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謝赫:筆墨意象的形成,是繪畫空間創意經營的必要基礎

2020-12-21 美術研究

摘要:謝赫提出的被後人引為繪畫總法則的「六法」自古以來為畫家所重視,「六法」中的「經營位置」不僅是繪畫形式的重要法則,其中也凝結了畫家的情感表達。本文從形神、意象、氣韻這三個要點出發,分別對繪畫空間的經營、繪畫空間的形成以及空間形式的藝術表現作了闡述,認為中國山水畫經營空間首先基於對繪畫形神的關係處理,而山水筆墨意象的形成則是繪畫空間創意經營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同時中國山水畫氣韻生動的意境創造是中國畫經營位置的最高美學表現。文中舉例說明了經營位置在繪畫空間形式中的諸多美學表現方式,以此表明謝赫關於空間形式的美學理論在繪畫藝術創作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關 鍵 詞:中國畫 中國畫理論 謝赫 經營位置 空間形式 美學

在中國山水畫的藝術創作實踐中,需要畫家具備一種表現「意象」的筆墨思維,即從自然界的表象中抽取最為本質的東西,結合創作者自身的心理情感,同時在此理念的支配下超越單純的筆法等內容要素,以實現把充滿創作者情感和生活追求的藝術表現(創作)呈現在畫面上,從而使其作品成為突破一般自然物象的藝術存在。由此,在心境關照下所呈現出來的水墨關係狀態,既真實又生動,來源於生活的同時又高於生活本身。

王鏞 山水作品欣賞

關於「意象」概念,清代畫家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談到:「繪月難繪明,繪雪難繪白,繪花難繪馨,繪人難繪情,繪景難繪意」,意是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意象是藝術家創作的第一步,同時也是藝術家繪畫構思的開始。那麼如何把意象轉化成有趣味的畫面,需要的就是空間經營。關於「意象」的重要性,李日華曾說:「中國畫的經營位置是以布置意象為第一」。(註:李日華《竹畫媵》)中國畫藝術創作中這種「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的宏觀把握,需要畫家有著對傳統文化理解、領會、參悟的深厚根基和藝術素養,以及對生活的深入體驗和切身感受,因為只有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藝術實踐中有所領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註:唐張瓊《繪境》),才能完成藝術形象這一抽象、物化過程。

藝術作品是「意象」的物態化結果,「象」的具體表達還需要通過「經營位置」來具體體現。意是內,象是外,意是主觀,象是客觀。「意」是對「象」產生了情感,「象」是對意的體現,意是一種象外之象,一種水中之月的性情,一種生命自由敞開的境界。

「意象」一詞源於《周易·繫辭傳》,《繫辭上傳》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就是說,聖賢之人藉助具體存在的形象以充分表達胸中的意念或者思想情感。最早吐露「象」這一信息的是老子,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註:《老子》第二十一章)。莊子對「意象」的見解是:「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註:《莊子·外物》)意思是說,語言的目的在於表達說話者的意念,意念表達出來了,語言本身就不重要了。莊子沒有談到「象」與「意」之間的關係如何,但這裡「言」的意義與「象」相近。

三國時期的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說:「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他不僅解釋了《易傳》中「意」與「象」之間的關係,更發展了莊子的思想。在藝術創作中,「意」用「象」來顯現,「象」用「言」來說明,「言」是為了說明「象」,「象」是為了表現「意」,所以得「象」必須忘「言」,得「意」必須忘「象」。「象」從本體視界落實到具體的審美價值取象,是中國詩畫石破天驚的一件大事。然而他把「意」與「象」看成是兩個範疇,不是後來人們連用的「意象」。

南北朝時期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首先把「意象」作為一個獨立的審美範疇加以論述。他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認為,「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劉勰從藝術構思的角度,提出了「意象」這個審美範疇。劉勰的意思是說: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外物形象和詩人的情意是結合在一起的。詩人憑藉外物形象馳騁想像,外物形象又在詩人的情意中孕育而成審美意象,駕馭文章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在明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他這裡所說的「意象」是指具有了作者的感受和情意的具體物象,而著重於「意」的含義。

這裡的「意象」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接近我們要談的「意象」了。明代王夫之也對「意象」的概念作了精闢的描述。他說:「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這裡的「景」也就是「象」,「情」也就是「意」。他認為「情」和「景」或者說「意」和「象」是相互滲透、不可分離的,沒有無情的景,也沒有無景的情。象總是表達有情的意,意要借具體的象表達出來。他們的這些理論雖是針對詩歌等文學作品,但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中,「意」與「象」的表現同樣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那麼,如何把現實的物象轉化為藝術的形象?呂鳳子先生在《中國畫法研究》中談到立意為象的三個步驟,第一是作者對於現實事物有了某種理解,某種感情,準備用具體的形象把它表現出來。第二,準備創作的形象,是現實中的摹寫,不是憑空杜撰的形象,也不是選定的某種現實形象的摹寫,是經過作者的意象經營,經過加工後構成一種類同現實而具有新內容的新形象。第三,最初構成的「意象」常是不確定的,不清晰的,必須經過多時多次改作,才逐漸成為明確的,充分反映瞬間的客觀對象的形象。

藝術創作中的「象」並不是「意」與「象」的簡單結合,而是兩者經過藝術家的精神加工之後的產物,是藝術家從「眼中自然」到「胸中意象」物化的結果,也是從「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創作育化過程的必要準備。在中國傳統山水畫創作中隨處可見「意」與「象」的變化關係問題,五代時期的荊浩畫松萬本,方得其真,就是經過對松樹的長期觀察和藝術實踐,最終實現了從「意」到「象」的生成過程,並總結出「意在筆先,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的精闢結論。(註:傳五代荊浩《山水節要》)荊浩《筆法記》的理論核心「搜妙創真」、「度物象而取其真」,要求透過自然的山山水水,把握和感受到天地之間的根本,並形之於畫。

從宋代時期山水畫創作中「意」與「象」的生成過程可以看出,北宋的全景山水,其中的「意」是表現北方山川雄渾高大宏偉的生命力。「象」來源於大山、大水、樹木、巨石。米氏雲山的「意」是以「墨戲」的方法,表現煙巒縹緲、樹影迷離、朦朧幻妙的山情水趣。「象」是以江南丘陵、雲山煙村為素材。南宋的邊角山水「意」「象」是南方一角之石、一樹之枝。北宋的郭熙提出「大象」與「大意」的概念,指出「畫見其大象而不為斬刻之形,則雲氣之態度活矣……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則煙嵐之景象正矣。」(註: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集》),要求在對山水的審美觀照中把握山水的特質與精神內涵。從兩宋山水畫創作「意」與「象」的生成過程來看,意象的產生是藝術家不斷的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提煉生活的必然結果,只有這樣,藝術生產才能最終實現藝術作品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目的。

「經營位置」這一問題的提出,和謝赫所處的時代要求有著直接的關係。在漢代社會,歷史故事通常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化手段而存在,教化的主要方式就是創作故事畫。繪畫的基本要求是生動地再現內容情節,因此,在創作故事畫之前,要求畫家先經營構思,確定諸多人物與環境因素,諸如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如何,對象在畫面中佔的比例大小如何,這些變化都會在視覺上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局部

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宋摹本,27.1cm×572.8cm,絹本設色,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對空間位置的精心安排。這幅作品是顧愷之根據曹植的《洛神賦》創作。顧愷之用具體生動的形象描繪了曹植從洛陽返回封地,途經洛水時在幻境中與洛神相會而情意相通的感人場景。全圖繪有61個人物,分為幾個場景,將眾多人物置於山石、樹木和洛水之間,情節生動,層次分明。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局部

如第一段描繪曹植一行人在洛川之邊,停車飲馬。在翠柳叢石的岸邊,主人公突然不經意地發現崖畔洛水之上緩緩飄來一位婀娜多姿的美麗女神。雖然當時的繪畫特點是人大於山,水不容泛,但人物與山水的巧妙結合增添了畫面的美妙效果。奇巧的空間構思和「春蠶吐絲」般的線條,使作品不愧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件經典之作。該作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早期繪畫中人物和山水相組合的基本式樣。可見從意象空間到具體空間的實現,只有經營位置才能得以體現,經營位置不僅對人物畫構圖十分重要,對山水畫藝術創作更是首要的法則。

從宗炳開始,經王維而到郭熙,將山水畫的空間關係逐漸發展為高遠、深遠、平遠三種,不但對於山形的遠近有較為深入的研究,而且對於山色、勢、意的遠近也有所創造。後來,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又將「三遠」進行了更加細緻的劃分,也暗示著山水畫朝著詩意化的方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從範寬的《溪山行旅圖》(206.3cm×103.3cm,絹本水墨,今存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我們可以充分領略北宋山水畫中高遠的氣勢。此作堪稱我國最偉大的山水畫藝術作品之一。正面壁立的巨峰,滿滿地佔據了上半幅,雄奇而險峻,這可能是他所經歷的某處山景的真實感受。位於畫幅中央的莊重山巖,顯然是繼承荊浩「善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的特點,渾實的內在力量似乎要撐破畫面。

霧氣從山腳下翻卷上來,飄流過山谷,隱沒了山底,使陡壁看起來格外地高聳。它展示的境界如此地靜穆,氣勢雄強的構思起著壓軸的作用,大山之下溪澗曲折,山路平闊,草樹蒙茸。霧靄、巖石、樹叢的明暗對比一一戲劇性地展開,兩個如豆大小的人物趕著騾隊,得得的啼聲並沒有敲醒大自然的幽邃沉靜。無數的濃淡墨點疊落在巖面上,雨點皴真實地展示了這座大山曾經經歷了無數的風雨,給山巒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直立在畫前,不由得想起自我的微小,我等在大自然的亙古永恆面前顯得多麼地微不足道。這種強烈的藝術張力,使所有面對這幅作品的讀者,都會感受到自身心靈的滌蕩。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寫意繪畫最大的難點在於一筆下去要蘊含豐富的筆墨韻味
    我之所以提到「京津畫派」,是因為在民國時期的北京和天津,形成了以繼承傳統為主脈的花鳥畫家群體,並且在天津地域以及現在的天津美術學院中得到了極好的繼承和發揚。如較早的畫家有孫其峰、霍春陽等,他們試圖把傳統花鳥畫向青藤白陽和八大山人的藝術風格進行優良的傳承和當代性轉換。而賈廣健就是從這條文脈中跳脫出來的代表人物。
  • 美術研究|論書法與繪畫空間感徵之比較!
    (二)結構空間書法藝術最直觀的形式要素為線條,以線構形(漢字之形)形成結構空間。書法在構架過程中形成時間,在時間的展開過程中形成空間,兩者互為因果。與自然的立體空間不同的是:書法的結構空間沒有具體的形象與色彩,其內容以漢字為框架。漢字儘管一字一形,也具有形象,但這一形象作為人的創造,與自然的物體形象相去甚遠。
  • 美術研究|郭石夫:意之大者,蒼潤雄強!
    此外,郭石夫筆下的竹子還蘊含著文同畫竹的靜態雅趣,而且他描繪的竹子並非是平面化的鋪陳疊加,而是一種具有空間立體感的整體塑造,這種視覺效果顯然不是單純地源於用筆運墨的技法,勢必與他對於竹子生長環境的精微觀察有著密切的聯繫。如今,許多花鳥畫家僅僅抄襲了大寫意繪畫的筆墨形式和章法套路,卻不及郭石夫深厚的創作功底和豐富的精神內涵。
  • 美術研究|宋代繪畫中的雲煙隱喻,林泉煙霞之間實為悲欣交集之地
    對於從小飽讀詩書的宋代知識分子而言,詩歌節律已經和生命節奏相為表裡,成為文人介入繪畫創作和評點的文化背景,也是詩畫意象深入互文、互動和相互滲透的基礎。因此,看畫的過程也就是喚醒觀看者內心所蘊藏的「詩情」和「詩意」的過程,是對雲煙瀰漫所留下的空間進行解讀和建構的過程,其間所感受到的意境和意象,必定根植於詩歌。
  • 美術研究|畫畫: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筆墨的獨立筆墨為何唯獨中國有?為何會在中國而不是在其他國家形成?為什麼沒有在古希臘形成?為什麼沒有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形成?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繪畫過早地精英化。在全世界繪畫發展史當中,早期繪畫在其他國家,比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古羅馬,繪畫主要是由工匠來完成的。
  • 展訊|人文意象—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在傳統文化薰陶下成就了「人文意象」的思維方式與「寫意性」的造型觀。這種思維方式與造型觀,是中國書畫的技法形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源泉。美學的理論很多都源於書畫,並深深地植根於書畫的經營法度之中,中國書畫所具有的人文情結都建立在「具象其表,意象其實」的指導思想上。中國畫由筆墨所構成,筆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形成了美的結合,複雜的結構裡有著疏密、參差、虛實之美。
  • 中國美術學院展覽預告|丘山明志系列展—劉曉東繪畫作品展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專業基礎教學部策展人仇世傑 胡曉東 學術主持佟 飈 鄭端祥 李 沐>前 言劉曉東老師從教30餘年,他在教學之中和之餘從未休於繪畫的探索與研究,其自言是一個閒不住的人。未發已發,本末源流,有無顯微,性相體用,以同觀之,莫非「意象」。與此相應,以「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為特質的詮釋,既非「本體詮釋」,亦非「現象詮釋」,而是「意象詮釋」。返之,意象哲學便是以易,道,心三者為本體之一貫的哲學,具有思維圓融性,結構整體性與形態意象性三特質的哲學。中國哲學的闡釋方法強調「感悟」。
  • 溯源中國繪畫史,窺探筆墨技法的起源與發展,揭秘丹青藝術魅力
    溯源中國繪畫歷史,我們可以探索到從古至今7000多年繪畫發展歷程,無數先賢繪畫者通過不斷的探索,逐漸形成並確立了各派別各地域的繪畫體系。傳統山水、寫意花鳥、工筆人物等以筆墨技法為主的國畫體系無不展示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巔峰。尤其是自筆墨技法起源後,繪畫者們似乎像是找到了新大陸一樣,無限的想像力繪於宣紙之上,活潑、透明、靈動、不傷筆觸,讓每一層筆墨都有效果。丹青顏料的發現,更讓繪畫有了深厚的傳播力量,以至於我們至今還能欣賞到古代書畫真跡。
  • 「藝惠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對大寫意畫家張錄成的學術評價
    千古絲路筆墨江山張錄成藝術簡介張錄成是當代中國畫壇著名絲路大寫意畫家,絲路文化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書畫研究室主任,現任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 「大美意象」郭大興書畫展開幕|展至9月28日
    9月13日,由貴州民族大學、貴州省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大美意象」郭大興書畫展,在中天美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郭大興書畫作品約80幅,以及其出版、發表過的部分著作、論文、展冊等,其中的亮點是潑墨潑彩大寫意繪畫作品。
  • 黃慎繪畫藝術研究:石濤、「揚州八怪」對黃慎繪畫風格形成的影響
    石濤作為「四僧」之一,於康熙十七年寓居揚州,此後雖幾度外出,但長期以揚州為定居之地,寓居在揚州時結識了不少畫家,他的繪畫理論是繪畫革新的先行者,在畫家間引起共鳴,也為後來「揚州八怪」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影響廣而深,直至今天石濤的繪畫理論仍被學者們不斷研究。
  • 美術研究|少卿筆呈「呂家樣」談中國畫中的佛教繪畫創作!
    獲教育部「第四屆全國優秀美術教育論文評選三等獎」(2004);江蘇省普通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2004);江蘇省普通高校「青 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2008);「美術作品中的國家形象研究」獲得第 45 批中國博士後基金二等獎資助 ( 項目編號:20090451238);少卿弟在藝術界似乎多以學者身份見著,殊不知他原本乃為繪畫專業出身。
  • 中國畫的意象審美與興象思維
    意象、興象是我們民族的審美觀念,是我們民族文化藝術的靈魂,意象、興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中延續貫穿始終的一種精神。  繪畫是塑造形象,這種形象應該是超越客觀的形象,不能一味地模仿對象,那將失去了主觀的能動性,正如東坡所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然而,只是形象沒有寄託畫家的思想意識和情感內涵,那是畫奴,尤知意象的必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
  • 美術研究|六朝畫家宗炳的觀念: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
    從十九世紀以前的西方美術風格學來審視中國畫,很容易使人認為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一樣,屬於視覺性藝術。如此,繪畫必定含有一個可指涉的對象空間,這個對象空間中呈現的諸般物象,只有如其所視才是合理的。在西方,這種觀念直到十九世紀末的印象主義那裡仍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
  • 2017再談中國畫:筆墨還重要嗎?
    故而中國畫的造型既有物理形象,也有筆墨意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似與不似』之間。」 ,強調學生苦練筆墨基本功;在潘天壽先生堅守、力倡筆墨傳統的教學、創作基礎上,我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筆墨結構』說。筆墨是有別於世界其他繪畫語言的特質表徵,『筆墨結構』是中國畫的靈魂和命脈。」張立辰說。   分離又回歸的中國畫現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唐勇力贊成陳平的教學觀,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方針是傳統為本、兼容並蓄、中西融合、傳統出新,強調的四大基礎正是與陳平的「詩書畫印」藝術觀是一致的。
  • 對話|潘公凱:筆墨是延續的,不能用西方觀念去思考中國畫
    潘公凱是知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潘天壽之子,先後於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任教並擔任院長,近期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的展覽「筆•墨」是近年來對中國筆墨研究與思考的部分呈現。在近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他談及了其最新的《中國筆墨的當代闡釋》課程,在他看來,「筆墨應該是延續和傳承的,當下比較大的問題是拿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去思考中國的繪畫。」
  • 李洋:從畫若布弈到構建意象色彩
    我畫中國畫這麼多年,大部分時間重在探討藝術思想,建立新的繪畫理念,力求在傳統中國文化基礎上,構建新的藝術樣式和新的藝術語言,確立當代人新的審美理想。首先在思維方式上營造「畫若布弈」的創作思想。而後在中國畫的意象色彩問題上苦心經營,建築一條全新的中國畫設色之路。
  • 美術研究|精研古法 博採新知,京津畫派寫意花鳥畫!
    就學理而言,近現代三大畫派中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的概念形成比較早,而京津畫派的系統研究則相對較晚。2002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畫派畫集》(三卷)、200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畫派叢書》,均將京津畫派單列一集;北京市文史研究館和天津市文史研究館合編的《京津畫派大家談》,對京津畫派進行了系統論述,京津畫派這一學術概念才逐漸被學術界公認。
  • 美術研究丨談談如何使中國畫現代化,從而提高其表現新事物的能力
    在20 多年的發展中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它作為設計專業最基礎的專業課.被用於各大中院校。其理論和原則被廣泛應用於藝術設計領域,被用於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形式美是美術作品成敗的重要因素,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意境都體現在形式之中。形式體現在構圖和藝術語言兩個方面,而藝術語言又包括物質材料和色彩、線條、明暗、筆墨、筆觸、形象等。
  • 美術鑑賞:建築設計專業基礎素描教學的重要性,非常有用,收藏!
    要求對石膏幾何形體結構基礎研究培養和訓練學生對物體的透視、理解物體比例、形體和空間結構,包括明暗素描的訓練線條明暗為主方法和物體之間的結構關係的表現手段訓練學生對空間感的想像力以及抽象理解能力,由簡單到複雜的引導和最後轉化到建築實體空間認識。二、建築學中素描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建築設計專業的素描基礎課程以結構素描研究為主和表現性素描兩個部分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