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戶戶人家、一幢幢樓房、一縷縷炊煙、一畦畦菜地、一道道籬笆……詩意般的田園風光成為「籬笆村」高州市長坡鎮潭坑村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筆者曾經帶領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駐電白區坡心鎮七星村、旦場鎮紅花坡村的駐村幹部參觀過那條「籬笆村」,印象頗為深刻,而且感觸很大。為何一條山旮旯的鄉村會蝶變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箇中奧秘值得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思考,成為當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道歷久彌新的課題。
「籬笆村」最具特色、最大亮點就是「一道籬笆繞村中,小徑長掃淨無塵」,也是「籬笆村」最引以為豪、最為得意之作。一條鄉村小道伴隨著山勢蜿蜒彎曲,綠樹成蔭,乾淨整潔;一條河流沿著逶迤的山嶺流向高州水庫,川流不息,浩浩蕩蕩;一道道素雅的竹籬笆、一壟壟綠色菜地、一幢幢別致的現代樓房掩映在綠樹紅花當中,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渾然天成詩意般的田園風景。難道依山傍水的「籬笆村」憑藉一道籬笆就能蝶變成一條美麗鄉村?答案是否定的,在筆者看來,「籬笆村」的蝶變並非偶然,更不是簡簡單單的一道籬笆便成就了美麗鄉村,而是「籬笆村」在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當中打破僵化思維,創新工作思路,結合村情,因村施策,黨建引領,靈活機動,點面結合的結果,頗具推廣和借鑑意義。
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是潭坑村最大的村情,也是最大的自然優勢。只有結合村情,因地制宜,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才能把潭坑村打造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記憶的美麗鄉村。鎮村幹部經過深入調研,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集思廣益,廣集民智,深挖「竹文化」內涵,融合「竹文化」元素,用最原始的材料、最省錢的竹籬笆整治人居環境,打造詩意般的田園風光,一幢幢民居因一道道素雅的籬笆而使農村變得活靈活現、動感十足、魅力四射。這是結合村情,因村施策,靈活機動建設美麗鄉村的生動實踐。
發揚主人翁精神,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這是「籬笆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亮麗底色。潭坑村在新農村建設當中,想方設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凝聚群眾的磅礴力量,讓群眾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和中堅力量。群眾參與熱情高漲,積極主動清運生活垃圾、河道淤泥500餘噸,拆除危舊廢棄房屋400多間,清除房前屋後雜竹雜木,對空地閒地進行復墾復綠。由此可見,群眾的力量不可小覷,這是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亮麗的底色。
黨建引領,黨員幹部率先垂範,主動作為,這是「籬笆村」蝶變的關鍵因素。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潭坑村的蝶變並非偶然,也不是說變就變的,關鍵在於長坡鎮委、鎮政府和潭坑村黨支部堅持以黨建作為引領,致力創建「黨建+」品牌,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黨員幹部率先垂範,凡事衝在前,不計較個人得失,主動作為,敢於擔當,給力新農村建設。
打造宣傳教育陣地,引領文明新風尚,為「籬笆村」蝶變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撐。新農村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全社會形成共識,打造宣傳教育主陣地,才能有效推動新農村建設,引領文明新風尚。潭坑村在村道的顯眼位置設置黨建和新農村建設宣傳欄;利用村村通廣播,開展每日一講一宣傳;編印工作案例,發放村民傳閱學習,指引每家每戶圍起漂亮而整齊的籬笆;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監督勸導家長,共同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引領文明新風尚。
引進考評機制,建立長效監督,為「籬笆村」蝶變提供機制保障。結合門前三包責任制,開展「全民清潔日」和微信視頻「巾幗評家園」活動,評分細則切合村情,符合實情,全過程公平公開公正,有圖有真相,可操作性強,形成一種長效的考評和監督機制,為「籬笆村」的蝶變提供了機制保障。
吳松(市區)
報料熱線:13828680359 ; 投稿郵箱:66386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