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生:培育強大完善的創新市場,為創新造海

2020-12-24 騰訊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研究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同時強調,要「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把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是我國五年規劃編制史上的第一次。

這些論述為國家創新戰略注入了新內容,但是要使創新真正落地,必須培育健康強大的創新市場,為創新戰略實施提供根本保障。2016年以來,我們連續四年發布「雙創」研究報告,從理論和實踐對我國「雙創」情況進行總結和分析,在研究過程中,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創新市場在國家創新格局中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創新市場完備與否,直接決定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效和成敗。

什麼是創新市場

自2000年美國學者布雷特·弗裡希曼在《創新與制度:關於美國科學與技術政策的反思》中提出「創新市場」以來,吳欣望等(2012)、陽東輝(2009,2014)等國內學者從法律、智慧財產權、科技發展、市場結構等視角紛紛對創新市場展開研究。然而,對於創新市場,還沒有形成國家政策和全民意識,在創新市場的內涵、交互機制、構建路徑等重大理論問題,以及國家、區域、城市構建創新市場的實踐研究方面,還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補。

我們認為,創新從根本上說是一個稀缺資源的配置問題,如果沒有市場制度和價格機制,創新既不可能實現對稀缺資源的最佳配置,更不可能實現其自身價值。可以說,創新市場既是國家創新戰略的基礎和支撐,也是其中的重點內容和實施保證。

創新市場是創新資源、要素交易的場域或空間。從本質上說,創新市場是各種創新資源供求雙方相互作用,並得以決定其交易價格和數量的資源配置方式或制度安排,是被政府和經濟、社會力量尤其是經濟力量所推動和建構的結果。市場機制在創新市場的資源配置中發揮著決定作用,但有別於其他市場,因創新具有公共物品性、不可預知性、動態性和激勵複雜性等諸多特徵,創新市場更強調政府作用,需要政府通過包括產權、契約、稅收、分配和信息等一系列的制度建設來完善市場秩序、規範市場行為,甚至政府作為市場主體通過撥款、採購、合作研究等方式直接參與市場,使得市場配置資源達到帕累託最優。

創新市場與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一樣,是我國市場體系的組成部分。根據經濟合作組織(OECD)《研究與開發調查手冊》《弗拉斯卡蒂手冊》對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的分類,我們可將創新市場分為三類,即基礎研究創新市場、應用研究創新市場和試驗發展創新市場。

2019年,國家統計局在OECD相關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的實際情況,發布了《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統計規範(試行)》,對三類研發活動的成果進行了界定。以該文件為基礎,我們對三類創新市場進一步界定如下。

01

基礎研究創新市場

是對一般原理、理論或規律的新知識進行交易,以論文、著作、研究報告等形式為主,可以與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等創新市場主體進行交易,交易的主體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

02

應用研究創新市場

是對確定基礎研究成果的可能用途,或確定實現特定和預定目標的新方法進行交易,以發明專利、原理性模型、標準等形式為主,交易的主體多在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展開。

03

試驗發展創新市場

是對開發新的產品、工藝或改進現有產品、工藝而進行的系統性研究產生的新知識和成果進行交易,以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專有技術以及具有新穎性的產品原型、原始樣機及裝置等形式為主,生產和交易產品的主體往往是企業。

政府既是三大創新市場的需求者,又是創新市場秩序的守護者。三類市場構成了從知識到產業化的創新活動全過程、全鏈條。三類市場相互影響,任何一類創新市場的低迷,都將影響其他兩類創新市場的繁榮。有「深谷」之稱的深圳,之所以在科技創新上成功崛起,原因之一就是注重政府體制改革的創新,不斷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比如,在高科技產業發展上,政府從五大方面構建了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包括金融服務體系、人才服務體系、以「高交會」為主要平臺的高科技交易市場體系、以高新園區為平臺的區域服務體系、以華強北為代表的產品配套市場體系等。

市場因交易而生,交易對象的獨特性,決定了其市場的獨特性。創新市場與其他市場差別的核心是交易的產品。

從交易產品的性質來看,創新市場交易的產品因其無形而有別於商品市場,因其原創性信息和知識而有別於一般的服務,也因其無形而存在市場交易風險,往往要求嵌入到契約中以獲得權益。

從交易產品的範圍來看,創新市場又區別於技術市場,其不僅包含了開展專利、商標等技術商品交換的應用研究創新市場和試驗發展創新市場,還包括了新知識等具有準公共物品性質的基礎研究創新市場。

中國創新市場發展的幾個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體制的改革歷程既是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的歷程,也是我國基礎研究創新市場、應用研究創新市場和試驗發展創新市場逐步構建的歷程。可分為五個階段:

01

第一階段(1985年至1991年)

創新市場的萌芽階段,創新市場首次分化出來,中央提出發展技術市場,通過「改革撥款制度、開拓技術市場」,改革科研機構,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初步培育了創新市場交易主體,邁出了創新從計劃向市場轉型的第一步。

02

第二階段(1992年至1998年)

應用創新市場發端階段,通過「穩住一頭,放開一片」,推動應用研究機構走向了市場,並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技術交易所——上海技術交易所。

03

第三階段(1999年至2005年)

試驗發展創新市場興起階段,大力發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推動產業化,培育了試驗發展創新市場主力軍。2005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43249家,高新技術企業R&D經費支出為1193億元,佔高新技術企業營業總收入的2.0%,佔全國企業研發投入的81.7%,佔全國全部研發投入的45.4%。

04

第四階段(2006年至2014年)

完善多層次創新市場綜合配套階段,大力發展與創新市場匹配的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等要素市場,初步建成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我國成為全球第一科技人力資源大國。2013 年我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總數為 353.3 萬人,絕對總量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05

第五階段(2015年至今)

強化創新市場協同發展階段,加快三大創新市場融通發展,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性創新市場,通過產業創新升級倒逼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推動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知識產出大國。2017年國際科技論文被引量超過德國、英國,躍居世界第二,我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第九年排在世界第2位。

經過35年的改革探索,我國創新市場總體呈現出以「試驗發展創新市場」和「應用研究創新市場」為主體,以「基礎研究創新市場」為輔的多層次創新市場體系。

國際創新市場的經驗與啟發

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是創新市場的先行者,為中國創新市場的構建、培育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迄今為止,美國構建了全球最大的創新市場。其創新市場有兩大優勢。

一是以基礎研究創新市場為突破口,構建了三級創新市場融通的體系。《拜杜法案》推動的政府投資創新成果產權私有化改革,開創了三級創新市場融合協同發展的典範。

二是形成了完善的與創新市場相匹配的要素市場。其全球領先的風險資本和聚全球英才而用之的經驗做法值得借鑑學習。

德國創新市場有兩大顯著特點。

一是發展中介機構促進了應用研究創新市場的繁榮。通過《科學自由法》賦予科研機構自由靈活使用社會資金,助推馬普學會、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史太白基金會等機構在全球創新市場形成影響力。

二是鮮明的區域創新市場一體化特徵。德國可以在歐洲自由配置人力資本,還參與歐盟智慧財產權立法等區域創新市場的軟性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區域統一創新市場的公平秩序。

日本創新市場構建強調政府的積極作用。

在基礎研究創新市場構建方面,推行日本大學共同體建設制度,依託頂尖國立、公立和私立大學附屬研究所、研究中心,建立共同利用共同研究基地。

在應用研究創新市場構建方面,《產業技術力強化法》對大學等研究開發人員專利費進行減免,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公開並進入創新市場。

在試驗發展創新市場構建方面,日本政府通過設立日本科技振興機構(JST),建立了學術界與產業界雙向溝通的橋梁。

綜合來看,國際創新市場建設具有四條共性經驗,即:培育多元化富有活力的創新市場主體、形成有效的市場激勵機制、發展與創新市場匹配的要素市場、打造法治化的創新市場環境。

如何培育強大的創新市場

加快基礎研究創新市場提質增效。著力從五個方面完善基礎研究創新市場的構建:一是完善大學與學科體系;二是打開人才自由流動的旋轉門;三是推動基礎研究「投創分離」,建設實驗室體系和科學城體系;四是去除唯論文的評價制度;五是強化區域創新市場協同。以激發創新市場主體活力和促進創新市場要素流動為核心,推動大學變革、人才變革、產權變革、評價變革、布局變革等五大變革。

提升應用研究創新市場的國際化水平。應用研究創新市場是銜接基礎研究創新市場與試驗發展創新市場的中間市場,對於知識到產業的轉化起著關鍵決定作用。未來還需要圍繞培育高質量的應用研究創新市場主體,提升應用研究創新市場的轉化效率,著力完善和推進多層次應用研究市場主體、海外應用研究平臺、與國際接軌的技術轉移中心、新型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

進一步激發試驗發展創新市場活力。一是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示範城市。二是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發展數據驅動的科技金融,實施數據驅動科技金融平臺城市全覆蓋,擴大流動資產科技金融示範試點。三是實施最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定高價值專利培育體系,建立智慧財產權發展和保護平臺。四是建設數位化技術交易市場,構建全國性技術大數據系統,培育服務領域專業化的技術轉移平臺。

在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前提下,更好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

一是發揮政府的創新市場制度構建者的作用,調整、構建適合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

二是發揮政府作為創新市場首要用戶的作用,引導、示範公眾消費,加速創新擴散,促進技術競爭升級。

三是發揮政府作為新興市場創造者的作用,通過立法、政策設計等制度供給,激發市場活力和規範市場。

四是發揮政府作為市場理念引導者的作用,塑造有益於企業和市場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由文化來架構和規範創新市場,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和制度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強調,要統籌做好智慧財產權保護、反壟斷、公平競爭審查等工作,促進創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動、高效配置。總書記強調的這些內容,正是創新市場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同時,政府還要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更廣更深的領域發展。「雙創」與創新市場在中國的形成有密切關係,是我國邁向創新型國家的基本依據和途徑,也是建立完善強大創新市場的基本推動力。

繁榮發展創新市場,能把政府對創新的支持轉變為市場機制和重要組成部分,把市場行為、資本行為納入其中,讓各種要素在這個市場上匯集、交易、培育及轉化。總之,培育壯大創新市場,一是有利於實現創新的市場化,使其與政府這隻手相互配合,把創新資源更好地調動起來;二是有利於實現創新的便捷化,使創新成果的交易、轉化更加迅捷;三是有利於實現創新的法治化,使智慧財產權確權主體和轉化主體建立明晰法律關係;四是有利於實現創新的全球化,匯聚全球創新資源為我所用。

對我國完善創新市場的幾點建議

1

迅速展開對創新市場的研究,從理論與實踐上進行梳理,主動有意識地打造創新市場

要讓創新持之以恆,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培育完善創新市場。我國應深化三級創新市場融通機制、所有制改革和國際化路徑等創新市場的理論研究,擴大創新市場領域綜合改革試點,繼續繁榮壯大創新市場,爭取形成完備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市場體系。

加強創新市場頂層設計與發揮地方能動性相結合。建議國家層面強化對創新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同時建立若干創新市場試驗試點,「摸著石頭過河」。中央賦予深圳先行示範的歷史使命,核心無非是創新。應在全國範圍內選取更多城市進行創新市場構建的試點,深化創新市場建設實踐,推動更多城市建設成為國際創新型城市。

鄧小平同志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至今已有35年,中國湧現出一批一批創業者,在商品市場上通過貿易、生產等「產業造富」方式積累了財富,同時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時代,創業者們活躍在創新市場,我們應該讓一部分人通過創新實現更加富裕,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實現「創新造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

持續深化對創新市場的改革,促進政府與市場協同並進,推動各種創新要素流動與落地

用好政府、市場兩隻手的作用。瞄準國際技術前沿,構建全國性的現代化實驗室體系、科學城體系等基礎研究載體體系;繼續加大國際要素市場開放的力度,強化基礎研究創新市場配置國際人才和資本的能力;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行激勵更有效的制度創新,提升應用研究創新市場的轉化效能;培育以高質量國際專利為主的創新型企業,提升試驗發展創新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構建要素充分流動的創新市場。只有流動的市場才是充分的市場。在國內市場上,進一步構建數據新型要素市場激發數字經濟等創新活力;進一步推動社會保障體系一體化,促進人力資本在區域創新市場的自由流動。在國際市場上,優化國際人才在中國工作和居住的便利性,加快國際人力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快開放國際創投、國際慈善等市場,提升資本要素在創新市場的配置效能。通過打破資本、數據、信息、人才、技術、智慧財產權等的流通障礙,讓創新的各種要素在我國創新市場上匯集、交易、培育、轉化,將我國建設成為全球頂尖的創新要素匯聚高地、交易高地、配置高地。

3

加快完善創新市場法治環境,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持續釋放創新主體的創造精神,同時維護創新市場安全

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利用法治為地方「放管服」改革護航。建議加大簡政放權和改革授權力度,允許試點城市自主建設符合本地創新市場改革要求的業務事項目錄和標準體系,支持地方進行創新市場的改革創新,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建議國家和省層級進一步完善推進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的工作機制,暢通自下而上的異議申訴和反饋機制。同時,加大國家層面對經濟特區立法的授權力度,支持深圳等城市就重大改革事項進行專項立法。

完善創新市場立法。支持具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率先開展創新市場立法,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使各種交易規範化市場化,形成可複製推廣的經驗。為創新要素交易搭建公平、公正、公開的平臺,讓創新與財富在這裡對接,讓知識與產品在這裡轉化。加快數據要素、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等相關立法修法,通過法治保障數據要素在創新市場的優化配置。推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支持各地國有企業積極融入創新市場建設,為創新提供技術、人才、場地、資金等全方位支撐。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總之,要大力發展完善創新市場,為創新造個海,讓創新成果在這個大海千帆競發、百舸爭流。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

注釋:

[1] Brett Frischmann.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 Rethinking the Economics of 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24 Vt. L. Rev. 347.[2] 吳欣望、朱全濤:創新市場與國家興衰[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 陽東輝. 科技創新市場的國家幹預法律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陽東輝:科技創新市場的國家幹預法律機制——基於克服市場失靈的視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4]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編,張玉勤譯,《弗拉斯卡蒂手冊》[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

[5] 國家統計局,關於印發《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統計規範(試行)》的通知[OL],國統字〔2019〕47號。http://www.stats.gov.cn/tjgz/tzgb/201905/t20190507_1663326.html,國家統計局網站,2019-05-07.

[6] 陽東輝:科技創新市場的國家幹預法律機制——基於克服市場失靈的視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7] 引自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

[8] 引自1995年國務院頒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

相關焦點

  • 王京生:培育強大完善的創新市場 ,為創新造海
    王京生:培育強大完善的創新市場 ,為創新造海深圳特區報  作者:  2020-12-22 要使創新真正落地,必須培育健康強大的創新市場
  • 培育強大完善的創新市場,為創新造海
    把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是我國五年規劃編制史上的第一次。這些論述為國家創新戰略注入了新內容,但是要使創新真正落地,必須培育健康強大的創新市場,為創新戰略實施提供根本保障。2016年以來,我們連續四年發布「雙創」研究報告,從理論和實踐對我國「雙創」情況進行總結和分析,在研究過程中,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創新市場在國家創新格局中的重要性。
  • 堅定不移培育和打造中部強大市場
    探索中部省份市場合作機制,統一市場準入政策,建立工商行政執法協調機制,共同打擊不正當競爭,共同開展智慧財產權保護,努力促進中部地區統一市場的形成,提高中部市場對全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湖北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培育和打造中部強大市場,促進消費提質升級」。
  • 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完善市場機制是關鍵
    構建市場導向的激勵機制,通過公平競爭對創新進行有效激勵,就是要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讓更多有能力的企業參與並主導技術創新,讓市場對綠色技術研發方向、路徑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解決科研院所及高校脫離市場需求的尷尬局面,解決科研與產業脫節的困境,引導技術創新以問題為導向、以發展為目標、以績效為追求;就是在市場規則的基礎上,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優勢互補合作模式、技術應用轉化機制
  • 連界創新王玥:論創新者的培育與顛覆式創新
    產業生態投資人、連界董事長王玥在讀書會中分享了關於創新者的培育與顛覆式創新的個人觀點。2020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如何更好的培養和發揮創新人才在創新事業上的關鍵推動作用,是編制下一個五年規劃的核心命題。
  • 雲花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
    近幾年來,為推進花卉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雲南省先後實施了一批國家和省級科技攻關項目,在項目的引導和扶持下,雲花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在自主新品種選育、花卉種苗(球)高效繁育技術和標準化體系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 中山火炬: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邁向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
    依託中國電子(中山)基地,以緯創資通和佳能為龍頭,擁有相關電子信息企業近200家,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80億元。主要產品有液晶電視、電腦、印表機、光電、微電子等,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電子信息產業鏈。隨著緯創液晶光電園和佳能彩色印表機生產基地的投產,液晶模組、彩色印表機等產品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將大大提高。  ——健康醫藥產業集群。
  • ...主席論壇助力高質量發展 依託武漢城市圈培育和打造中部強大市場
    「堅定不移培育和打造中部強大市場」是湖北省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會議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之一。12月5日至6日,一場「依託武漢城市圈,培育和打造中部統一強大市場」的論壇在鹹寧市舉行,這也是武漢城市圈政協主席論壇第15次年度會議的主題。建設中部強大市場,湖北省優勢得天獨厚。
  • 湖北省政協召開月度專題協商會:培育和打造中部強大市場
    6月25日上午,省政協召開月度專題協商會,聚焦「培育和打造中部強大市場」協商建言。省政協主席徐立全主持會議,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前,省政協依託「智慧政協」平臺組織政協委員建言獻策,聯合楚天都市報開展網絡議政,委託武漢大學和省社科院進行大數據分析。
  • 煙臺「十四五」重點在科技創新,將培育「瞪羚、獨角獸」企業!
    在進入歐債危機後,愛爾蘭憑藉強大經濟韌性和充分的投資吸引力,成功脫離歐債危機。而當前他更為核心、重要的創新優勢,主要集中在就業影響力、人力資源和充滿吸引力的科研體系。所以借鑑愛爾蘭的經驗:一是要著力發展科研,二是吸引實體企業落戶。雙管齊下,才能拉動生產力的增長,從而帶動城市發展。
  • 為創新發展凝聚強大動力 深圳歐美同學會科技創新峰會坪山專場舉行
    杜玲在致辭時表示,新時代呼籲新擔當,當前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更加需要包括留學人員和僑界人士在內的廣大創新創業者,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為深圳、為國家創新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陶永欣表示,作為深圳東部中心城區、深圳國家高新區核心園區和未來產業試驗區,坪山區產業集聚度高、創新創業成本低、政策扶持力度大、營商環境好,是一片創新創業的熱土,擁有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三大主導產業,集聚了比亞迪、賽諾菲巴斯德、中芯國際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初步形成了「海歸人才創新創業首選坪山」的良好態勢。
  • 堅持眼睛向內 大力培育發展國內市場
    中國經濟導報訊 記者程暉報導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立峰在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部署明年發展改革工作時指出,要大力培育發展國內市場。關鍵是堅持眼睛向內,著眼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聚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著力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性水平。    一是加強重大技術裝備補短板。這是一個增長速度很快的龐大的國內市場。要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大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
  • 臺盟湖北省委建言「培育和打造中部強大市場」
    中國網據臺盟湖北省委消息  6月25日,湖北省政協召開「培育和打造中部強大市場」月度專題協商會,湖北省政協主席徐立全主持會議,中共湖北省委副書記、中共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出席並講話。臺盟湖北省委副主委林穎代表臺盟湖北省委作《打破省際分割,對接省外市場》發言。  林穎表示,湖北九省通衢、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具備了培育和打造中部強大市場的基礎條件。
  • 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動工 咖啡市場競爭向上遊延伸
    產業園從投資籤約到破土動工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佔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120畝),該產業園也將成為星巴克加碼國內咖啡產業鏈的一個重要信號,咖啡市場的競爭也或將隨之開始向產業鏈端延伸。「一直以來,我們對中國市場的強大活力和十足韌性充滿信心,堅持深化投資力度,持續發力,以積極創新擁抱中國機遇,致力於為推動中國精品咖啡產業作出更多的貢獻。」
  • 湖北:乘勢而起 打造中部強大市場
    「堅定不移培育和打造強大中部市場」,這是省委全會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之一。  這是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求的具體落實。  「強大中部市場」有何內涵?對湖北有多重要?
  • 厚植人才培育沃土 創新發展活力引擎 未央區凝心聚力 助推青年企業...
    近年來,未央區委、區政府以「6+5+6+1」現代產業領域為重點,優化整合共青團、工商聯、青年企業家協會、新生代企業家聯誼會等人民團體和行業協會的聯繫服務功能,通過搭建 「六個一」綜合服務平臺,為初創企業提供金融、法律、人力資源、市場拓展等專業知識服務,引導青年企業家敢想敢幹,奮發拼搏,為創新發展引進源頭活水,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 《長治市創新生態建設三十條》解讀之三丨暢通創新鏈條 培育壯大...
    暢通創新鏈條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長治市創新生態建設30條》解讀之三「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國家前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全文中,「創新」被著重提及15次之多,足見國家「實施創新戰略」「完善創新體系」的決心之大、布局之遠。
  • 淺析 四川潤通現貨市場為何要堅持培育新型消費群體
    引言  當下,我國已進入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升級加快、消費拉動經濟作用明顯增強的轉型期,消費尤其是消費升級,將成為主導今後較長時期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和強大引擎,並由此加快經濟轉型速度,將繼續引導相關產業加速發展,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消費升級、技術創新、新型商業模式驅動的新消費仍將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 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作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內容。
  • 對接「246」產業集群 鎮海培育5大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
    為加快 「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鎮海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布局和培育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以打造更有活力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 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是以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集聚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專業機構等各類創新資源,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全鏈條服務的新型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