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燒香拜佛時,這3種願望,不要許!

2020-12-16 蓮荷居士

相信許多對佛法稍有了解的善信,對於許願、還願並不陌生。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我們習慣於在佛前祈求,許願壞事如煙消雲散。再者,也有人許願是為了親友的安康、自己事業的順利等等。作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些當然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翻閱佛經,我們找不到許願、還願的說法,卻經常見到發願和行願,譬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就代表了一切菩薩的行願。那麼,發願和許願之間,究竟有何種區別,我們又該如何許願呢?

通俗來說,發願即表示自己將要做何種修行,而許願則表示想要何種結果。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前者是在「因」上努力,後者卻是在求「果」相。前者是向內求,策發自己內心的力量,後者是向外求,近乎迷信。歸結起來,許願是民間信仰在佛法中的表現,正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之所以寺院中不反對也不提倡許願,是以此作為接引眾生的方便法門。但是,在寺院燒香拜佛時要切記,有三種願望,不要輕許。

其一,自私自利的願,不要許。

何為佛呢?佛並非迷信中的「神靈」,而是開示眾生覺悟之道的「智者」。《華嚴經》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人是未來佛,佛是過去人,人與佛的區別,就在迷與悟之間。諸佛菩薩於因地修行時,無不以大願而成就稀有功德,譬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願願普度眾生,地藏菩薩則發願「度盡眾生,方證菩提」。

「願」會產生牽引眾生前進的動力,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成佛的發心來面對生活,自然能夠做到遠離一切惡法,廣修一切善法。由此看來,願望越大,願力也就越大,倘若只許自私自利的小願,自身所得佛法的利益,也微乎其微。

其二,心地不清淨的願,不要許。

什麼是心地不清淨的願呢?坊間流傳一句話,叫做「急來抱佛腳」,捫心自問,在信心不具足時,我們又何嘗不曾抱著聊勝於無的心態去拜佛、許願。偈語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一邊許願,一邊半信半疑,實在難有滿願的機會。因為,求佛也是在求自性佛,心中不清淨,無疑就是在給自己打退堂鼓。

佛經中有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許願時只放下私利還遠遠不夠,佛菩薩慈悲普度,但是只有真信切願,才能與佛心相應。假如才發願要求佛道,不久之後又反悔,懷疑自己是否有此等福德,有此等毅力,結果只能是在大乘菩提道上進進退退,難有成就。

其三,過於執著的願,不要許。

佛門中處處講「中道觀」,對於許願來說更是如此,因為「願」與「執」可能只差一念。「願」能為修行指明方向,它是「擇善而執」,譬如昔日曆代祖師西行取經,發願不取到真經,誓不東返。正因為其利益眾生的善心,我們今日才能得以聽聞佛法。「執」則是基於對世間五欲的貪著,譬如對於財富的貪婪,發願要中頭等大獎等等,無邊的煩惱也由此生起。

再者,發願之後,最要緊的是依願而行,否則停留在對未來的幻想中,願望就變成了「妄想」。它不能產生牽引自己前進的「願力」,實際也是一種執著。曾聽過一則戲談,某人信佛信得虔誠,為了讓菩薩「保佑」自家糧食豐收,早晚禮拜不敢有絲毫怠慢。這天菩薩實在看不過眼,起身對他講:「你倒是先去耕田!」

總而言之,若要許願,當捨棄自私自利的小願,多發利益眾生的大願。再者,佛不能代人成佛,也無法成就無因之果,許願時發心真誠,也不可忽略依願而行。果能如此,則眾生歡喜,諸佛歡喜,功德無量。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燒香拜佛,這4種願望,千萬不要許!
    我國是一個佛教信仰深厚的國家,佛教慈悲包容清淨善良的精神,緩解人們的壓抑和疲憊,帶給人內心的自在和解脫。許多信眾喜歡到寺院裡燒香拜佛,也會自己在家裡設念佛堂,每日燒香做供養,為自己和家人祈求平安吉祥。佛前許的願望一定會實現嗎?拜佛許願有沒有什麼禁忌?燒香拜佛,這4種願望,千萬不要許!一、自私自利的願望不要許佛教其實並不倡導大眾許願,而提倡「發願」。
  • 佛教:燒香拜佛,這3種願望不要許,一定要切記!
    我們在佛前許願,不是讓佛菩薩幫助自己完成心願,而是讓佛菩薩給予自己信心與力量,而後要靠自己努力,實現願望,這才是正知正念。願望是否能實現,是自身的因果,而不在於信仰是否靈驗。自己不努力,誰也救度不了你。佛前許願,許的是我們的一份善心,內心種下一顆善因,感召來的自然都是善果。如經曰: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 燒香拜佛時,這四個願望不要許,切記!
    去寺廟燒香拜佛時,很多人都不只是單純的拜一拜佛,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在拜佛時,在佛前嘮叨幾句。保佑我兒子考上一個好學校,保佑家人健康長壽,保佑自己升官發財,這樣的話在佛前經常能聽到。我們再去寺廟拜佛燒香許願時,這四個願望千萬不要對菩薩說,因為你說了也不會實現,甚至自己還會造下惡業。第一個願望:不要在佛前許下違背因果的願望。那些違背因果的願望不要對菩薩說了,佛法是以因果為基礎的,因果是不可違背的,即是是佛菩薩也不會改變因果。
  • 佛教:去寺廟燒香拜佛時,最好不要許這四個願望,要謹記!
    當去寺廟燒香拜佛時,很多人並不只是簡單的拜佛,相信大多數人拜佛,都會在佛前嘮叨幾句。願我的兒子考上一所好學校,願家人健康長壽,願自己升職發財,這些話常在佛祖面前聽到。當我們去寺廟拜佛燒香許願的時候,這四個願望一定不能對菩薩說,因為你說了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甚至會造成惡報。
  • 燒香拜佛時,這3種願望儘量不要許,這是犯愚痴之舉
    然而對未來有期許,心存願望固然沒錯,但是在禮佛敬佛的過程中,一定要切忌迷信,不要在佛陀面前表現得功利心切。如今很多人學佛學得很迷惑,變得顛倒愚痴,他們把對佛菩薩的供養當作是一場利的「交易」。認為自己禮佛越勤,供養越多,磕頭越響,就越表示自己對佛菩薩的虔誠,佛菩薩就該「感動」,自己的願望就得感召。這實在是有失恭敬,頗顯無知。要知道,燒香拜佛,是信眾對三寶的虔誠信仰和皈依,不得半點無明迷信。
  • 佛教:燒香拜佛的時候,三種忌諱的願望不要去許,切記切記
    不管是學佛人還是旅遊的人,當我們來到佛教的寺廟裡面時。我們避免不了要去給佛祖上一炷香。有的人是因為信佛而去燒香,有的人是燒香是為了臨時抱佛腳,也有的人是為了還願等等。由於燒香的人絡繹不絕,也讓一些動了歪心思的人做起了噱頭的生意,比如燒頭香,燒高香等等覺得佔了優勢的燒香項目。
  • 去寺廟燒香拜佛時,切記,不要許這四個願望!
    大多數人去寺廟燒香拜佛,都不是為了拜一拜佛菩薩,而是為了要許個願望,求一求菩薩。這是多數人的心理,只有少數人去寺廟拜佛時,是不求菩薩的。多數人都喜歡在佛菩薩面前,都會許下一個健康長壽、富貴平安、升官發財的願望。
  • 佛教:到寺院燒香拜佛,這三種願,千萬不要許!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相信經常到寺院燒香拜佛的信眾,對這句都不會陌生。其實,除了一心向佛,精進修行的佛子,我們多數人到佛前燒香,多數是心中有求的。比如許願家人平安健康、兒女學業有成,如此種種,都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 去寺廟燒香拜佛,這3種願望儘量不要許,容易犯忌
    現實中有不少人不遠千裡去往各大名寺古廟燒香禮佛,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庇佑,圓自己的夢願。那麼問題來了,佛陀真的就是那麼的靈驗嗎?是不是只要內心足夠的虔誠,給佛祖菩薩施以諸多供養,世人就會如願以償皆大歡喜呢?
  • 燒香拜佛,祈求佛菩薩保佑,這3種願望不能許!
    而我們有些人也會去燒香拜佛,到菩薩面前說出自己的心事,還有自己的願望!希望佛菩薩能夠為我們做主,幫我們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在佛門重地,不是什麼願望都能許的,這幾種願望,即使你許了,佛菩薩也不會答應你!
  • 燒香拜佛,有四種願望不要許,這是犯忌諱
    因此,禮佛就是與佛心相契,從而破除自身妄想執著的過程,而拜佛,則是至誠尊敬的禮節,表達對佛傳法的尊敬和感恩。求佛求的是心善,心誠和心意,而非神通。燒香拜佛,有四種願望不要許,這是犯忌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句話告訴我們,萬事有因果,皆需要一個因緣和合的過程,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緣際會之時,一切都報。栽花種樹,都需要一個培植和成長的過程,更何況一個人想要事業有成或者組建家庭等,一切都是急不來的。生活中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一看自己的付出還沒有回報,內心就開始急躁,不斷去求佛,希望佛讓自己做事省時速成。
  • 佛教:到寺院「拜佛」,這3種願望不要許,要牢記!
    這都是對正法的誤解,都是無稽之談。「佛在心中,莫向外求」,拜佛不是拜自己的欲望,我們到寺院裡所面對的只是一座座泥塑雕刻的像罷了,不可執著。拜佛,低頭是懺悔,是放下傲慢,是發自內心的恭敬與感恩,而不是作秀、搞形式主義。信佛學佛之根本是要懂得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佛菩薩縱有萬般神通,也改變不了個人的因果。
  • 燒香拜佛,許願做到這3點,願望很容易實現
    如是因,如是果,相信許多人對「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都耳熟能詳,就是不學佛的也都曉得這句話。世間有很多人不信因果,但是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卻習慣性地在佛前祈求佛菩薩保佑,這也表明人們當遇到難事,心中總是下意識地,希望有外界力量能夠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 燒香拜佛許願時,記住這2句話,福報不請自來!
    很多人經常會到寺廟燒香拜佛,可有些人在佛前拜佛時許下的願望,並沒有實現,遇到這種情況時很多人就會想,是不是自己燒的香太少了,或是自己的心不夠誠呢?其實這些原因都不是。   真正導致你願望沒有實現的原因,還在自己身上,因為你沒有懂得這兩句話,如果可以記住這兩句話,福報才有可能不請自來。
  • 進廟燒香拜佛,有些願望可別亂許,不小心便犯忌諱,很多人不懂
    自古至今,人們似乎都喜歡燒香拜佛,有的人是去寺廟裡,有虔誠者還會在家裡設一個佛堂,至於有沒有用,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多的人認為,這也就是求個心理安慰罷了,中國歷史上很早便有這種傳統,其實不僅是佛教如此,道教也講究一個燒香。
  • 佛教:這樣做燒香拜佛的事,才會靈驗!
    現在這個時代,燒香拜佛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有錢的人,去寺院燒香拜佛,求個吉利;無錢的人,去寺院燒香拜佛,討個歡喜。如果有什麼心願,去寺院燒點香,拜下佛,許個願,萬一達成了自己的願望,自是樂事。然後你把這事跟他說了,他會說你這是「心不誠」的緣故。但是你覺得自己確實「心很誠、念很正」,但就是沒有效果。於是只好悶在心裡,生怕說錯了話,惹來佛、菩薩的責怪。但是有些人,似乎一燒香、一拜佛,他求什麼,真的是「有求必應」。似乎佛菩薩對待不同的人,真是天差地別。按照佛教中說,眾生平等。
  • 燒香拜佛許願時,解決3個疑問,心想事成好運常伴
    網上有很多關於燒香拜佛的見解,很多網友都提出了疑問,有3種疑問,讓人的確模稜兩可,只要解決了這3個疑問,心想事成好運常伴就不再是空談了。第一個疑問:燒香拜佛到底有沒有用佛法講究因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
  • 佛教:去寺院中拜佛,這兩種願望不能許,希望你沒有許過
    實際在佛教中並不贊同人們去許願的,因為佛教中認為,人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因緣而促就的,而所有的因緣的產生又是和人的行為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認為人如果想有好的人生和福報,就應該多行善少造惡業。雖然佛菩薩發力廣大,但是卻也是在理中行事,所以去寺院中拜佛,這兩種願望不能許,希望你沒有許過。一、求名求利的願望,不能許我們知道人的一生中所有的福祿在降生的時候都是定下了,也就是人享受多少的福報和遭受多少的罪業,都是定數無法去更改的。
  • 去寺廟燒香拜佛時,這四個「禁忌」,要提前知道!
    很多人都有過去寺廟燒香拜佛的經歷,也曾對佛菩薩說過自己的願望,雖然佛菩薩大慈大悲,能救度一切受苦眾生,但似乎並不是所有人的願望,都能得到實現,這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我們去寺廟拜佛時,這四個禁忌一定要多加注意,否則很容易福報求不來,反倒造下很多惡業。第一、要相信因果。我們去拜佛時,千萬不要一邊懷疑一邊拜佛,你如果根本就不信佛菩薩,最好先不要去求佛。古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佛教:寺廟是燒香拜佛的地方,但佛菩薩又不在寺廟裡,原來是在這
    佛教文化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一些學習佛法誤入歧途的人很容易對佛教產生誤讀和偏見。在很多人的眼裡,佛教總是帶有強烈的迷信色彩,這對佛教來說是很嚴重的誤讀。佛教雖然是以宗教的形式存在,但我認為佛教更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智慧、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