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對佛法稍有了解的善信,對於許願、還願並不陌生。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我們習慣於在佛前祈求,許願壞事如煙消雲散。再者,也有人許願是為了親友的安康、自己事業的順利等等。作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些當然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翻閱佛經,我們找不到許願、還願的說法,卻經常見到發願和行願,譬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就代表了一切菩薩的行願。那麼,發願和許願之間,究竟有何種區別,我們又該如何許願呢?
通俗來說,發願即表示自己將要做何種修行,而許願則表示想要何種結果。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前者是在「因」上努力,後者卻是在求「果」相。前者是向內求,策發自己內心的力量,後者是向外求,近乎迷信。歸結起來,許願是民間信仰在佛法中的表現,正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之所以寺院中不反對也不提倡許願,是以此作為接引眾生的方便法門。但是,在寺院燒香拜佛時要切記,有三種願望,不要輕許。
其一,自私自利的願,不要許。
何為佛呢?佛並非迷信中的「神靈」,而是開示眾生覺悟之道的「智者」。《華嚴經》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人是未來佛,佛是過去人,人與佛的區別,就在迷與悟之間。諸佛菩薩於因地修行時,無不以大願而成就稀有功德,譬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願願普度眾生,地藏菩薩則發願「度盡眾生,方證菩提」。
「願」會產生牽引眾生前進的動力,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成佛的發心來面對生活,自然能夠做到遠離一切惡法,廣修一切善法。由此看來,願望越大,願力也就越大,倘若只許自私自利的小願,自身所得佛法的利益,也微乎其微。
其二,心地不清淨的願,不要許。
什麼是心地不清淨的願呢?坊間流傳一句話,叫做「急來抱佛腳」,捫心自問,在信心不具足時,我們又何嘗不曾抱著聊勝於無的心態去拜佛、許願。偈語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一邊許願,一邊半信半疑,實在難有滿願的機會。因為,求佛也是在求自性佛,心中不清淨,無疑就是在給自己打退堂鼓。
佛經中有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許願時只放下私利還遠遠不夠,佛菩薩慈悲普度,但是只有真信切願,才能與佛心相應。假如才發願要求佛道,不久之後又反悔,懷疑自己是否有此等福德,有此等毅力,結果只能是在大乘菩提道上進進退退,難有成就。
其三,過於執著的願,不要許。
佛門中處處講「中道觀」,對於許願來說更是如此,因為「願」與「執」可能只差一念。「願」能為修行指明方向,它是「擇善而執」,譬如昔日曆代祖師西行取經,發願不取到真經,誓不東返。正因為其利益眾生的善心,我們今日才能得以聽聞佛法。「執」則是基於對世間五欲的貪著,譬如對於財富的貪婪,發願要中頭等大獎等等,無邊的煩惱也由此生起。
再者,發願之後,最要緊的是依願而行,否則停留在對未來的幻想中,願望就變成了「妄想」。它不能產生牽引自己前進的「願力」,實際也是一種執著。曾聽過一則戲談,某人信佛信得虔誠,為了讓菩薩「保佑」自家糧食豐收,早晚禮拜不敢有絲毫怠慢。這天菩薩實在看不過眼,起身對他講:「你倒是先去耕田!」
總而言之,若要許願,當捨棄自私自利的小願,多發利益眾生的大願。再者,佛不能代人成佛,也無法成就無因之果,許願時發心真誠,也不可忽略依願而行。果能如此,則眾生歡喜,諸佛歡喜,功德無量。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