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彼得堡自然應該先佔領,而且要毀滅它,佔領和毀滅這個城市,不僅可以取得巨大的戰略利益,讓德國嚴嚴釘死彼得大帝打開的「歐洲之窗」,把波羅的海變成德國的內海,而且通過佔領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搖籃,還能瓦解敵人的反抗意志,摧毀他們的士氣。——希特勒
列寧格勒原名彼得格勒(即今聖彼得堡),又被稱為彼得堡,被譽為俄國的「歐洲之窗」,是彼得大帝在1703年修建,可以說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即便在現在依然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
而讓它聞名於世界的,並不是它風光無限的歷史,而是一場扭轉第二次世界大戰局勢的戰役——列寧格勒戰役。
說到二戰,就不得不提希特勒,因為他的狂妄挑起了這場劫難,他想主宰歐洲大陸上的秩序,更想用他的「極端思想」統治全球,最為瘋狂的是他還為此付出了行動,迅速擴充德軍的軍隊,戰爭就在一念之間爆發了。
二戰之初,希特勒無疑是成功的,德軍無堅不摧的坦克和重武器,配合希特勒的「閃電戰」策略,讓德軍幾乎橫掃西歐,甚至佔領了法國,還把英國打回了大不列顛島。
緊接著希特勒調轉槍口,放棄退守島嶼的英國,兵分三路進攻蘇聯,奪取列寧格勒則是希特勒最初的首要目標。
那麼希特勒為何不惜代價進攻彼得堡?戰略意義是一方面,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徹底擊敗蘇聯,而希特勒圍困列寧格勒長達900天,結果還是失敗了,他在這場戰役中究竟忽略了什麼?
且聽飛魚細細道來。
列寧格勒的戰略意義。
如果打開現在的世界地圖,我們會清晰地看出列寧格勒(聖彼得堡)所處的位置,它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是俄國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
而在二戰時期,這地亦是蘇聯的重要城市,被譽為蘇聯的第二首都,當蘇聯和德國籤訂《蘇德互補侵犯條約》之後,這兩國就瓜分了波蘭,這也就意味著德國的勢力範圍已經和蘇聯相互接壤。
而希特勒掃平了西歐之後,對於蘇聯自然垂涎三尺,而以列寧格勒為搶佔的首要目標,就是看準了此地的重要戰略意義。
如果希特勒拿下了這座城市,那麼他將取得整個波羅的海的控制權,並且達到和芬蘭軍隊會合的目的,從而貫通波羅的海的南北,除此之外,瑞典的鐵礦沙才能暢通無阻地供應德國,從而為摧毀蘇聯提供重武器的供應。
列寧格勒戰役中蘇德雙方的投入兵力。
希特勒對於列寧格勒的志在必得,使得他對這次戰役的投入也很下本,出動了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以及兩個芬蘭集團軍。
北方集團軍群中包括德國第16集團軍,第18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群,共計29個師,6個坦克師和摩託化師,而芬蘭集團軍中又有15個步兵師,此外還投入作戰飛機1300餘架。
那麼面對德軍的強大軍團,蘇聯防禦的有多少呢?蘇聯北方面軍中有8個師,西北方面軍有31個師,如果單看士兵人數,德國已經多於了蘇聯。
綜合來看,德國佔據的優勢更加明顯,具體優勢為步兵多1.4倍,火炮多3倍,迫擊炮多4.8倍,坦克多0.2倍,飛機多8.8倍,由此亦可見希特勒要攻佔列寧格勒的決心之大。
列寧格勒被圍困長達900天。
蘇德雙方如此巨大的兵力投入,註定了這場戰役的慘烈,這場戰役之後,德國士兵的傷亡人數在50萬左右,而蘇聯傷亡的士兵卻有320萬,另外列寧格勒還喪生了100多萬市民。
如果單從傷亡結果上看,德軍無疑是成功的,但傷亡人數卻不能決定戰爭勝負,蘇聯土地遼闊,人口眾多,這也就意味著蘇聯後備力量雄厚,結果亦證明了這點,因為蘇聯實現了絕地大反擊。
德軍以強大的兵力,愣是沒有攻下這座城市,希特勒三番五次催促德軍將領不惜一切代價攻佔列寧格勒,但最終還是未能攻破,於是希特勒轉進攻為圍困,這一圍就長達900天。
說到這,不少人會有疑問,圍困那麼久,蘇軍吃什麼,可以說是把列寧格勒能吃的都吃了,時不時都會有人餓死,後來列寧格勒裡的人拉多加湖冰面上開闢了一道冰上公路,運進糧食,運出傷員,而這條「生命之路」的開闢,嚴寒的天氣幫了大忙。
飛魚說:
希特勒圍困列寧格勒長達900天,結果還是失敗了,他究竟忽略了什麼呢?是人心,因為飛機大炮能摧毀堅城,卻無法擊潰民心。
列寧格勒裡的人們正是靠著這種寧可死不投降的精神,最終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德軍,這也是希特勒想不通的地方,為何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和死亡,列寧格勒人就不投降呢,但是列寧格勒人知道答案,因為投降之後面臨的是德軍的屠戮,既然都是死,還不如死在戰場上光榮些。
不過話又說回來,蘇聯在這場戰役中,雖然被動挨打,但它是無辜受害者嗎,當然不是,因為蘇聯和德國一開始是狼狽為奸的,從它們瓜分了波蘭,就可見一斑。
德國即使不進攻蘇聯,蘇聯亦會進攻德國,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和利益衝突,只不過德國下手比蘇聯快了一步而已。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資料:《列寧格勒保衛戰》、《蘇聯興亡史》、《希特勒傳》等。
(本文系飛魚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