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被譽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城市」。
這不僅是由於這裡誕生了卡夫卡、哈謝克、塞弗爾特和米蘭·昆德拉等世界文學巨匠;更因為它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個整座城市被譽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這個在歐洲唯一沒被戰火毀壞的城市,因此而有了「建築博物館」、「建築教科書」的美譽;又因其擁有數以百計的尖塔建築,而被稱為「百塔之城」。
巴洛克風格建築
老城格局成形於查理四世時
在布拉格兩天,對這個城市建築只能有個大致印象:那就是老城與新城。
最有看頭的應該是老城的建築。這裡有歷史,有各種風格、流派的交融。最多的是哥德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最為壯觀的是整個一大片的布拉格城堡,最為古樸原味的是老教堂。
在布拉格廣場上胡斯群雕邊,就有很多老房子,鱗次櫛比,還在使用著呢。建築,把歷史與現代融為一體,讓我們可以從中讀到歷史故事和人物命運。
這應該是布拉格之行最重要的收穫了。
胡斯群雕
布拉格廣場的洛可可風格建築
說不清是什麼原因,查理四世就是與布拉格有緣,對這座城市非常關注。身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他,硬是兼任捷克王。他的生活不僅與伏爾塔瓦河上的查理大橋有關,更與布拉格這座城市的興起有關。他對這個城市的文化傳承、整體擴建以及後續發展都有明確的思路,特別是在確立城市定位的大政方針上,起了關鍵性作用。他執政期間,修建了查理大橋,還於1348年創辦了中歐最古老的查理大學,開建了新城區。
於是,產生了這樣一個直接的結果:布拉格在神聖羅馬帝國城市規模排名中,僅次於羅馬,列歐洲第二。
屢遭劫難仍保留了眾多建築
歷史悠久,定了這裡建築的巨量和風格的多樣。世界上像布拉格這樣的老城市很多,但能夠有那麼多建築保留至今,這就不容易,甚至是一個奇蹟了。屢遭外族統治和異國佔領,歷經戰亂劫難,珍貴文物古蹟卻未遭嚴重破壞,讓今天的人們可一飽眼福——這正是布拉格那麼吸引人、老城裡總是那麼熙熙攘攘的原因。
氣勢恢宏的布拉格城堡(攝於伏爾塔瓦河遊輪)
這個城市最壯觀的建築,應該是布拉格城堡。作為捷克王宮,是歷代君王的居所,到了現代,又先後成為總統府或國家元首官邸。這個總面積達45公頃以上的龐然大物,聚集了布拉格建築最最精髓的元素,也是布拉格被引以為傲的建築。
無論早晨還是下午,或是晚上,布拉格城總會給我們一種驚喜!
下午,當陽光從西南面灑向布拉格城時,我們來到布拉格城堡,從高處眺望,見到了整片金光燦爛的城市建築,對,這就是「金色的布拉格」。
站在城堡高處細細地察看,我們還可以發現更多,對布拉格的建築有一個總體的印象。其中有保存完整的中世紀市民會館、高聳著的查理大橋橋頭堡,還有尖頂直指蒼穹的大教堂,當然,也有一些近現代的市政建築。從羅馬式到哥德式,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及至洛可可;再從新古典主義到現代派,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城堡俯瞰之金色的布拉格
一棟建築往往融匯多種風格
鳥瞰了這座城市後,再到各處走走,細細地品味,將宏觀和微觀的感覺匯集起來,才會有總體上較為完整的體驗與印象。
哥德式是布拉格城市建築藝術主流,這些房屋大致興建於13至14世紀,到查理四世時期尤其風行,那些又高又尖的屋頂,狹窄的窗戶;內部的肋架拱頂,外部的高挑飛拱,都是哥德式建築最打動人的地方,那些令人過目不忘的細節,我們幾乎在城市的每個角落都看得到。
哥德式的聖維特大教堂
融匯了羅馬風格的哥德式教堂建築
羅馬式的建築曾經在10至12世紀風靡歐洲,是早期波西米亞國王統治時期的標準建築風格,在布拉格有相當數量保存完好。這些建築以圓形立面、高挑拱門和巨牆為特點,布拉格城堡中的聖易瑞教堂和維舍堡的聖馬丁圓教堂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哥德式的迪恩老教堂
離查理大橋不遠的聖馬丁教堂(上圖左)
公元16世紀,正是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哈布斯王朝掌管了波希米亞王權以後,王宮貴族不斷地從義大利延請建築師,打造體現古典風格和貴族特色的宮廷建築,把對稱而華麗的建築風格發揮到了極致。其中,由斐迪南一世王后安娜修建的夏宮,更是「波希米亞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的翹楚。
波希米亞文藝復興風格的夏宮
之後,巴洛克風格、新古典主義、新藝術風格和眾多風格相互交融,碰撞出的創意思維火花,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又給布拉格增添了更多的宏偉建築。豐富多彩有
查理大橋附近的青銅雕塑:為自由而飛翔
延伸閱讀
布拉格建築的前世今生
羅馬式
從10世紀到13世紀開始,羅馬式風格的建築在布拉格開始興建。由於當時中世紀的歐洲文化是古羅馬文化的延伸,所以,把當時的文化稱為羅馬文化。羅馬式藝術風格首先從羅馬,經過法國和德國傳到捷克。布拉格最著名的羅馬式建築的代表作是布拉格城堡內的聖依瑞教堂(bazilika sv. Jií),在維希赫拉德高堡上的聖馬丁圓頂教堂(rotunda sv. Martina)、在新城的聖隆基納教堂(rotundasv.Longina)。在許多老城的樓房地下室裡保存有羅馬式建築的拱頂和牆壁。保存最好的羅馬式民居是在老城的宮希達特樓(dm pán z Kuntátu),在這座樓的地下有帶3個支柱的拱形羅馬式宮殿建築。
哥德式
約12世紀中葉,哥德式藝術風格發源於法國。它的基本特徵是尖狀交叉拱頂,依此支撐著哥德式窗戶和拱頂的重量。房屋和教堂的屋頂為尖狀的拱肋,隨著時間的延續,拱肋變得越來越複雜和裝飾性越強。哥德式民居宮殿式的代表建築是老城廣場上的石鐘屋(U kamenného zvonu)。在法國出現了新式的教堂-哥特大教堂。大教堂規模宏偉壯觀,往往要建幾個世紀。在布拉格,哥德式代表作有由楊·盧森布爾和他的兒子查理四世國王下令建造的聖維特大教堂(Staroměstská mostecká vě),還有查理大橋(Karlv most),老城橋塔()和老城廣場上的迪恩教堂(Tnsk chrám )。在布拉格還可以找到一系列小型哥德式教堂,如老城的聖杜哈教堂(kostel sv. Ducha kostel sv. Ducha),新城的聖彼得教堂(kostelsv. Petra)和聖母瑪利亞·斯涅日娜教堂(kostel Panny Marie Sněnékostel PannyMarie Sněné)。
文藝復興式
從14世紀起,文藝復興的藝術風尚開始在義大利流行,直到16世紀末才開始廣泛流行起來。文藝復興的說法源於法語「Renaissance」一詞,本意為復興文藝。藝術家們更多地把眼光投向人類本身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描述世俗生活的樂趣,充分體現出自然界和人體的魅力。
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輕快和透氣的,常常有敞開式的拱形長廊和修長的廊柱。布拉格最著名的文藝復興式建築是皇家夏宮(Královskletohrádek),或稱為布拉格城堡皇宮花園的貝爾德維爾宮(Belveder),或者白山上的星星夏宮(letohrádek Hvězda)。老城廣場上的迪恩學校的門徽就是威尼斯文藝復興風格在民宅建築上的體現。布拉格最漂亮的文藝復興式大門,無論從設計還是精巧的石匠技藝講,最漂亮的是克日娜街475號的雙金熊。
巴洛克式
巴洛克藝術風格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第二個中葉流行歐洲。巴洛克一詞源於葡萄牙語裡的「barocco」,意為不規則的珍珠,或指非同一般的,怪異的東西。巴洛克建築充滿了各種繁瑣的形狀圖案,複雜而華麗。使用貴重的材料,如大理石和黃金,同時也非常強調建築的雕塑和繪畫裝飾。巴洛克風格是在布拉格得到廣泛運用和流行的、最有特色的風格。「布拉格的巴洛克」風格聞名於世。數得上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瑰寶的是聖米古拉斯大教堂(chrám sv. Mikuláe),它是小城廣場最顯著的象徵之一。在一系列大型的巴洛克宮殿中,可以列舉出城堡區的切爾寧宮(ernínsk palác),老城區的克拉姆-伽拉斯宮(Clam-Gallasv palác),還有特洛亞貴族莊園(Trojsk zámek).巴洛克式的民居住宅牆飾可以在小城廣場的聶魯達大街(Nerudova ulice)上觀賞到。布拉格最漂亮的巴洛克式的群雕是查理大橋上由瑪蒂阿斯·貝爾納爾特·布洛納(Matyáe BernardaBrauna)創作的聖魯伊特嘎爾特的夢群雕(Sen sv. Luitgardy)。
洛可可風格
這個藝術風格是在18世紀後半葉巴洛克風格發展到頂峰階段時演變而來的,源於法語詞「rocaille」,意味貝殼。這種裝飾就是洛可可風格中最典型的特徵之一。洛可可風格是在18世紀後半葉從法國流傳過到捷克的,其最明顯的特徵是強調建築的裝飾性,輕盈和千嬌百態。布拉格洛可可風格的代表作是老城廣場上的金斯基宮(palác Kinskch)。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Classicus)在拉丁語中意為傑出、典範。是從17世紀到19世紀初從法國流傳過來的建築藝術風格。在19世紀初,新古典主義發展為帝國式風格(empire),這其實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變異。「empire」一詞在法語中意為皇帝帝國,因為正是在拿破崙稱帝時期,帝國風格在法國被宣布為官方認可的藝術風格。它的主要特徵是模仿古希臘和羅馬的建築風格,追求造型的簡單和明朗。老城的城邦劇院(Stavovskédivadlo)就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
歷史主義風格
在19世紀後半葉,大多數建築師都從過去流行的建築風格中汲取靈感,所以這個時期的風格也稱為歷史主義風格。產生了新文藝復興式,新哥德式和新巴洛格式。布拉格最著名的新文藝復興式建築有民族劇院(Národnídivadlo)、國家博物館(Národnímuzeum)和魯道爾夫宮(Rudolfinum)。
新藝術主義風格
新藝術主義風格產生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它的名稱源於拉丁語secessio一詞,意為離開,表示許多年輕的藝術家離開了當時的各種藝術組織,作為對當時陳舊和過時的藝術組織的抗議。和其他的藝術風格相比,新藝術風格是純城市風格的,這種風格在不同的大城市表現的風格略有不同,分為巴黎新藝術主義風格,維也納新藝術主義風格和布拉格新藝術主義風格。
新藝術主義風格的主要特色是表現幻想、細膩,常採用植物作裝飾邊框,外牆用金色,瓷器、灰泥裝飾,窗戶帶有半截窗簾。布拉格新藝術主義風格風格首先出現在1861年的周年紀念建築展中。這種風格表達和追求的是期望新藝術主義風格的建築能從19世紀宏大威嚴的建築風格中擺脫出來。布拉格最漂亮的的新藝術風格的代表作是市民會館(Obecní dm)。還有布拉格的中心火車站(Hlavní nádraí)也屬於布拉格新藝術主義風格風格的瑰寶。新藝術主義風格的民居住宅樓主要分布在巴黎大街(Paíská ulice)。在瓦茨拉夫廣場的下半部分矗立著新藝術主義風格的皇冠宮(palác Koruna),它的頂部呈鑲有珍珠的皇冠形狀,在瓦茨拉夫廣場再往上走可以看到另一處新藝術主義風格的建築-歐洲賓館(hotelEvropa),此外,老城廣場上的胡斯像(pomník Jana Husa)也屬於新藝術主義風格的作品。
現代建築風格
布拉格第一個鋼筋水泥混凝土的建築,同時也成為捷克建築史上分界線的建築是盧採爾納宮(budova paláce Lucerna),它位於瓦茨拉夫廣場和沃基曲科娃(Vodikova ulice)之間,建於1912年。20世紀上半葉在布拉格主要流行的現代建築風格是立體主義風格,提倡藝術和建築風格中回歸簡單的幾何圖形。牆壁和外牆裝飾被分割,用矩形片狀做裝飾。
在布拉格立體主義風格的代表作品是位於採萊特納街上(Celetná ulice)的黑聖母樓(dm Uerné matky Boí),這棟樓非常巧妙地和旁邊的老城區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大廈融為一體。立體主義風格的民宅分布在老城區的洲際酒店(hotel Intercontinental)和比爾科瓦街(Bílkovaulice)。在30年代,還產生了強調功能性的功能主義風格,比如位於布拉格6區的洛索和姆萊羅別墅(Loosovanebo Mullerova vila na Praze 6),巴巴別墅區(tvrna Babě)和位於那泊赫瑞街的白天鵝購物大廈(obchodní dm Bílá labu Na Poí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