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高雄是下午時分,想想閒著也沒事,乾脆利用這點時間去旗津島騎車。坐地鐵在西子灣下,剛過檢票的機器,就有人在出租自行車,那就直接租吧,懶得再找。其實,也可以到了島上再租車的,好在坐輪渡自行車不用另外買票,也就無所謂了。
旗津島是個離島,不過它以前是與臺灣本島相連的,1967年高雄港為了開闢第二港口便將外海中的半島地形截斷,於是旗津就成了一個島。坐輪渡的話,從西子灣碼頭出發,大概15分鐘就到島碼頭,船一層裝摩託車(臺灣叫機車)和自行車,二層是乘客區域。由於是滾動開船,所以往返非常便利。
因為旗津島為一帶狀沙洲島嶼,為了順應旗津特有的地理特質,高雄市政府於是著手將旗津海水浴場以南、中洲汙水處理廠以北、旗津路以西的海岸,規劃為旗津海岸公園。所以我們平常所說的旗津島騎行,就是在海岸公園一帶。
我在旗津島去的第一個地方是星空隧道,聽起來很浪漫迷人的名字,實際上是以前的軍事設施改建的,就是一條隧道,在中間的洞壁上頂上畫了些星座的圖案,我去的時候黑乎乎的,估計開燈了會有些效果,不過感覺也就如此了。
洞的出口能看到以前留下的碉堡,其實也可以想像,當年這裡可是作戰前沿,海的那一邊就是福建。
走出來就是個沙灘,海面上金光粼粼,順著路走還可以上山,山頂有個白色燈塔。
太陽漸漸落下,找了個觀光平臺休息。
愛河連接蓮池自行車道,是高雄市「愛河」沿線最完整的也是最宜人的一條單車步道,沿著愛河兩岸河提,北至「蓮池潭」、南至「愛河出海口」,全長24.5公裡,分為三個主題:藝術人文、自然生態、沿海社區鄰裡。遊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興趣愛好自行選擇騎行。
其實,不一定非要找什麼騎行的起點,直接在愛河河邊進入,往北往南皆可。而且,就算騎累了,可以直接把自行車拖進地鐵運回。在高雄,市政府為了鼓勵騎行,規定在地鐵或者輪渡上載運自行車免費。我因為是先去西子灣租自行車,所以把起點順便就設在了漁人碼頭。其實,這名字挺好聽,可惜就是個名字而已,那裡空空蕩蕩,沒什麼看頭。
從漁人碼頭出來不久,就到達駁二藝術區,這裡以前是倉庫,後來廢棄被改成了藝術區,類似於北京的798。這裡到處是標新立異的雕塑作品,可以停下來逛逛,自行車道邊的樹林剛剛長出了嫩葉!
過了駁二藝術區,再往前,就來到愛河邊。愛河其實以前不叫這個名字,後來被一個記者誤會,寫了篇報導叫《愛河殉情記》,用了這個名字,於是歪打正著,從此高雄有了條叫「愛」的河流。
在流經大城市的河流裡面,記憶裡沒有幾條是乾淨的,愛河也是如此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為上遊養殖場和城市、工業汙水的排放,愛河變成了臭水溝,市民路過都掩鼻不及。當然經過高雄政府的整治,愛河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現在的愛河,水質清亮,河兩岸繁花似錦,椰影婆娑,鳳凰花熱情似火,充滿浪漫的熱帶氣息。要是在晚上騎行在愛河,看兩岸建築的霓虹在光影裡流淌,也許會是另外一番感受!
一路騎行到「愛河之心」,沿另一個河岸折返騎回,回到西子灣。在西子灣,打狗英國領事館不可不去,在海濱廣場,沿著這條拐來拐去的路,就可以到達山頂的領事館。
先說說打狗英國領事館名字的由來,特別是「打狗」二字,聽起來怪怪的,是不是包含著臺灣人民抗英的歷史或者鄙視外來侵略者的故事?非也,非也!原來高雄開發的很早,最開始是平埔族原住民(馬卡道族)的居住地,因盛產竹子得名「takau」(平埔族語,意為竹林),漢語音譯為「打狗」,「打狗」便是高雄最早的名稱。日治初期,日本人認為「打狗」這個地名不雅,才將地名改為「高雄」。1858年天津條約和1860年北京條約籤訂之後,臺灣被迫逐步開放通商口岸,打狗為其中之一。英國為拓展對臺灣貿易的經濟利益,率先在臺設立領事館,在打狗港的哨船頭小丘上建成這棟西洋式建築作為官邸,並在哨船頭海濱設置領事館辦公室,署理商務、保僑及地方交涉事務,行使領事裁判權等。
據館內資料介紹,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是一座獨立的紅磚木構迴廊建築,由當時的大英帝國陸軍皇家工程部設計監造。這是臺灣目前現存的西式近代建築中年代最為久遠的建築,所以號稱是全臺灣第一棟洋樓。這座建築白色的格子窗,磚紅色的牆,迂迴寬敞的長廊,配著綠色的草坪和鮮花,優雅的英倫風情讓人沉醉。
打狗英國領事館建在柴山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西臨臺灣海峽,是貨輪出入高雄港的必經之路,東面對著高雄市,可以俯瞰高雄市區和港口。
現在,這裡已成了露天咖啡館,薄暮時分,倚在木椅上,慢慢喝杯咖啡,看市區高樓櫛比,街道縱橫,看臺灣海峽海天一色,水面鋪滿金色,海輪在暮靄裡漸行漸遠,然後等待燈火的點亮,吹著清爽的風,會有怎樣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