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展區一角。
一棵小草到底經歷怎樣的磨鍊,才能成為園藝世界裡的佼佼者?一朵小花怎樣鋪陳設展,才能拼接出高原特有的地毯草模樣?一粒種子是如何經歷風吹日曬,成為河湟人家必藏的園藝經典?5月8日,西海都市報記者走進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青海展區為您一一揭曉。
參觀走廊裡傳來的花香
世園會中國館是一個巨大的「C」形梯田建築,走在園區的任何一條小道上,都會被它象徵農作物豐收的橙黃色外表吸引。
走進展館一樓,紀錄片《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正在播放。落地螢屏上,來自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至5000多米的植被塔黃和綠絨蒿正迎風搖曳,在碎石堆裡頑強生長的它們讓每一名參觀者因生命的堅韌而肅然起敬。
穿過一條曲折的參觀走廊,就到了中國館西南角的西北省區展位,總面積80平方米的青海展區就處在這裡最優越的一個位置,參觀者可以隨著旋轉樓梯的逐級升高,從西、南、東三個不同的角度,依次觀賞青海展區內的不同景觀。
青海省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裡,東西長1200多公裡,南北寬800多公裡,要把這樣一個廣袤大地上的古老植被以園藝的方式展現在一個80平方米的小空間裡,難度是極高的。
從青海展區西側走廊朝裡看,一條藍色的河流如飄帶一般夾在崖壁、沙地、高山之間,從西向東流去。河流北面是一片藍色、綠色、粉色的小花朵裝點出來的花海,他們從展廳北牆角邊緣直接延伸到了展廳的頂部。
「香,真香啊!」起初沉浸在新疆展區水果香氣裡的遊客們瞬間被來自青海展區的陣陣花香吸引,不時發出讚嘆。這個由數千朵小花鋪就的花藝牆瞬間威力大增,浸染著每一名參觀者。
留在心底的種子
青海展區工作人員、西寧市植物園工程師蘇國華正拿著拖布,認真擦拭著參觀走廊裡的灰塵。她說,展區內的河流、沙地都是半個多月前從青海湖邊沙丘運抵北京的,從河流至沙地、由山體至展區頂部的花牆是從青海湖至祁連山所有地貌及植被的象徵。
「天哪,這不就是青海草原上常見的地毯草嗎?」幾天前,兩位滿頭銀髮,30多年前曾在青海工作,如今已在北京定居的老先生在青海展區南側的正門觀察良久,意外發掘到了花牆的妙處。
老先生說,一望無際的草場上爬滿了矮個綠草,葉子中間零星點綴著白花、紅花、黃花、粉色花。一到夏天,它們從火柴頭大小的花骨朵變成指甲蓋大的小花,鋪滿草原,這個就是地毯草。
「可它們是牧草啊,怎麼就變成園藝了呢?」「老先生,您再仔細瞧瞧。」展區工作人員再次引導老先生繼續觀察。
「噢,你們原來在牆壁上鋪設了一幅青海地圖啊。」老先生觀察好幾分鐘,思索著發現了花藝牆裡的秘密。
「以前的青海,地廣人稀,土地貧瘠,現在的草原變得怎麼樣了?那時候,居民家裡普遍沒錢花,現在的生活大變樣了吧!」潛藏在老先生心底的青海記憶如同一粒粒正待發芽的種子被一一喚醒。
一朵小花裡的世界
靠近青海展區南側門口,有一株盆景格外引人注意。
十餘串粉紅色荷包模樣的花朵一字形懸掛在花枝上,旁邊還有數十片手掌形的綠葉向四周伸展,花朵下,數百個水滴似的粉色花蕊搖搖欲墜……這是青海特有的植株——荷包牡丹。
在湟水河流域的西寧及海東農村人家的花園裡,這樣的花隨處可見,有些人將它種在花壇裡,有些人乾脆將它做成盆景,擺在房間或者花園裡觀賞。
很多參觀者認為這樣的盆景很少見。但是仔細研究發現,這是一種跟青海人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園藝品種。有考古及實物資料顯示,7世紀前後,在青海出土的一件織錦紋樣與荷包牡丹花極其相似,四個荷包牡丹紋樣組合形成一個新的四角朝外的方形紋樣飾品。
荷包牡丹葉叢美麗,花朵玲瓏,它有著心一樣的外形。早些年,它曾是河湟地區女孩子喜歡的耳朵掛飾,更有年輕女子製作荷包後,將花朵裝入其中,成為送給心儀男子的愛情信物。
青海展區還有好幾件古檉柳盆景。據工作人員介紹,古檉柳盆景是青海相關部門在過去幾十年裡精心製作收藏的,從起初的沙地裡挖掘到製作盆景加以養護,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呵護。這也是青海園藝事業在過去幾十年裡取得的重大突破。
青海湖般湛藍的眼睛
從青海展區南側的觀賞走廊走過,先後有金露梅、平枝栒子、匍匐栒子、短葉錦雞兒、刺柏等園藝作品。這些作品源自青海高原上耐寒、耐旱、耐瘠薄的氣候與土質環境,逐步經過專業人士的修剪,培育出的青海特色的系列園藝作品。
金露梅,扎堆生長,開出黃色和白色花骨朵,盆景尤其耀眼。它的頭部是好幾簇的小花骨朵叢,腰部是不斷開裂的巨大根系,數條一尺多長、大拇指粗的根,蒼勁有力地支撐起金露梅的綠色,再往下就是萬千條深深扎進盆景深處的根須。
這是一種青海淺山、高山牧場上常見的高寒植被。它每一次長出一寸多長的葉子,總會被路過的牛羊啃食。第一次,第二次……直至數萬次的啃食,讓金露梅完全適應了周邊的生活環境,於是它決定先長出粗壯強勁的根系,再長細小的綠葉。
青海園藝師在路過高原牧場時無意間發現了這件完全具備青海特色的園藝樣品,於是將它製作成為獨具高原特色的園藝展品,帶進世園會青海展區,深受參觀者的好評。
「雖為人作,宛如天成。」青海展區工作人員、西寧市植物園工程師蘇國華說,高原的美源自山澗,源自自然,來自高原的園藝展品代表了勤勞質樸的青海人發現美,發現藝術,願意藉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利用巖石、苗木、花卉等生活中常見的植被,雕琢家園的美好生活圖景。
離開青海展區前,參觀者隨著旋轉樓梯的升高,即將進入中國館的第二層。他們還有一次俯瞰眼前這片花海的機會。這裡的外圍被藍色、紫色的花骨朵包圍,再往裡是一大片綠色的青海地圖形狀的花叢。
「啊,這不是一隻碩大的眼睛嗎?」淡藍色的眉毛,深藍色的眼珠,淡綠色花朵點綴的虹膜,還有小白花組成的眼白,細心的參觀者再次有了發現。
參觀者們睜大眼睛,仔細瞧發現,這是一隻凝望自然萬物的眼睛,它湛藍明亮,炯炯有神地望向祁連山、青海湖,還有更遠處草原牧民家草場上的地毯草和河湟人家的花園。
這就是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的青海園藝。來自青海高原的無數種花朵載著青海人的心意,在大地上生根發芽,在園藝世界裡綻放,向國內外參觀者詮釋園藝世界裡的青海元素。
作者:祁宗珠 文/圖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