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廚山中來走出「風味」就業創業路

2020-12-24 南方新聞網

「再來一份菜葉浸羅定皺紗魚腐!」中午,位於廣州白雲區的東江漁村飯店,食客絡繹不絕,六成以上餐桌都能看到這道菜餚的蹤影。

羅定皺紗魚腐來自兩百多公裡外的雲浮羅定市,是當地著名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廚師陳啟榮是個來自羅定金雞鎮的年輕小夥,家境貧困的他乘著「粵菜師傅」工程春風,從學徒一路進階至炒鍋師傅,工資也從原來的兩千多元提升至五千多元。不僅擺脫了貧困,去年還買了一套房子。

在雲浮,像陳啟榮這樣用技能改變命運,走出山旮旯脫貧增收的案例還有許多。2018年以來,雲浮將「粵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旅遊休閒經濟發展相結合,著力打造粵菜師傅人才輸出地。通過實施名菜評選、名廚培養、名鎮(村)建設系列舉措,打造出一批名廚、名菜、名鎮、名村。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展「粵菜師傅」職業技能培訓8378人,帶動創業就業15896人,走出一條「色香味俱全」的扶貧和鄉村振興「風味之路」。

送教下鄉貧困戶的早餐店越來越紅火

凌晨4時30分,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羅定市泗綸鎮雙龍村黃國生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磨米漿、煮醬汁、切蔥花、剁肉餡……陣陣腸粉米香撲鼻而來。

因病致貧的黃國生為了擺脫貧困,與妻子在鎮裡開了一家「常來早餐」店,由於缺乏烹飪技術,創業之初一度舉步維艱。

「去年得知鎮上開展『粵菜師傅』扶貧技能培訓,免費給貧困戶培訓,這麼好的機會一定不能錯過。」黃國生馬上報名。通過為期10天的培訓,黃國生對提升腸粉口感和改良醬汁也有了思路和秘訣。

如今,黃國生每天能賣出100多份腸粉,店裡的炒粉、湯粉等也是客人的「心頭好」,店鋪生意越來越紅火,黃國生很快就把創業時借親友的2萬元還上,他們一家也於去年12月實現脫貧「摘帽」。

在另一頭,入夜後大排檔裡燃起「煙火氣」,又到了練衛富最忙碌的時候,去年11月新興縣舉行技能扶貧「廣府風味菜」培訓班,練衛富報名參加。經過3個多星期的培訓,練衛富掌握了大部分粵菜技能,憑藉燒得一手好菜,應聘上縣城某大排檔的掌勺廚師,並在去年順利脫貧奔康。

近年來,雲浮市把促進城鄉勞動力技能就業作為實施「粵菜師傅」工程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面向城鄉勞動者採取「送教下鄉、送教進村」等靈活形式,組織開展「粵菜師傅」精準培訓、精準就業指導,讓勞動者特別是貧困勞動力走技能就業、技能脫貧之路。

自「粵菜師傅」工程開展以來,全市共開展「粵菜師傅」職業技能培訓班129期,培訓8378人,獲得職業技能證書3399人,其中貧困勞動力449人。不少貧困勞動力憑藉「粵菜師傅」工程,端穩就業「金飯碗」。

 「粵菜名村+傳幫帶」模式打造人才輸出地

作為山區市,雲浮不僅是「粵菜師傅」人才的輸出地,更是培養「粵菜師傅」人才的搖籃。在這裡誕生了一批批優秀的名廚以及餐飲行業的代表人物,形成了一批「粵菜師傅」名鎮、名村。

羅定市金雞鎮清水村是遠近聞名的「粵菜師傅村」。全村人口約500人,就有100多人當廚師或從事餐飲業。當地村民表示,這與該村吳炳釗三兄弟的引領分不開。

在清水村無人不識吳家三兄弟,他們是村裡的創業名人,從廚師起家的他們,1997年便在廣州創辦了東江漁村飲食集團。近年來,在三兄弟的帶領下,逾500名鄉裡到珠三角等地從事餐飲業,讓許多從偏僻小山村走出的鄉裡,借著「粵菜師傅」的東風,走上發家致富路。

在雲浮還有一個久負盛名的「粵菜廚師村」——裡洞鎮梧洞村,該村以「傳幫帶」的形式培養出350多名廚師,分布在杭州、上海、蘇州等城市,還帶動了本村和周邊村村民2000多人外出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就有50人,讓梧洞村廚師在全國各地的烹飪領域裡嶄露頭角。

雲浮在實施「粵菜師傅」工程的過程中,從梧洞村走出去的名廚梁寶興、祝永桂等人紛紛回到家鄉,通過開辦講座、技能培訓的形式,幫助有志於成為廚師或開辦農家樂的農民、精準扶貧對象,實現就業甚至創業,引導當地村民打造出一把安身立命的「金勺子」。

為了深化清水村、梧洞村等形成的雲浮「粵菜名村+傳幫帶」模式,雲浮市人社部門積極主動與灣區城市加強勞務協作,打通更多粵菜師傅灣區就業渠道,帶動富民興村。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雲浮約有廚師3萬名,累計帶動8萬多人就業創業。

 以美食為媒撬動「舌尖上的產業」

鬱南黃皮骨、茶洞豆腐、腰古燒豬肉、羅定豆豉雞……經過激烈評選,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雲浮十大名菜」出爐。自此「雲浮十大名菜」成為遊客尋味雲浮必不可少的打卡美食。

為弘揚雲浮飲食文化,將更多本土特色粵菜推向市場,雲浮以鄉土特色為突破,構建地方粵菜標準體系。目前,「雲浮十大名菜」已對接廣府風味菜烹飪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結合新興六祖禪宗文化品牌,組織研發了六祖羅漢齋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力爭將雲浮特色菜品烹飪標準和規範要求,補充進中式烹調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中,進一步強化雲浮特色粵菜標準體系建設。

因粵菜師傅工程盤活的,除了傳統鄉村粵菜美食,還有鄉村旅遊。雲浮正積極發展「粵菜師傅+鄉村旅遊」模式,以美食為媒,結合雲浮市全域旅遊發展行動計劃,對接新興禪文化養生度假區、羅定田園觀光體驗旅遊區、西江綠色生態旅遊帶、南江文化觀光旅遊帶、江羅禪意生態旅遊帶等旅遊項目建設,到2022年,建設5條雲浮鄉村美食旅遊精品線路。

7月9日,由雲浮市人社局開發打造的「雲浮美食」快搜平臺——《粵菜「雲」聚》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以此進一步發掘本地「粵菜師傅」名鎮、名村、名店、名廚、名菜,加快培育完善「粵菜師傅」產業體系。並進一步推動「粵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將各地鄉村粵菜美食,與鄉村旅遊景點、民俗文化等資源結合,為餐飲旅遊引導流量,推動形成「粵菜師傅+旅遊」就業創業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李嘉怡 通訊員 張笑天

相關焦點

  • 「穩就業服務季 就業創業之星」 回鄉創業路 夢圓金針菇
    凡事貴在堅持,食用菌事業更是如此,徐義猛相信事情總會有解決的辦法,這也是創業的樂趣。在地方政府、密山市經濟開發區穩崗穩企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日出菌業的生產經營也逐漸走出低谷,逐步體現它的社會價值。公司每年採購的生產原料中的玉米芯、米糠、黃豆皮達1000餘萬元。其中玉米芯可拉動當地玉米種植面積5萬多畝。僅此一項可帶動周邊農民增收300萬元,受益農戶達千餘戶。
  • 大學生和婦女創業就業去哪裡?草原集市來幫忙
    2020年7月16日晚,青春靚草原巾幗繡未來——促進內蒙古大學生和婦女就業草原集市暨「布絲瑰」民族服飾大賽作品直播電商節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萬達廣場火熱啟動。本次活動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內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內蒙古自治區婦聯等12家單位主辦,本次活動旨在搭建資源對接和創業就業服務平臺,助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婦女創業就業,同時為各盟市展示銷售地區特色產品提供服務,提升呼和浩特夜間經濟活力。
  • 川粵兩地「兩新」黨組織結對共建返鄉創業新平臺
    「這是我們成都返鄉100個返鄉創業項目的機會清單!」......在活動現場,四川省返鄉創業聯盟、成都市返鄉創業聯合會以「展位+展板+實物」的形式對返鄉創業項目進行了詳細展示推介。不僅如此,成都市返鄉創業聯合會牽頭組織,在活動中以「榮譽而歸?
  • 澳門風味入粵闖出新天地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明 通訊員 嶽瑞軒 澳門回歸20年來,廣東澳門以美食為媒介,在多領域開展合作,開闢新天地。粵澳兩地的交流合作逐漸由點對點轉變為面對面,更進一步促進雙方多領域合作往來。
  • 營山「殘疾人創業就業脫貧示範區」 上千殘疾人抱團創業就業
    梁洪源 攝  營山科學謀劃、精準施策,將農村貧困殘疾人作為重點扶持對象,納入貧困監測系統,努力為貧困殘疾家庭開闢長效增收門路:在城南鎮、濟川鎮、茶盤鄉、涼風鄉4個鄉鎮26個村建立了殘疾人創業就業脫貧示範區,為示範區內上千名殘疾人提供「量體裁衣」式服務。
  • 新興縣「十二道風味館」來了!首家風味推廣飯店——天堂風味餐館...
    據介紹,為深入實施好新興縣「粵菜師傅」工程,新興縣利用禪域小鎮現有商鋪設立以十二個鄉鎮的「風味館」,即新興縣「十二道風味館」,並將其打造成雲浮市「粵菜師傅」創業創新示範基地。
  • 蘭溪:培養傳統小吃製作人才 開闢農民創業就業新空間
    蘭溪:培養傳統小吃製作人才 開闢農民創業就業新空間 2020-07-24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洛川縣:特色小吃技能培訓 拓寬就業創業路
    一起走進洛川縣,看看這裡是如何通過特色小吃技能培訓,有效提升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水平,幫助大家拓寬增收渠道的。從8月初開始,對全縣有意向的待業閒散人員、創業青年、下崗職工,開展為期3個月的培訓,從食物選材、製作,營養搭配等方面進行細緻講解,讓洛川當地特色美食精益求精。
  • 【兩岸e眼】在穗臺青:擁抱大灣區 盼「粵」來「粵」好
    作為大陸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州吸引著越來越多臺灣青年來穗學習、就業、創業。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廣州新增臺灣青年創業項目120多個,新增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實習人員近2600人,71位臺灣專業人士獲得廣州市「人才綠卡」。
  • 高新區打造就業創業智能公共服務平臺
    只要刷一下身份證,「機器人」就能精準匹配就業政策。日前,依託人工智慧打造的就業創業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在福州高新區成立,該平臺由位於閩臺大學生三創基地的科技企業研發。隨著校企融合進一步深化,一批企業藉助大學城的「智慧」走出特色發展之路。
  • 臺籍政協委員顏珂:臺青到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可享受雙重政策扶持
    臺籍政協委員顏珂:臺青到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可享受雙重政策扶持 2019年03月12日 10:50:00來源:海峽之聲網 顏珂(資料圖)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北京3月8日消息(記者 鄭穎)「臺灣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可享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惠臺31條的雙重政策扶持。」
  • 臺灣青年「吐槽」創業就業難題
    的論壇在新北市致理科技大學舉行,多位臺灣青年分享創業與職場經歷,吸引了眾多觀眾。在臺灣師範大學就讀社會教育所博士班的彭彥翰創辦了一家為客戶提供職業生涯諮詢的公司。「我常說,創意、創新、創業之後是創傷。創業有風險,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創業。」
  • 粵就業越幸福:全國首列免費入粵返崗專列順利抵達廣州
    粵就業越幸福:全國首列免費入粵返崗專列順利抵達廣州金羊網  作者:  2019-02-22 金羊網訊 2月22日凌晨3點18分,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下稱「省人社廳」)聯合四川省人社部門
  • 臺灣青年來創業可享優惠 思明區為七個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基地授牌
    歡迎更多臺灣青年選擇合適的基地,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在昨日授牌的七個基地中,有四個屬於樓宇空間型的,三個是開放式的園區、商圈,可以滿足不同創業需求的臺灣青年,為他們提供多元化的創業就業平臺和資源。只要在這七個基地裡創業就業,臺灣青年就可以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臺灣青年可以自由選擇理想的創業場所。據統計,截至目前入駐七個基地的臺灣創業團隊有148個、臺灣青年達229人。
  • 創業帶就業,闖出新天地——黔東南州大力扶持創業帶動就業
    侯昌菊的服裝廠生產車間當地政府為侯昌菊免三年的場租,還提供創業擔保貸款15萬元,給她發放了以工代訓補貼、吸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補貼等政策補貼18.45萬元。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侯昌菊的服裝廠越辦越好、越辦越大,產品遠銷英國、非洲等海外,員工由原來的10人增加到現在80人,人均月工資從原來1500元提高到現在的2400多元,被評為省級「先進就業扶貧車間」。像侯昌菊一樣,黔東南州近年來鼓勵和扶持了一大批創業人員,實現創業帶動就業。
  • 新津縣創新殘疾人創業就業
    原標題:新津縣創新殘疾人創業就業新津縣創新殘疾人創業就業創新創業2.0時代,廣大殘疾人如何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潮流,讓殘疾人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有尊嚴?今年以來,新津縣殘聯結合殘疾人能力提升和就業創業需求,推行「訂單培訓+精準扶持+靈活就業」模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幫扶殘疾人創業就業活動。
  • 新造鎮 宣傳就業 創業政策
    本報訊  (融媒體記者黃卓鵬  通訊員鄉偉君)近日,新造鎮勞動和社會保障中心在新造公園開展「零距離就業政策宣傳活動
  • 落實惠民政策 促進就業創業
    城陵磯街道南嶽社區舉辦「就業創業進社區 真情服務你我他」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活動。紅網時刻嶽陽樓區1月6日訊(記者 劉瑤 通訊員 趙宇婕)近日,為進一步增強居民就業創業積極性,貫徹落實惠民政策,加強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宣傳力度,城陵磯街道南嶽社區舉辦「就業創業進社區 真情服務你我他」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活動。
  • 創業之城,深挖就業「蓄水池」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劉銀豔 通訊員 謝忠東 劉瑋 早在2009年,長沙就從100多個地級城市中脫穎而出, 被國務院認定為首批國家級創業型城市。 創業之城,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如長沙率先在全國內陸地區推行「先照後證」「三證合一」「五證合一」等改革;創造性推出「人才新政22條」,其中就包括計劃投入100億元,吸引儲備100萬名青年人才在長沙就業創業……近年來,長沙的創業就業新政仍然屢屢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這些新政,也推動著長沙的創業生態更為多元,為深挖就業「蓄水池」增添更多強勁的動力,因創業而帶來的就業增長成為這個城市人口逐年增加的堅實後盾。
  • 濰坊市發布吸引青年人才來濰就業創業若干措施
    為加快大學生等各類青年人才集聚,助力現代化高品質城市建設,日前,我市制定發布《關於吸引大學生等各類青年人才來濰就業創業若干措施》,全力開展青年人才來濰回濰留濰「3V」計劃,進一步吸引外地大學生來濰、濰坊生源大學生回濰、駐濰院校大學生留濰,確保實現3年引進10萬名大學生等各類青年人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