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圍困列寧格勒長達900天,結果還是失敗了,他忽略了什麼?

2020-12-24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彼得堡自然應該先佔領,而且要毀滅它,佔領和毀滅這個城市,不僅可以取得巨大的戰略利益,讓德國嚴嚴釘死彼得大帝打開的「歐洲之窗」,把波羅的海變成德國的內海,而且通過佔領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搖籃,還能瓦解敵人的反抗意志,摧毀他們的士氣。——希特勒

列寧格勒原名彼得格勒(即今聖彼得堡),又被稱為彼得堡,被譽為俄國的「歐洲之窗」,是彼得大帝在1703年修建,可以說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即便在現在依然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

而讓它聞名於世界的,並不是它風光無限的歷史,而是一場扭轉第二次世界大戰局勢的戰役——列寧格勒戰役。

現在的聖彼得堡

說到二戰,就不得不提希特勒,因為他的狂妄挑起了這場劫難,他想主宰歐洲大陸上的秩序,更想用他的「極端思想」統治全球,最為瘋狂的是他還為此付出了行動,迅速擴充德軍的軍隊,戰爭就在一念之間爆發了。

二戰之初,希特勒無疑是成功的,德軍無堅不摧的坦克和重武器,配合希特勒的「閃電戰」策略,讓德軍幾乎橫掃西歐,甚至佔領了法國,還把英國打回了大不列顛島。

緊接著希特勒調轉槍口,放棄退守島嶼的英國,兵分三路進攻蘇聯,奪取列寧格勒則是希特勒最初的首要目標。

希特勒

那麼希特勒為何不惜代價進攻彼得堡?戰略意義是一方面,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徹底擊敗蘇聯,而希特勒圍困列寧格勒長達900天,結果還是失敗了,他在這場戰役中究竟忽略了什麼?

且聽飛魚細細道來。

列寧格勒的戰略意義。

如果打開現在的世界地圖,我們會清晰地看出列寧格勒(聖彼得堡)所處的位置,它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是俄國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

而在二戰時期,這地亦是蘇聯的重要城市,被譽為蘇聯的第二首都,當蘇聯和德國籤訂《蘇德互補侵犯條約》之後,這兩國就瓜分了波蘭,這也就意味著德國的勢力範圍已經和蘇聯相互接壤。

圖中標10位置為俄羅斯的聖彼得堡

而希特勒掃平了西歐之後,對於蘇聯自然垂涎三尺,而以列寧格勒為搶佔的首要目標,就是看準了此地的重要戰略意義。

如果希特勒拿下了這座城市,那麼他將取得整個波羅的海的控制權,並且達到和芬蘭軍隊會合的目的,從而貫通波羅的海的南北,除此之外,瑞典的鐵礦沙才能暢通無阻地供應德國,從而為摧毀蘇聯提供重武器的供應。

列寧格勒戰役中蘇德雙方的投入兵力。

希特勒對於列寧格勒的志在必得,使得他對這次戰役的投入也很下本,出動了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以及兩個芬蘭集團軍。

北方集團軍群中包括德國第16集團軍,第18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群,共計29個師,6個坦克師和摩託化師,而芬蘭集團軍中又有15個步兵師,此外還投入作戰飛機1300餘架。

二戰時期的士兵

那麼面對德軍的強大軍團,蘇聯防禦的有多少呢?蘇聯北方面軍中有8個師,西北方面軍有31個師,如果單看士兵人數,德國已經多於了蘇聯。

綜合來看,德國佔據的優勢更加明顯,具體優勢為步兵多1.4倍,火炮多3倍,迫擊炮多4.8倍,坦克多0.2倍,飛機多8.8倍,由此亦可見希特勒要攻佔列寧格勒的決心之大。

列寧格勒被圍困長達900天。

蘇德雙方如此巨大的兵力投入,註定了這場戰役的慘烈,這場戰役之後,德國士兵的傷亡人數在50萬左右,而蘇聯傷亡的士兵卻有320萬,另外列寧格勒還喪生了100多萬市民。

如果單從傷亡結果上看,德軍無疑是成功的,但傷亡人數卻不能決定戰爭勝負,蘇聯土地遼闊,人口眾多,這也就意味著蘇聯後備力量雄厚,結果亦證明了這點,因為蘇聯實現了絕地大反擊。

二戰後的生靈塗炭

德軍以強大的兵力,愣是沒有攻下這座城市,希特勒三番五次催促德軍將領不惜一切代價攻佔列寧格勒,但最終還是未能攻破,於是希特勒轉進攻為圍困,這一圍就長達900天。

說到這,不少人會有疑問,圍困那麼久,蘇軍吃什麼,可以說是把列寧格勒能吃的都吃了,時不時都會有人餓死,後來列寧格勒裡的人拉多加湖冰面上開闢了一道冰上公路,運進糧食,運出傷員,而這條「生命之路」的開闢,嚴寒的天氣幫了大忙。

飛魚說:

希特勒圍困列寧格勒長達900天,結果還是失敗了,他究竟忽略了什麼呢?是人心,因為飛機大炮能摧毀堅城,卻無法擊潰民心。

列寧格勒裡的人們正是靠著這種寧可死不投降的精神,最終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德軍,這也是希特勒想不通的地方,為何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和死亡,列寧格勒人就不投降呢,但是列寧格勒人知道答案,因為投降之後面臨的是德軍的屠戮,既然都是死,還不如死在戰場上光榮些。

二戰時期的德國shibing

不過話又說回來,蘇聯在這場戰役中,雖然被動挨打,但它是無辜受害者嗎,當然不是,因為蘇聯和德國一開始是狼狽為奸的,從它們瓜分了波蘭,就可見一斑。

德國即使不進攻蘇聯,蘇聯亦會進攻德國,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和利益衝突,只不過德國下手比蘇聯快了一步而已。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資料:《列寧格勒保衛戰》、《蘇聯興亡史》、《希特勒傳》等。

(本文系飛魚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希特勒在二戰期間犯下的最大戰略失誤之一:圍而不攻列寧格勒
    沒有佔領列寧格勒是希特勒在二戰期間犯下的最大戰略失誤之一,其後果不亞於後來的莫斯科戰役和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圍困並沒有消除列寧格勒在政治、軍事以及經濟上的巨大價值,因為德軍並沒有徹底包圍列寧格勒,通過拉多加湖的水上運輸線(冬季則是冰上運輸線),列寧格勒的軍民不僅頑強的生存下來,而且還有能力發起持續不斷的反攻,給德軍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始終被牢牢的牽制在這裡,無法加入到關鍵的其他戰場,寶貴的兵力被毫無意義的浪費和消耗了。
  • 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困九百天,史達林下令突破封鎖,送進幾千隻貓
    這些雕塑為紀念列寧格勒大圍困而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從1941年9月至1944年1月,這座城市被德國法西斯圍困了整整900天,幾乎彈盡糧絕,餓死的人數達85萬之多。 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些西伯利亞貓,我們今天才能看到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瑰寶。
  • 被圍900天,蘇聯軍隊吃光了全城的老鼠
    當年,希特勒在8月份對蘇聯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後,他最大的目的便是以最快的速度一舉佔領列寧格勒。這座城市,究竟有何吸引力?讓它在希特勒的心目中甚至超過了莫斯科的價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列寧格勒是蘇聯的第二大城市,從工業到交通再到資源與戰略位置,都屬於蘇聯最重要的核心城市。
  • 二戰中,德軍打了列寧格勒882天,為何最終卻沒能打下來?
    為此,希特勒對萊布元帥委以重任,甚至將「中央集團軍群」的坦克第三集群也撥給了「北方集團軍群。」這時,萊布手中幾乎掌握了38個師的精銳部隊,他意氣風發,劍指列寧格勒。與之作戰的蘇軍是北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有47個師又3個旅,他們決定堅守列寧格勒,牽制和消耗德軍,穩定西北戰場,以減輕莫斯科方向蘇軍的壓力,然後伺機轉入反攻。
  • 此人熬過了列寧格勒900天圍城,卻沒能熬過二戰後史達林的清洗!
    列寧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艱苦的圍城戰,在900天的圍困中,蘇聯軍民同仇敵愾,付出了150萬軍民死亡的慘痛代價,取得了戰役的最終勝利。阿列克謝·亞歷山大羅維奇·庫茲涅佐夫是蘇聯取得列寧格勒保衛戰勝利的首功之人,他臨危受命成為了這場戰役的實際指揮者。
  • 《1812序曲》和《列寧格勒交響曲》
    管弦樂《1812序曲》同交響樂《列寧格勒交響曲》,柴可夫斯基與蕭士塔高維奇,俄羅斯抗擊拿破崙入侵和蘇聯反擊希特勒進攻。艱苦卓絕的兩場戰爭,震撼人心的兩大作品。《列寧格勒交響曲》,德軍的進攻音樂,行進曲式,不及《馬賽曲》「耳熟能詳」,節奏感強而沉重、威嚴又驕橫,不可一世的恐怖和威壓態勢……「1941至1943年,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困872天,平均每天餓死凍死700多人。朝不保夕危難時刻,列寧格勒市圖書館每天照常開放,大量食不果腹、骨瘦如柴的市民堅持汲取精神食糧;俄羅斯盛產美女得益於讀書。
  • 最慘烈的東線戰場:德國坦克兵活活凍死,列寧格勒人口減少近百萬
    希特勒又一次忽略了蘇聯紅軍的頑強和堅韌的抵抗能力。當時指揮史達林格勒防禦的是崔可夫將軍。面對德軍極強的空中支援,崔可夫敏銳的意識到,最好的克敵辦法就是儘可能的靠近敵人。在1942年的秋天和冬天裡,崔可夫麾下的第62集團軍頑強的拱衛著史達林格勒。
  • 如果德國佔領了列寧格勒,這對蘇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災難和死亡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3178字,閱讀約7分鐘二戰中,列寧格勒被圍困900天,最終迎來勝利。列寧格勒戰役的勝利,不僅僅是消滅了德軍的大量兵力,更重要的是把德軍的北方集群放在了列寧格勒,讓他們無暇顧及。然而,如果我們做一個假設,列寧格勒陷落,對蘇聯意味著什麼?。1、列寧格勒對蘇聯的意義首先,列寧格勒對蘇聯意義重大,不僅是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也是十月革命開始的地方。這是蘇聯的精神資本。
  • 希特勒和陸軍總參謀部在「巴巴羅薩計劃」的分歧,帶來了致命的後果
    1940年8月西線戰役剛剛結束之際,希特勒便已經下令讓陸軍總司令部開始採取準備向東進軍的預先措施,也就是研究軍事上打敗蘇聯的可行性。陸軍總參謀部第一軍需長(相當於副總參謀長)保盧斯奉命制定具體的進攻計劃,與此同時駐守東線的第18集團軍參謀長馬爾克斯少將也受命就東線作戰問題進行研究。
  • 蘇軍能守住列寧格勒,為什麼史達林格勒卻被破城?
    列寧格勒保衛戰從1941年9月9日開始至1944年1月27日全面結束,德軍圍困城市900多天,造成蘇軍傷亡350萬人,蘇聯平民死亡100多萬。從突然襲擊,到瘋狂圍城,德軍始終無法踏足列寧格勒。地形:列寧格勒方向緯度更高,冬季更寒冷,地形更複雜,經濟更匱乏,不利於德軍機械化部隊的長驅直入。德軍元帥曼施坦因回憶錄《失去的勝利》裡記載,1941年他帶領的軍隊在列寧格勒秋季遭到了泥濘道路的阻隔,森林也給德軍戰略部署增加了難度。
  • 列寧格勒:死亡鐵路
    1943年1月12日上午9時30分,蘇軍發起「火花戰役」達成戰役目標: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包圍圈。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協同作戰,在德軍合圍圈上打開一條寬度達7英裡的走廊。第67集團軍向東與第2突擊集團軍向西發起相向突擊。
  • 能讓希特勒對戰爭喪失信心
    東線外軍處負責人是陸軍中校艾伯哈特·金策爾,此人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讓他搜集情報簡直是天方夜譚。 而且他從沒去過蘇聯,僅僅去過一次芬蘭,俄語都不會說,估計只會說一句達瓦裡希的水準。 這個東線外軍處所搜集的還不僅僅是蘇聯的情報,還要包括北歐、巴爾幹、日本,甚至是美國的情報。
  • 拿破崙和希特勒統一歐洲失敗,而秦始皇統一中國成功
    這些成文法典的制定極大的促進了當時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法國法制社會的法律規範。⑦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了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加冕稱帝,同年,拿破崙任命凱文為內閣輔政大臣,代管巴黎軍政事務。一年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併兼並熱那亞,讓自己的繼子歐仁·德·博阿爾內成為義大利副王,代管義大利。
  • 希特勒小時候最喜歡上什麼課?你知道他後來怎樣評價他的老師嗎?
    ——《第三帝國的興亡》我們知道上學時的經歷和閱歷還有成績對我們的一生有著很大的影響或者是作用,那麼名人更是如此,無論是飽受讚美的羅斯福還是令人生畏的希特勒,他們的學時經歷都是歷史學家們想要了解他們的前提。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那個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的學時經歷。
  • 透視希特勒:是低配版秦始皇還是加強版薩達姆?
    而希特勒因盲目信任其空中力量所發動的對英國的空襲行動,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角度都沒有達到其應有的效果,除了象徵性地對包括倫敦在內的一些大城市造成破壞(但對於英國來說並非不能承受)、以此提振國內士氣以外,對戰爭局勢的發展影響微乎其微。二戰時期德軍轟炸機編隊在蘇德戰場上,希特勒低劣的軍事指揮能力更暴露到了極點。
  • 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保衛者,蘇聯炮兵元帥戈沃羅夫的偉大一生
    同年4月,戈沃羅夫擔任了列寧格勒方面軍下屬的軍事集群司令。後因原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霍津由於柳班戰役失利被解職,蘇軍統帥部決定讓戈沃羅夫率領部隊將列寧格勒從德軍的圍困中解救出來。1943年1月13日,在朱可夫的協調下,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的展開了著名的"火花行動",對城郊外和包圍圈內的德軍部隊展開殲滅戰。經過5天的戰鬥,包圍圈中的德軍被完全肅清,同時還成功為列寧格勒軍民打通了一條8-10公裡的物質走廊,蘇軍藉此機會使用運輸車輛對城中的軍民進行物資補給。
  • 如今的德國人對於希特勒是怎樣的感情?懷念還是恨?
    或者說,德國人對於希特勒觀感如何,到底是恨他?還是對希特勒在戰爭初期的輝煌戰績嚮往不已,甚至如同許多中國網友一樣,對於希特勒十分崇拜?希特勒不可否認的是,的確有德國人會恨希特勒,因為正是在希特勒瘋狂的戰略指揮之下,曾經在一戰之後迅速復甦並位列歐洲工業、科技第一的德國,最終淪為了二戰的戰敗國。
  • 希特勒說「沒人能殺死受神保護的我」1944年8月1日刺殺希特勒失敗
    如埃裡希·馮·曼施坦因與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兩位元帥認為:傳承普魯士軍人的榮譽感,既然效忠了國家和元首,即便戰爭必然要失敗,軍官也不能叛變。無論什麼原因成為叛徒,是對軍人最大的侮辱!況且,這些軍人都經歷過一戰投降的屈辱,寧可選擇戰死也不願意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