要快很多。預言人人會做,從預言走到應用,則是一個艱巨複雜的工程。馬斯克預言未來私人運營的火箭可以循環使用1000次以上,大大的降低宇航成本,但實踐中他發現要為此攻克無數的難關,至少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看不見這種低成本火箭被發明出來的可能性。
雖然也有很具有誘惑力的優勢,但是磁懸浮列車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在目前還是無解。有優點,肯定就有缺點,世界上的事物總是有兩面性。
比如,第一個缺點,磁懸浮列車的建造和和日常維護成本過高。
實踐證明,假設建造一條普通輪軌式高速列車的線路需要付出成本為10,則相應的鋪設一條同樣速度等級的磁懸浮列車線路,其投入的成本將是30,是前者的三倍。美國那麼「不差錢」,不也沒有搞磁懸浮列車嗎?就是因為太耗錢,連美國都玩不起這種玩具。成本高,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要維繫它的運轉,就要出售價格高昂的車票。至少要比現有的高鐵車票貴上3倍,才能維繫磁懸浮列車線路的正常運營。高鐵票價已經算不便宜,再提高價格到三倍,這隻有商務出行人士才會去乘坐,而且人家還可以選擇民航。現在民航的價格越來越「親民」,誰又會去宣傳乘坐價格昂貴無比的磁懸浮呢?
磁懸浮列車的第二個缺點就是,在技術上還不具備應用基礎。
我國的輪軌式高速列車,雖然時速達到350千米/小時,是過去的「綠皮火車」的幾倍,但實際上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依然屬於傳統技術的範疇。在歷史經驗上,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建造完成了「新幹線」,那就是一種高速技術。而且,「新幹線」的列車已經跑了好幾十年,為後來者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包括技術、風險、管理等等。我國建造輪軌式高速列車,至少可以做到學習、模仿,核心部件還可以先進口,心裡做到有「底氣」。不像磁懸浮列車,之前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幾個國家在慢慢的搞,而且從來沒有一個投入運營,完全是處於試驗階段。連人家上世紀60年代就有的「新幹線」我們都還沒有做起來,想「一步登天」去搞磁懸浮列車的運營,其難度和風險將呈現指數型上揚。這也是決策部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第三個缺點,就是磁懸浮列車的載客能力有限,遠遠低於輪軌式高速列車。
我國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高鐵列車,短途的多為單聯編組,即掛8節車廂,長途的多採用雙聯編組,即翻倍為16節車廂,大大提升了運力。即使是單聯編組,也可以依據需求,比如說遇見周末和節假日,可以立即加掛為雙聯編組。從運量上來說,輪軌式高速列車的載客量較大且很有靈活性。而磁懸浮列車的客運運載量較少,掛載車廂一般為2~3節,比輪軌式高速列車要遜色很多。運載量少,則意味著營運收入的減少。無論是民航飛機、輪軌式高速列車,還是磁懸浮列車,它們歸根到底就是「賣票」,票賣得多,才能有收入,有了收入才能有後續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運載量較小的磁懸浮列車,即使投入了運營,也不可能是一種可大規模應用的成熟交通工具,其在商業上的競爭力較差。這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僅僅有一條磁懸浮軌道投入商業運營的原因,即上海郊區的那一條觀光遊覽線,本質上不是用於生產,還是為了旅遊。
在預見的未來一段時期內,輪軌式高速列車才是主流,磁懸浮列車是「奢侈品」。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