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變「廚師村」 闖出「風味路」

2020-12-23 南方新聞網

12月19日—20日,第二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系列評選活動發布會暨廣東美麗鄉村建設發展論壇在佛山市三水區召開。會上公布了「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獲獎名單。其中,梅州市梅縣區城東鎮玉水村獲評「廣東粵菜師傅名村」。

從全省首個「廣東廚師之鄉」到「廣東粵菜師傅名村」,玉水村憑什麼?

「全村2680人中有1000多人從事餐飲服務業,80%以上的家庭都有人外出做廚師,年薪20萬元以上的廚師超百人,一年帶回勞務收入5000多萬元。」玉水村黨支部書記郭國青驕傲地說,「中國中生代頂尖50強廚師」郭開揚、「180萬拍一隻薑蓉雞」製作人郭科等大廚都出自該村。

昔日汙水橫流的「煤炭村」,今日變身遠近聞名的「廣東廚師之鄉」「廣東粵菜師傅名村」,乘著「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政策東風,曾經的省定貧困村玉水村逐步探索出一條「以廚興村」的鄉村振興「風味之路」。

蝶變

放下挖煤鏟 掌起炒菜勺

沿著寬敞的柏油村道駛入玉水村,遠處青山如黛,近處溪水潺潺,幾隻白鷺不時掠過,悠閒落在稻田之間。

「想不到吧,我們這兒以前可是遠近聞名的『煤炭村』。」郭國青笑著說,玉水村成為「廚師之鄉」的歷史並不長,在上世紀80年代,大部分村民在煤礦務工謀生。

對於村裡昔日的景象,郭國青記憶猶新。「那時村裡就有人搭棚開飯店了,『橋頭小店』便是第一家。」他說,下班後,煤炭工人們會到此吃飯喝酒,這一帶也被村裡人稱作「揚州夜市」。

飯店越開越多,生意越來越紅火,這讓部分村民意識到,在礦場打工、在家務農,並不是唯一的出路。漸漸地越來越多人開始學廚、做廚師,有不少人還闖出了名堂。「這些都離不開郭開揚,村裡人八成以上都是通過他介紹學廚的。」郭國青口中的郭開揚,是玉水村最早一批走出去的廚師。

1989年,郭開揚只身前往珠海,從飯堂廚師、餐廳學徒做起,通過不斷鑽研和努力,廚藝越發精進,並研究發明出第一部果木煙燻烤爐,斬獲「中國中生代頂尖五十強廚師」稱號……如今,50歲的郭開揚已無數榮譽傍身。

到了21世紀初,村裡的煤礦逐一關停,玉水人只能另謀出路。由於廚師行業門檻較低、收入較高,加之有一定基礎,村內一時間興起了「學廚熱」,村民們紛紛放下了挖煤鏟,掌起了大勺。

「當時有村裡人給我打電話,問我能不能幫忙在外面找份工作。我說只要肯學、肯吃苦,我就一定幫。」郭開揚說。

在他的帶動下,村裡的廚師越來越多,開始在全國各地的烹飪領域嶄露頭角,其中也包括了「中國創藝菜領軍人物」「180萬拍一隻薑蓉雞」製作人郭科。

昔日的「煤炭村」就此蝶變。如今,玉水廚師走南闖北,足跡遍布全國27個省市,創造著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書寫著「煤炭村」變身「廚師村」的山村巨變故事。

新機

搭上政策車 駛入奔康路

2018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粵菜師傅」工程。客家菜是粵菜重要分支,梅州市委、市政府隨後制定了《梅州市「客家菜師傅」工程實施方案》,將「客家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相結合。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作為省定貧困村,華麗轉身之後,如何將豐富的廚師資源,變現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是我們一直思索和推進的大課題。」郭國青說,就在近幾年,他感覺到「機遇來了」。

借著政策東風,梅縣區全面啟動「客家菜師傅工程·十個一系列活動」,以組織振興為引領,以人才振興為切入點,依託玉水廚師「數量多、分布廣、名聲響」三張名牌,召集村內名廚成立了「玉水廚鄉烹飪協會」,建立客家菜師傅培訓基地,打造廚鄉文化展館和廚具體驗館,利用這些平臺,採取「政府組織、名廚授課、村民參與」的形式,培訓高技能烹飪人才。

「有理論、有實操,培訓基地大有可為!」梅縣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李瑞金說,梅縣通過組建烹飪協會平臺,打造「廚出玉水」品牌,逐步形成了「名村出名廚,名廚帶名徒,名徒成名廚」的良性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此後,金融活水也被引入玉水村,該村獲得整村授信3000萬元額度,發展資金短缺難題得到緩解。3位廚師當場獲得了總計25萬元的專門針對「客家菜師傅」的小微貸款——「師傅貸」。

「『師傅貸』是為培養客家菜廚師、打造農家樂旅遊項目專門推出的一款信貸產品。玉水作為試點村,保證每戶至少一人獲得授信,解決村民貸款難、擔保難的困擾。」郭國青說,在「師傅貸」支持下,已有2家農家樂開張營業,帶動村裡近20名閒置勞動力就業。

在此基礎上,玉水村整合利用現有零散空地和閒置建築,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建設、鼓勵鄉賢名廚回鄉興業。在外打拼多年的玉水人楊揚便嘗到了「頭啖湯」,回到玉水投資1200萬元,打造集廚師培訓基地、民宿、特色餐廳、農業大棚、真人CS等多功能板塊於一體的廚鄉田園綜合體,進一步帶旺鄉村人氣,帶動村民增收。

一套「組合拳」下來,這條「客家菜師傅培養—綠色農家樂旅遊—特色產品產銷」的產業鏈條日趨完善。去年,玉水村4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27人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從扶貧前的6030元提高到14500元。

如今,玉水村正在鄉村振興「風味之路」大步向前,邁向奔康致富的明天。

■數說玉水廚鄉

玉水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城東鎮東北部,距市區18公裡,轄區面積18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3120多畝,林地面積15386畝。玉水村下轄29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2680人。該村自然資源稟賦,有豐富的煤、銅、硫、錳等礦產資源,農業主要以沙田柚、柑桔、水稻種植為主導產業,沙田柚年產量達2100多噸,素有「上村有煤、下村有銅、全村有果」的美譽。2018年底,被授予全省首個「廣東廚師之鄉」榮譽稱號,該村廚師資源呈現「數量多、分布廣、名聲響」的特點。

廚師數量之多——全村2680人中有1000多人從事餐飲服務業,80%以上的家庭都有人外出做廚,年薪20萬元以上的廚師超百人,一年帶回勞務收入5000多萬元。

廚師分布之廣——該村廚師遍布全國27個省市,主要集中在廣東珠三角地區,以及江蘇、浙江、遼寧、吉林、黑龍江等。

名廚名聲之響——該村走出了「中國中生代頂尖50強廚師」郭開揚、「180萬拍一隻薑蓉雞」製作人郭科、「中華金廚獎」得主朱世雄,以及郭端、郭輝、朱勝斐、楊政寶、郭英豪、朱世君、郭銀暉等名廚。

近年來,玉水村大力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積極開展「兩美行動」,圍繞「一園一心、兩場兩水、三路三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具體來說,「一園一心」是指村口公園和黨群服務中心,「兩場兩水」是休閒廣場、停車場和自來水工程和汙水處理設施,「三路三館」則為鋪設1.8公裡瀝青路、拓寬1.5公裡道路、硬底化2公裡村道,以及廚鄉文化展館、廚具體驗館和農家樂餐館。

玉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47戶127人,其中有勞動能力29戶101人,無勞動能力18戶26人。2019年,全村貧困戶100%達到脫貧退出標準,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從扶貧前的6030元提高到145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5年的0.16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17.3萬元。

撰文:黃韜煒 劉洪橋 丘聲財 曾健鋒

相關焦點

  • 從「煤炭村」到「廣東粵菜師傅名村」,這個村走過了怎樣的路
    原標題: 蝶變「廚師村」 闖出「風味路」 梅州市梅縣區玉水村盤活廚師資源,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12月19日—20日,第二屆
  • 淮安:通村路「換臉」 新農村「蝶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從「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土路、砂礫路,到直通家門口、寬闊平坦的水泥路、柏油路,一條條農路,承載著鄉愁、串聯起城鄉、傳遞著希望。   沿線產業蓬勃發展,鄉村旅遊方興未艾,農村人居環境舊貌換新顏……在江蘇淮安,改變農民生活、改變農村面貌的「四好農村路」正越走越寬,喚醒了沉睡的村莊,催生了鄉村 「蝶變」,架起了振興橋梁。
  • 「籬笆村」的蝶變並非偶然
    為何一條山旮旯的鄉村會蝶變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箇中奧秘值得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思考,成為當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道歷久彌新的課題。「籬笆村」最具特色、最大亮點就是「一道籬笆繞村中,小徑長掃淨無塵」,也是「籬笆村」最引以為豪、最為得意之作。
  • 「粵菜師傅村」「烹」出脫貧致富路
    「粵菜師傅村」「烹」出脫貧致富路 2020-12-22 12:13:41 「烹」出脫貧致富路  中新社茂名12月22日電 題:「粵菜師傅村」「烹」出脫貧致富路  作者 梁盛 梁晶晶  廣東僑鄉信宜市轄下有一條旺同村,是全國文明村,也是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範單位,更是遠近聞名、名副其實的「粵菜師傅村」。
  • 脫貧|石頭縫裡闖出脫貧新路
    20世紀90年代,面對「地無三尺平、滴水三分銀」的生存環境,西疇人民不等不靠不懈怠,向貧困落後、向石旮旯地、向惡劣環境宣戰,創造出了「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
  • 安寧新聞 |相連村的蝶變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今晚播出《相連村的蝶變》。偏遠山村相連蝶變,古鎮八街再添新景。八街街道相連村圍繞「花果山」品牌打造,初步形成「玫瑰花產業+旅遊」的「相連模式」,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千元到突破1.38萬元,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旅遊季日接待遊客2400餘人,蝶變後的相連村還被確定為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試點村,先行開展試點工作。相連村也正迎來村更美、業更強、民更富的「新顏值」。
  • 樂群村的蝶變
    圖為六枝特區紀委特區監委派駐樂群村「第一書記」與雲茸種植基地的員工對採摘的雲茸進行分類六枝特區梭戛鄉樂群村是六枝特區紀委特區監委的黨建扶貧點,自2014年六枝特區紀委特區監委掛鈎幫扶以來,樂群村悄悄發生著「蝶變」,一幅幅設施全、產業興、村民富、生活美的小康畫卷徐徐展開。
  • 如皋市磨頭鎮新:港村種糧改栽花 闖出富民路
    如皋市磨頭鎮新:港村種糧改栽花 闖出富民路 2020-04-28 08:40:54 來源: 南通網 南通日報-種糧改栽花 闖出富民路
  • 梅州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工程,打造「名廚村」助脫貧奔康
    那個廚師村!」提起梅州市梅縣區城東鎮玉水村,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  知名度從何而來?「我們村裡有半數以上的家庭有成員外出當廚師,年薪20萬元以上的廚師上百人,遍布全國27個省份。『中國中生代頂尖50強廚師』郭開揚、『180萬拍一隻薑蓉雞』製作人郭科、『中華金廚獎』得主朱世雄都是我們村的。」玉水村黨支部書記郭國青驕傲地說。
  • 系列訪談:探索「生態文化村」解放村的繼續「蝶變」之路
    《在美麗的田野上》系列訪談之三:探索「生態文化村」解放村的繼續「蝶變」之路昨天下午三點半,德清縣新聞中心融媒體訪談節目《在美麗的田野上》走進雷甸鎮解放村,與解放村黨總支書記沈建平、中共德清縣委黨校副校長姚文榮一起在解放村的銅藝展示館前,探索解放村作為生態文化村繼續「蝶變」的三樣法寶!
  • 粵廚山中來走出「風味」就業創業路
    通過實施名菜評選、名廚培養、名鎮(村)建設系列舉措,打造出一批名廚、名菜、名鎮、名村。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展「粵菜師傅」職業技能培訓8378人,帶動創業就業15896人,走出一條「色香味俱全」的扶貧和鄉村振興「風味之路」。
  • 「改」出幸福感,「造」出滿意度,溫嶺有個村迎來美麗蝶變
    居住在村的張才祥不禁感慨,三年前的白峰山麓,除亂搭亂建的作坊廠棚外,到處都堆滿了垃圾、長滿了雜草。箬橫鎮白峰山村,2018年由原灣張村、田東村撤併而成,因背枕的白峰山而遠近皆知。千百年來,白峰山高插雲漢,為東海諸山望而備受歷代騷客鍾愛,有「玉峰」「雲鶴山」之美譽。清康熙間,世居在此的坊邊張氏建起氣勢恢宏的四透十二明堂,旗杆飄揚、書香傳家,建築面積達15餘畝。
  • 天台大智村:一個「落後村」的美麗蝶變
    天台縣泳溪鄉是個典型的山區鄉,而大智村可以說是山區裡的山區,就是這樣一個藏在深山岙裡的落後小山村,在村兩委的帶領下,依託當地山水資源和秀美風光,成功蝶變為熱門的鄉村旅遊目的地,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小康路。記者陳敏:當下正是避暑旅遊的黃金季,泳溪鄉大智村這裡依山傍水,古村石屋、古樸石橋、潺潺溪水,具有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鄉村美景,吸引著一撥又一撥的遊客來這裡遊玩。
  • 閩侯白沙井下村「三步走」落後村蝶變旅遊景點
    閩侯白沙井下村「三步走」落後村蝶變旅遊景點­  走在閩侯縣白沙鎮井下村,除了整潔的村容村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這裡的許多民房外牆都塗了有特色的漫畫和標語,使得民房在青山綠水襯託下顯得格外敞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近200名城市知青到此插隊下鄉,因此,井下村成為許多福州老知青、老黨員的休閒地,許多旅行社還將井下村作為紅色旅遊景點,幾乎每個周末都有數輛大巴載著遊客前來觀光。­  但在多年前,井下村還是一個衛生狀況差、生產蕭條的落後村,它是怎麼蝶變成為旅遊景點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六戶鎮和豐村:黨建引領鄉村蝶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六戶鎮和豐村:黨建引領鄉村蝶變 2020-12-30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個「產業空殼」村的蝶變
    2018年換屆前村黨支部被野三關鎮黨委列為「軟弱渙散」村黨支部。  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駐村「尖刀班」加大組織動員力度,黨員、群眾用選票選出能帶領大家共謀發展、脫貧致富的「當家人」,實現了村「兩委」班子年輕化。
  • 靈璧縣溝涯村:一個貧困村華麗蝶變
    靈璧縣溝涯村「一個貧困村華麗蝶變"溝涯村所在的大廟鄉位於靈璧縣東北部,和江蘇睢寧縣的大李集鎮毗鄰,屬於省界縣界的邊緣鄉鎮,感恩文化在潛移默化地薰陶著本地村民,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大廟鄉給人的總體感覺是一個民風淳樸的地方。
  • 華麗蝶變三部曲,「後進村」化身「和諧村」
    從問題不斷到幹群齊心,從環境髒亂差到「藍天白雲、青山綠地、紅瓦白牆、果香四溢」, 借著人居環境改善及鄉村振興的東風,梁馬、李溝、張齊3村,在威戎鎮黨委政府以及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強勢逆襲,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黨建工作及社會各項事業共同發展的多贏之路,完成了從 「問題村」、「後進村」到 「示範村」、「幸福村」的完美蝶變。
  • 不僅風景美 還要產業強——看肅州區西洞鎮民俗村的蝶變之路
    不僅風景美 還要產業強——看肅州區西洞鎮民俗村的蝶變之路 2020-09-22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內蒙古太僕寺旗「網紅村」的蝶變路
    「今年來玩過幾次,每次遊客都很多,成了周邊地區的『網紅村』。」正帶著孩子遊玩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寶昌鎮居民楊慶連說,「這裡有山有水環境好,還能吃燒烤、住民宿。」在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中,寶昌鎮邊牆村榜上有名。這也成了全村的喜事。「我們近幾年打造民宿、餐飲、康養、電商、文化旅遊等田園綜合體,可同時容納150名遊客住宿、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