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宮疑案:李可灼又進一丸,次日泰昌帝駕崩

2020-12-17 蕭家老大a

明宮疑案:李可灼又進一丸,次日泰昌帝駕崩

「明末三大案」,是指明朝末期宮廷中發生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總稱。這三起事件本身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卻標誌著明末紛亂和衰亡的開始,故有「三大案」之稱。

梃擊案

案件背景:在中國歷代皇朝的禮制中,皇帝立皇后所生之嫡長子為太子,而皇后無所出時,則以年長者為太子。雖然明朝數代皇帝經過特別情況而被立為帝(明成祖起兵篡奪侄兒惠帝的帝位,明代宗景泰帝因明英宗被俘而被大臣擁立,明世宗因明武宗無子而入繼大統),但明朝亦仍然依襲這套禮制。

明神宗萬曆帝在位期間,由於王皇后無子,故朝臣主張立年長子為太子,皇長子朱常洛,萬曆十年出生,是神宗宮女所出。皇三子福王朱常洵,萬曆十四年出生,是神宗寵愛的鄭貴妃之子,神宗希望立福王為太子,鄭貴妃亦不斷向神宗進言。但朝臣堅持立朱常洛為皇太子,而皇太后李氏,皇后王氏也支持立朱常洛。

最初,明神宗不斷拖延,弄至皇長子十歲時,因為儲位未定,不能就學讀書。神宗雖然處分一些支持皇長子的大臣,但東林黨也支持皇長子,使支持皇長子為太子的聲勢更大。萬曆二十九年,皇長子朱常洛二十歲,神宗在無法拖延下,終於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朱常洵為福王,封地為洛陽。

國本之爭,演變成皇帝與士紳大臣的勢力之爭。結果,鄭貴妃忍無可忍,終於,爆發明朝立國以來最嚴重宮廷仇殺事件「梃擊案」。

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張差,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太子內侍韓本用,聞訊趕到,在前殿逮捕張差。

經過御史劉廷元審訊,張差是薊州井兒峪人,語言顛三倒四,常提到「吃齋討封」等語。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認為,事有蹊蹺,覺得張差決不像瘋癲之人,用飯菜引誘他:「實招與飯,不招當飢死。」張差低頭,又說:「不敢說。」王之寀命眾人迴避,親自審問。

原來,張差靠砍柴與打獵為生,在一個月前,張差在濟州賣完貨後,賭錢輸了,結果遇上一位太監,太監說可以帶他賺錢,張差隨這位太監入京,見到另外一位老太監,老太監供與酒肉。幾天後,老太監帶他進紫禁城。老太監交木棒給張差,又給酒張差飲。帶他到慈慶宮,著他進宮後,見人即打,尤其見到穿黃袍者(是太子朱常洛)。這是奸人,要把他打死。老太監言明,如打死穿黃袍者,重重有賞,如被人捉住,他會救張差。

張差的供言結果,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指使。

朝臣有人懷疑,是鄭貴妃想要謀害太子,王志、何士晉、張問達奏疏,譴責外戚鄭國泰「專擅」;鄭貴妃則惶惶不可終日,向皇上哭訴,明神宗朱翊鈞要她去向太子表明心跡。結果,皇帝和太子不願深究,最後,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以凌遲。

張差臨死前曾說:「同謀做事,事敗,獨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問。」(據《先撥志始》)。不久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前後五次會審龐保、劉成兩人,由於人證消失,龐、劉二犯有恃無恐,矢口否認涉案。六月一日,明神宗密令太監將龐保、劉成處死,全案遂無從查起。

鄭貴妃策動梃擊事件,因東窗事發,使鄭貴妃勢力大衰,明神宗不得不放棄立福王為皇太子的打算,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穩固。

紅丸案

案件背景:明光宗是太子之時,就寵愛兩名李氏選侍,分別為「東李」和「西李」。其中西李最為得寵。鄭貴妃與西李暗中交結,鄭貴妃向光宗提請西李為皇后,西李提請鄭貴妃為皇太后,後因大臣反對而作罷。

明光宗因過度縱慾,即位五天後,就得了腹瀉之疾。光宗服用了一位與鄭貴妃關係密切的太監崔文升所進的藥物,結果病情加劇。西李以侍奉為由,入住明光宗寢殿。八月廿九日,鴻臚寺丞李可灼獻上一顆紅丸,明光宗服後,獲得暫時的舒適。黃昏後,再食一顆,到了半夜便去世了。此即為紅丸案。結果,朝中謠言遍起。李可灼被罰回鄉養病。更有大量彈劾奏章,要求罷免方從哲。天啟二年四月,朝中又發生了對於紅丸案的爭論。最後,方從哲仍然沒有判罪,而崔文升被貶放南京。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繼位,改年號為泰昌,所以,習慣把他叫作泰昌帝。八月初一日,泰昌帝在登極大典上,「玉履安和」,「衝粹無病容」,就是行走、儀態正常,沒有疾病的症象。

泰昌帝在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發銀一百萬兩,犒勞遼東等處邊防將士,罷免礦稅、榷稅,撤回礦稅使,增補閣臣,運轉中樞,「朝野感動」。

本來以為新君繼位,會有一番作為,不想登極大典後僅十天,也就是八月初十日,泰昌帝就一病不起。第二天的萬壽節,也取消了慶典。

《國榷》記載:鄭貴妃「進侍姬八人,上疾始憊」。《罪惟錄》也記載:「及登極,貴妃進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八月十四日,泰昌帝病重,召內官崔文升治病。服用崔文升開的藥後,就開始腹瀉,一晝夜瀉好多次,有的說,一晝夜瀉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泰昌帝召見內閣大臣,問:「有鴻臚寺官進藥何在?」首輔方從哲等回話:「鴻臚寺丞李可灼自稱有仙丹妙藥,臣等未敢輕信。」這裡稍作解釋。鴻臚寺是掌管朝會、賓客、禮儀等事的一個機構,鴻臚寺的正卿叫鴻臚寺卿,四品。他的副手是鴻臚寺少卿,五品。鴻臚寺丞又低一級,六品,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處級幹部。泰昌帝命身邊太監速召李可灼進宮。李可灼診視完畢,泰昌帝命快快進藥。諸臣再三囑咐李可灼慎重用藥,泰昌帝則不斷催促趕快和藥。到日午,李可灼進一粒紅丸。泰昌帝先飲湯,氣直喘。待藥入,即不喘。於是,稱讚李可灼為「忠臣」。大臣們都心懷不安,等候在宮門外。一位太監高興地出來傳話:皇上服了紅丸後,「暖潤舒暢,思進飲膳」。(見《明史·韓爌傳》)日晡(申時,下午3~5時),李可灼又進一丸。次日(九月初一)卯刻,泰昌帝駕崩。這時,他繼承皇位整一個月。因「紅丸」引發的宮廷案件,史稱「紅丸案」。

泰昌帝是八月初一繼位,九月初一就駕崩了,這當然是大事情,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此案明顯是由於明光宗長期憂心操勞國事,和東林黨人胡亂議論幹預治療並耽誤病情的結果。可東林偏偏說是服紅丸而死;說是惑於女寵,是鄭貴妃有意加害;說是用藥差誤。有的大臣因李可灼進紅丸功,議「賞錢」;有的大臣以「李可灼罪不容誅」,議「罰俸一年」;有的大臣以「可灼非醫官,且非知藥知脈者」議上,將其遣戍;直到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魏忠賢上《三朝要典》,遂免可灼遣戍。李可灼這個案子,一直爭吵了八年,成為天啟朝黨爭的題目之一。

(本篇完)

相關焦點

  • 明宮疑案:李可灼又進一丸,次日泰昌帝駕崩
    明宮疑案:李可灼又進一丸,次日泰昌帝駕崩「明末三大案」,是指明朝末期宮廷中發生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總稱。這三起事件本身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卻標誌著明末紛亂和衰亡的開始,故有「三大案」之稱。
  • 明朝泰昌帝的離奇死亡,政敵的暗中謀害,還是溫柔鄉之過?
    明宮裡傳來「皇帝駕崩」的消息,對剛從睡眠中驚醒的後宮嬪妃恍如一聲晴天霹靂,皇宮的哭聲一片。聽到消息的皇子皇孫、嬪妃宮女面朝乾清宮的方向跪去,放眼望去,宮城裡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人,太監和宮女跪在宮道邊,司禮監高聲喊道:「皇上龍馭賓天了!」緊接著宮城的人們放聲痛哭,幾天後天下縞素。
  • 北六白碑墳與明宮第一懸案「紅丸案」
    大概過程就是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的五月初四,薊州男子張差闖入太子宮,手持棍棒,將皇太子朱常洛痛打一頓,事後被抓,供出指示自己棒打太子的人,就是鄭貴妃,此事當時在朝野鬧得沸沸揚揚滿城風雨。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帝病死。在各方勢力的角逐中,太子朱常洛最終如願以償當上了皇帝。改年號為泰昌,是為光宗,史稱泰昌帝。
  • 明末三大案,泰昌帝之死,一顆仙丹惹的禍
    泰昌元年的時候泰昌帝(明神宗長子)病重了,李可灼向皇帝進獻了紅丸,自稱是仙丹。泰昌帝很高興剛開始服用仙丹身體略有好轉,但不久病情惡化逝世了。而就在當天,擔任首輔的方從哲擬旨賞賜了進獻紅丸的李可灼。朝臣中有人懷疑是鄭貴妃因為之前立儲君失敗的原因指使李可灼下毒,不久就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調查期間,黨爭與私仇夾雜其中,因為連坐而被判死刑的人很多。泰昌帝當皇位只有一個月,也被稱為一月皇帝。這件因「紅丸」而引發的宮廷案件也被稱為「紅丸案」。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帝逝世。太子朱常洛繼位,改年號為泰昌,史稱泰昌帝。
  • 晚明三大案疑之一 兩顆紅丸如何要了皇帝的命
    晚明時期宮廷之中發生了三大疑案,而其中一件就是著名的「紅丸案」,兩顆小小的「紅丸」竟然要了皇帝命,繼位僅僅一個月的朱常洛究竟是死於縱慾還是有人蓄意謀殺呢?公元1620年,萬曆駕崩,朱常洛繼位,為泰昌元年。
  • 明朝末年的三大疑案,皇帝遭行兇、毒害、控制
    但在晚明又出現了三大疑案,這在明末宮廷中發生的陰雲詭譎也昭示著明的衰敗,直至滅亡。藥丸毒殺紅丸案——毒殺皇帝繼位的泰昌帝朱常洛因縱情聲色而身體虛弱,上朝沒幾天便一病不起。服用後,泰昌帝朱常洛短暫恢復如初,但在一月後隨即駕崩。原來,大黃與紅丸藥性相衝,本就虛弱的泰昌帝朱常洛在最後的歲月連遭性能猛烈而且藥性相反的兩味藥物的折磨,暴斃而亡也不足為奇。
  • 熬了39年終於當上了皇帝,因為紅丸一個月駕崩,「紅丸案」始末
    鄭貴妃復飾美女以進。一日退朝,升座內宴,以女樂承應。是夜,連幸數人,聖容頓減。」果不其然,明光宗在政務之餘,開始貪淫縱慾,整天在後宮與美女們一起廝混。光宗的身體本來就十分虛弱,又經女色這番折騰,一時間元神大耗。不到半個月便一病不起了。
  • 明末三大疑案的真相,案件並不複雜,為什麼成為懸而未決的疑案
    提到明朝歷史就不得不提起明朝末期發生的三件疑案,它們分別為「擊案」、「紅丸案」以及「移宮案」。這三樁案件被稱為是「疑案」,就是懸而未決的案件。其實這些案件本身並不複雜,只是由於參與案件的人員他們的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上位者無法徹底查清案件,捉拿真兇,這也就使得三樁案件遺留下來,成為了歷史上的迷案。
  • 明末三大疑案之「紅丸案」始末
    何為「紅丸」「紅丸」又稱「紅鉛丸」,乃是秘傳於我國古代宮廷裡的一種春藥。最早見於史冊的,漢代就有「慎恤膠」。據說成帝劉驁同趙合德一起時,將「一丸一幸」的「慎恤膠」一次就給吃了七丸,終於使得自己渾身發燒,精液流注不止而死。
  • 三大疑案之二:「紅丸案」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誰?能夠要了皇帝的命
    方從哲拗不過皇帝,而且知道在整個皇朝從嘉靖帝開始就十分信奉道教,求不老仙丹,這種風氣到現在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他看到光宗也是比較迷信這些仙丹妙藥,就只能將李可灼帶來面聖。李可灼得到宣召,就帶著自己「仙丹」來面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