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定到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有多荒唐?能讓希特勒對戰爭喪失信心

2020-12-12 騰訊網

二戰歷史中,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對蘇聯發動突然進攻,德國以裝甲部隊為先驅兵分三路而入。此時蘇聯被打的措手不及,節節敗退,數百萬部隊轉瞬間灰飛煙滅。在當時沒人認為蘇聯不會滅亡,畢竟蘇聯一度已經被逼近了首都莫斯科。然而德軍最終只能黯然的逃離了莫斯科,結束了他們的巴巴羅薩行動,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讓他們遭遇了慘敗呢?

一、情報準備不充分

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對蘇聯的了解程度,遠遠低於他們對英法的了解。

相較於他們在之前的戰爭中,對英法和波蘭的了解,他們對蘇聯的了解只能用「想當然」來形容。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

德軍統帥部完全不知道蘇軍的軍事實力,也不知道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事實上,他們連蘇聯人的人口多少都不知道。

(當然了,其實蘇聯人在這之前也對德國一無所知,認為德國裝甲部隊無比強大,除非使用122毫米榴彈炮攻擊,否則無法摧毀。)

當時負責對蘇情報工作的是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的東線外軍處,所謂東線外軍處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特務機關。

東線外軍處負責人是陸軍中校艾伯哈特·金策爾,此人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讓他搜集情報簡直是天方夜譚。

而且他從沒去過蘇聯,僅僅去過一次芬蘭,俄語都不會說,估計只會說一句達瓦裡希的水準。

這個東線外軍處所搜集的還不僅僅是蘇聯的情報,還要包括北歐、巴爾幹、日本,甚至是美國的情報。

雖然到現在都不知道為啥美國會是「東線國家」,但可以想像的是,這位金策爾中校根本沒得時間去專心搜集來自蘇聯的情報。而且蘇聯對反間諜方面異常上心,雖然不算天衣無縫,但也差不多是銅牆鐵壁了。

因此金策爾的情報工作做的困難重重,判斷屢屢失誤。在1940年末,他認為蘇軍有50至75個師,41年初變成了120個,到了41年5月,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180個師。希特勒眼看著報上來的蘇軍的力量一次比一次多,內心拔涼拔涼的。

他的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只能安慰自己的元首,一方面也是為了掩蓋情報部門的失誤:

「元首,俄國軍隊雖然在數量上超過了我們,但您大可放心,德國的指揮、裝備和戰鬥經驗都是十分優越的,而蘇軍只是比我們多了一丁點人而已。」

希特勒此時毫無辦法,只能選擇相信哈爾德,並按照金策爾的情報去準備戰鬥計劃。

不過金策爾為德軍各部隊準備的有關蘇聯軍力的情報手冊,則再一次讓希特勒的信心跌入谷底。

因為這份手冊完全沒有提及,蘇聯有多少部隊,各部隊組織形式如何。只是泛泛說了一下,蘇軍的集團軍在理論上可能是何等組成,更具體的則一無所有。

對此希特勒只能表示:

「對俄國的進攻將是我做出的,最艱巨的決定。因為我們對俄國一無所知,他可能是一個泥足巨人,但也可能截然相反。」

二、混亂的巴巴羅薩

而從戰略上來看,巴巴羅薩計劃是不能作為一個明確的戰略計劃來看的。

與其說這是一個戰略計劃,倒不如說是一個戰術計劃,連戰役計劃都算不上。

因為它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整個計劃泛泛而談,空洞無比。它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殲滅蘇軍主力,佔據蘇軍西部,但是如何實施,以何種方式實施,是完全不知道的。

而在侵略蘇聯的計劃和主要目標的設計上,希特勒則與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以及許多高階將領存在意見上的巨大分歧。

最高統帥部認為應該聚集部隊,直奔莫斯科,在他們眼裡,只要攻下了莫斯科,那麼蘇聯就會土崩瓦解。

但希特勒卻認為應該先奪取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地區的豐富資源後才轉向莫斯科,他認為相比於那些虛無縹緲的城市,資源才是他們的應該關心了。

至於莫斯科,希特勒從來就沒認為莫斯科是「重要的」,

他認為重點應該在於消滅莫斯科以西的蘇軍主力,然後再順利奪取波羅的海地區和烏克蘭等地之後,才應該進軍莫斯科

而他最想拿下的地方,不是莫斯科,而是列寧格勒。

在他眼裡,這座以列寧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是布爾什維克的搖籃與誕生地,摧毀了這裡就能摧毀蘇聯的信心與鬥志。

按說攻擊列寧格勒其實有很多好處,

比如說可以打通和北歐的聯繫,而且可以奪下海港,並且控制蘇聯的交通樞紐。

但是希特勒偏偏提出了這麼一個理由,這著實讓軍官團的人大倒胃口。軍官團想要拿下的,其實是莫斯科。

這個建議來自古德裡安,而古德裡安的想法很明確,

第一、莫斯科是蘇聯交通樞紐,拿下這裡就能切斷蘇聯南北戰線。第二、這裡是蘇聯的首都,攻下一國的首都可謂意義非凡。第三,可以打開通往烏拉爾工業區的道路,摧毀蘇聯的工業根基。

但很可惜的是,希特勒不是這麼想的。於是雙方就開始大吵特吵,最終也沒吵出個所以然,只能各退一步。

他們最終決定,巴巴羅薩計劃只規定三個集團軍群大致作戰方向,作戰目標,但在具體實施方面,則根據情況判斷

於是這就造成了巴巴羅薩計劃的最大問題,

作戰目標缺乏主次順序,三個集團軍群的部隊被這些隨時更換的目標來回拉扯,空耗軍力。

這就給後續的作戰,帶來了許多的麻煩。

三、德國低劣的準備

如果相比於德軍為巴巴羅薩行動所籌措的兵力——來自德國和其僕從國的550萬大軍,43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5000餘架作戰飛機——

用這個如此龐大的兵力規模來作為對比的話,那麼德軍的後勤就只能用糟糕來形容了

事實上,德軍的後勤準備的極其糟糕,

這一部分原因來自德國國內的工業生產體制,一部分原因來自德國高層在計劃制定中的失敗,剩下一部分原因則來自德國情報部門,尤其是東線外軍處那失敗的情報工作所導致的。

先說生產體制上,在當時蘇聯人的印象裡,德國無比強大,其所佔領的地區,無論那些地區之前都是哪國人,他們都對希特勒無比狂熱崇敬,並且服從了希特勒的統治。

這就確保了德國能在戰時最大限度的進行戰時動員,並且所有工人都能一天三班倒,不間斷的為德國提供軍需產品,而且還不要加班費。

所以在蘇聯的觀念,此時的德國強大無比,幾乎是不可戰勝的。

然而希特勒表示,這樣的佔領區去哪找?請給我來一打……

事實上蘇聯的這個認識是錯誤,是基於他們對自己的認識而形成的的,所以他們認為德國佔領區都是這樣的,甚至做的更好更強。

而事實上德國本土都沒能進入這種戰時動員狀態,在1941年,德國本土的工廠還是一天一班制,每天工人們早八晚五就算了,而且還要雙修,至於加班?請支付足夠的加班費。哪來的一天三班倒啊?

至於佔領區的人民無比狂熱的崇敬希特勒?

估計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沒人能做到,就這還是因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裔很多,且總督萊因哈德·海德裡希在這裡採取了懷柔政策才做到的。

至於其他的總督?你看看在漢斯·弗蘭克管理的波蘭,

白天屬於德國,晚上屬于波蘭人,波蘭的抵抗組織連政府都有了,你指望他們狂熱的擁護希特勒?怕不是他們狂熱的希望絞死希特勒?

而在情報上,很不幸在金策爾的「英明領導」之下,東線外軍處一無所獲不說,給德軍提供的情報還有很多是錯的。要僅僅是這樣那也就算了,而他們給德軍作戰部隊提供的地圖,

如果不是一戰的,那一定是蘇聯官方出品的,供本國遊客和外國友人使用的《蘇聯旅遊指南》。

而這些地圖上的地形地貌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

原本以為是村莊的地方,突然變成了城市。原本以為是一條高速公路的地方,結果是一條鄉村土路?

這就給德軍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因為這些地圖完全不能為他們指使正確的行進方向,道路的規劃也完全錯誤。

而德軍自己的部隊雖然強大,但是在計劃制訂時的後勤制訂階段,則只能用二流來形容。

比如說德軍在規劃後勤線路時,就十分的草率,根本沒有規劃好自己各部隊的行軍線路和後勤線路。

對於敵軍可能的阻攔,會對己方部隊推進和後勤的破壞也是估計不足。

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布列斯特要塞,因為守軍的防守頑強,古德裡安不得不將自己的後勤補給線向北移動了10公裡,為此還特別修築了一條公路。可以想像,這讓部隊遭受了多大的混亂。

而各部隊因為道路規劃不明確,導致擠在一條路上也是時有發生。因為德軍統帥部僅僅規劃了部隊該向哪裡前進,至於走哪條路前進,則完全沒有安排。

估計是讓部隊指揮官自己扔鞋決定的,鞋往哪邊指,部隊就往哪走。

而在這麼一個方針下前進的德軍,往往也就容易相互撞車,堵塞交通,在道路上擠做一團。

假如不是蘇軍戰備工作做的更爛,第一天就被德軍幹掉了邊境線上全部的空軍,恐怕這時他們早就被炸得人仰馬翻了。

結語

事實上,當德軍按照這份漏洞百出的巴巴羅薩計劃,對蘇軍發動進攻時,希特勒的內心是忐忑不安的。而在進攻發起後的6月27日,希特勒曾對裡賓特洛甫如此說道:「我此時就像是傳說中的那個騎手一樣,那個騎手穿過了結冰的康士坦丁湖,但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之後,卻被嚇死了……假如我稍微知道一點兒蘇聯真正的實力,我是絕不可能下令進攻的。」

參考文獻:《第三帝國的興亡》

《納粹德國》

《二戰揭秘》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相關焦點

  • 希特勒和陸軍總參謀部在「巴巴羅薩計劃」的分歧,帶來了致命的後果
    到12月份總參謀部向希特勒提交了一個完整的進攻計劃,即巴巴羅薩計劃的最初版本,希特勒原則上同意了這一方案,但是在主要進攻方向的選擇上提出了反對,雙方在這一問題上展開激烈的爭執,誰也不願意讓步。
  • 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啥意思?他選這個名字寓意非凡
    巴巴羅薩計劃:當希特勒選用這個名字的時候,就註定一場殊死搏鬥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世界級戰爭,全世界大部分人口被迫捲入戰爭,因為這場戰爭所導致的傷亡就接近一億人。在猛攻英國未獲得成效的情況下,希特勒又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方法,表面上往西線大量增兵,造成德軍將要強攻英國本土的陣勢,暗地裡卻策劃了一個驚天計劃——突襲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這個計劃早期叫做「奧託計劃」,後來才改為「巴巴羅薩計劃」。您道這奧託和巴巴羅薩是啥意思?
  • 被納粹德國當做入侵蘇聯計劃代號的「巴巴羅薩」究竟是誰?
    1941年,德國制定了針對蘇聯的侵略軍事計劃,代號為「巴巴羅薩」計劃。因為希特勒將入侵蘇聯視為納粹德國的「聖戰」,所以「巴巴羅薩」也被希特勒認為擁有特殊的「歷史神聖感」。那麼被認為擁有「歷史神聖感」的「巴巴羅薩」究竟是什麼呢?
  • 從「巴巴羅薩」到「沙漠盾牌」:軍事行動代號簡史
    二戰德軍「巴巴羅薩」計劃最近玩《將軍的榮耀》時,偶然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戰役的名字,如太平洋戰場中的「紅色風暴」、「沒落行動」,韓戰中的「屠夫行動」、「攤牌作戰」等等,毫無疑問,「霸王計劃」(影視劇照)01戰爭本來是沒有名字的,後來叫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名字。
  • 巴巴羅薩計劃到底是什麼?德國入侵蘇聯的代號,自此衛國戰爭開始
    而拉開這場人類文明史上規模最大也是最為慘烈的戰爭序幕的行動有一個讓人們永世難忘的名字:巴巴羅薩計劃。在希特勒上臺之後,東面的蘇聯就成為了元首註定要去摧毀的國家。從1939年悍然發動二戰開始,德國陸續剷除了歐洲大陸上可見的所有威脅,並在敦刻爾克一役後把曾經的攪屎棍英國也打得國運喪盡、全無排面,屁滾尿流地逃回本土。
  • 二戰秘聞,傳說蘇德戰爭前蘇軍密謀大舉進攻德國——大雷雨計劃
    眾所眾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 1941年6月22日,這一天納粹德國閃擊蘇聯,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啟動!而蘇德戰爭初期,蘇聯應對是相當不力的,蘇聯成為二戰傷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國家之一,有相當程度都是因為初期應對不當。
  • 希特勒在阿爾卑斯山「鷹巢」裡,制定吞併世界的計劃,絕境讓人狂
    蘇德戰爭期間,因為前方戰事決策的需要,希特勒去了現在波蘭境內的軍事大本營——「狼穴」,一住就是800多天,直到1944年下半年才離開,此時他也明白大勢已去,回到柏林。而事實上希特勒除了狼穴之外,還有一處秘密的住所,現在當然是公開了,也成了景點,那就是鷹巢,當然這個名字不是希特勒命名的,而是一個攝影記者在觀察了房子的地理位置,以及納粹德國的鷹徽章聯想到的,回過來看,這個名也很貼切。無論是狼,還是鷹,都是自然界的兇悍之物,而希特勒也是人類中的兇悍之人。
  • 二戰藍色方案,為何說是巴巴羅薩計劃的補充?閃擊戰打不下去了
    翻開蘇德戰爭歷史,人們一直把巴巴羅薩計劃作為德軍進攻蘇聯的重要標誌。但是,如果仔細研究會發現,莫斯科戰役以後,德軍不再按照巴巴羅薩計劃既定方針展開作戰,轉而採取了另外一種作戰模式,就是把佔領頓河流域和高加索作為進攻重點,這是什麼原因呢?
  • 徹底毀了希特勒的計劃
    不過墨索裡尼非但自己不長心,還到處打仗挑事,而且往往就會讓希特勒一頭包。然後這個好大喜功的胖子就會把自己陷入一個兩難的局面,連帶著希特勒也頭疼的局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墨索裡尼下令進攻希臘這件事,幾乎徹底毀了希特勒的計劃。那麼這場荒唐的希臘戰役,到底帶來了多少麻煩呢?
  • 英媒揭秘希特勒襲擊美國計劃:用太空梭發射核彈夷平紐約
    參考消息網10月11日報導英國《明星日報》網站9月30日發表題為《希特勒將紐約夷為平地的計劃:納粹曾謀劃用太空梭投放核彈結束二戰》的報導稱,在美國加入同盟國行列、參與到打擊納粹德國的戰爭中後,阿道夫·希特勒就一直想要把紐約變為一片火海。
  • 二戰蘇聯制定一項轟炸日本的計劃,如果實施,那麼日本將不復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希特勒的自殺,德國法西斯宣布投降,法西斯的滅亡已經近在眼前,但是軸心國的日本,在其他兩位「盟友」戰敗投降後,不但不選擇投降,反而更大規模的召集士兵,訓練百姓,要在日本本土和同盟國決戰,誓要玉碎。
  • 二戰德國在巴爾幹地區戰局的計劃與變化
    因此,緩和這一地區緊張局勢的政策,完全符和德國的實際利益,1940年10月以前,德國也一再堅持這一政策,但後來卻有了別的變化,德國受制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及戰爭機器的需要,開始將侵略的目標轉向蘇聯。同時,也可令東南歐國家積極參與到接下來的戰爭中。但此時義大利與希臘的戰爭局勢十分不樂觀,義大利依靠自己,顯然已不能取勝,有著英國人支持的希臘,隨時將把義大利人趕下亞得裡亞海,而一旦義大利失敗,英國人就將在東南歐建立穩固的第二戰場,掣肘德國接下來的任何行動。
  • 二戰被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赫斯,為何「逃亡」到英國?
    此後成為希特勒的貼身秘書,1933年晉升納粹黨副元首,1939年歐戰爆發被希特勒指定為第二繼承人(戈林第一)。隨著納粹黨奪取政權,越來越多的各色人物湧到希特勒身邊,個個奪權爭寵,像海德裡希、鮑曼等等,儘管赫斯對希特勒無限忠誠,但能力並不出眾,逐漸有了危機感。1936年在柏林奧運會期間,結識了英國王室的漢密爾頓公爵。
  • 1940年,德軍全面佔領瑞士的「冷杉計劃」為何最終被希特勒叫停?
    瑞士在險象環生的夾縫中求生存,能全息全影的活到二戰結束著實不易。歷史教訓,落後就要挨打,想以中立概念免災的國家多了去了,但自身羸弱是沒有資格中立的,事實上瑞士與德國發生過空戰,結局讓人大跌眼鏡,最終是以德國落敗收場,無論英法德哪個國家,侵犯瑞士領空而不按要求尾隨升空的瑞士戰機降落的,直接淪為自由落體。
  • 二戰後期德國神將絕妙計劃本可逆轉乾坤,但是卻被希特勒否決
    馮@曼施坦因,德國陸軍元帥,號稱二戰期間德國「三大名將」之一,就是他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後,指揮了著名的「哈爾科夫反擊戰」,面對數倍於己的蘇聯部隊,曼施坦因審時度勢,巧妙計劃,竟然一舉挫敗強敵,堪稱戰爭奇蹟。哈爾科夫反擊戰後,希特勒任命曼施坦因為東線主將,負責抵禦蘇聯的主攻部隊。當時,面對蘇聯人的鋼鐵洪流,任何人也無法保證能擋住紅軍的攻擊。
  • 二戰蘇德戰爭,蘇聯為何能迅速恢復戰鬥力?兵力集中單打一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以後,圍繞德國該不該繼續向東擴大戰爭的問題,一直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些人認為,如果希特勒見好就收,在佔領波蘭和法國等西歐國家以後,把主要精力用在進攻英倫三島上,戰局可能對德國還有利;另外一些人認為,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史達林也可能要進攻德國,只要希特勒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前不再主動進攻,穩住既有戰線,德國就能獲得戰爭主動權。
  • 女武神計劃: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容克階層對納粹最後的反抗
    ,一部分軍官想要通過刺殺希特勒、成立新政府,並與美英議和,於是制定了代號為「瓦爾基裡」的行動計劃(瓦爾基裡是北歐神話中,挑選英魂的女武神,所以,有些書籍也稱之為「女武神」計劃)。他藉口去衛生間方便,處理了炸彈,並將裝有炸彈的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這裡離希特勒的腿約兩米遠。然後施陶芬貝格趁人們正聚精會神地觀看地圖時走了出去。而有一名名叫勃蘭特的軍官,為了更好地看地圖,將施陶芬貝格的皮包移走。這樣一來,還被一個厚重的桌子擋住,當炸彈爆炸時,威力大減,希特勒便只是受傷,並沒有死。而這時,施陶芬貝格上校早已離開狼穴,驅車到了機場,準備下一步計劃。
  • 二戰的蘇聯到底有多可怕?德國想贏,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前者的資本家們在暗中也沒少與納粹往來,為的就是從戰爭中分一杯羹;後者則是納粹實際上的盟友,甚至還在夢想與德國一同瓜分世界。 1940年12月,當希特勒感覺入侵蘇聯時機合適時,在總參謀部制定進攻計劃時,他特意要求德軍「快速拿下蘇聯」。此時,這位政治賭徒還是相對理智的,德軍進攻蘇聯的一大目的就是為了油田。
  • 籤了互不侵犯條約的蘇德,為何還是爆發戰爭?蘇聯又為何毫無防備
    當然,隨著納粹德國取代魏瑪德國後,德國和蘇聯的關係日漸冷淡,甚至是多有摩擦。 希特勒早在寫《我的奮鬥》一書時,書裡就透露出侵略蘇聯的意圖, 在書中他清楚表示德國人民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間」:亦即土地和原料,而這個生存空間應該能在東歐找到。納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羅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應該加以殺害、驅逐出境、或奴役之。
  • 二戰時,如果沒有美國的參戰和援助,盟軍能打敗德國嗎?
    二戰時,如果沒有美國的參戰和援助,盟軍能打敗德國嗎?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他們將戰爭機器發揮到極致,並不斷向英國、蘇聯和中國等盟國提供各種武器裝備以及各種民用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