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災公園建設情況介紹

2021-01-21 LAC景觀網
日本防災公園建設情況介紹

防災公園計劃和設計指導方針》規定,上述不同類型的防災公園在發生大地震等嚴重災害時將會發揮如下的功能:防止火災發生和延緩火勢蔓延,減輕或防止因爆炸而產生的損害,成為臨時避難場所(緊急避難場所、發生大火時的暫時集合場所、避難中轉地點等)、最終避難場所、避難通道、急救場所、臨時生活的場所,作為修復家園和復興城市的據點,平時則作為學習有關防災知識的場所等。作為廣區域防災據點的防災公園是救援、修復家園和復興城市活動的後方支援據點,需要建設救援部隊等的駐紮營地、衛星通訊設施、緊急車輛基地、大型直升飛機場、加油站、發電

日本對防災救災工作的高度重視,並且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在城市建立防災公園就是有效手段之一。 

  公園在兩次大地震中顯作用 

  日本重視公園的防災作用由來已久。其契機就是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這次地震把東京40%的建築物夷為平地,受害者超過百萬人,死亡者多達九萬人,其中90%以上是被大火燒死的。也是在這場大震災中,城市裡的廣場、綠地和公園等公共場所對滅火和阻止火勢蔓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效力比人工滅火高一倍以上。許多人由於躲避在公園內而倖免一死。地震發生後,當時東京人口的大約70%,即157萬市民都把公園等公共場所作為避難處。 

  1956 年,在日本政府出臺的《城市公園法》中首次出現了有關公園建設必須考慮防災功能的條款,在1973年的《城市綠地保全法》中明確規定將城市公園納入城市綠地的防災體系。隨後於1986年又制定了《緊急建設防災綠地計劃》,把城市公園確定為具有「避難功能」的場所。1993年,日本在《城市公園法實施令》中,把公園提到「緊急救災對策所需要的設施」的高度,首次把震災時用作避難場所和避難通道的城市公園稱作「防災公園」。 

  1996年1月,阪神大地震發生後,在這次震災中,日本城市公園再次在救災方面顯示了巨大作用。31 萬多人被分散在1100 個避難所中避難,其中神戶市的27 個公園都成了居民的緊急避難所,避難人數僅少於各類學校,位居第二。這使日本進一步提高了對城市公園防災救災功能的認識,而且提供了許多關於建設防災公園的有益啟示。防災公園的概念在日本人的思想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城市居民對自己身邊的公園倍感親切。 

  五種類型防災公園 

  日本政府從1996年開始實施「第六次城市公園建設計劃」,其中新增了關於建設防災公園的內容:一、擴大防災公園的對象,把面積在一公頃以上的城市公園都作為防災公園;二、擴大防災綠地面積。 

  建設省於1998年制定了《防災公園計劃和設計指導方針》,就防災公園的定義、功能、設置標準及有關設施等作了詳細規定。 

  《防災公園計劃和設計指導方針》把防災公園劃分為五種類型: 

  一、擁有作為廣區域防災據點功能的城市公園——即面積在50公頃以上的國營公園和大規模公園,在發生大地震、火災等災害時,作為進行急救、重建家園和復興城市等各種減輕災害程度活動的據點; 

  二、擁有作為廣區域避難場所功能的城市公園——即面積在10公頃以上的主要公園,發生大地震、火災等災害時,作為收容附近地區居民、使其免受災害傷害的場所; 

  三、擁有作為暫時避難場所功能的城市公園——即面積在1公頃以上的城市公園,在發生大地震、火災等災害時,主要作為附近居民的緊急避難場所或到廣區域避難場所去的避難中轉地點; 

  四、擁有作為避難通道功能的綠色大道,道寬在10米以上; 

  五、阻隔石油聯合企業所在地帶等與一般城區的緩衝綠色地帶; 

  六、面積在500平方米左右的街心公園,平常作為防災活動的據點。 

  《防災公園計劃和設計指導方針》規定,上述不同類型的防災公園在發生大地震等嚴重災害時將會發揮如下的功能:防止火災發生和延緩火勢蔓延,減輕或防止因爆炸而產生的損害,成為臨時避難場所(緊急避難場所、發生大火時的暫時集合場所、避難中轉地點等)、最終避難場所、避難通道、急救場所、臨時生活的場所,作為修復家園和復興城市的據點,平時則作為學習有關防災知識的場所等。作為廣區域防災據點的防災公園是救援、修復家園和復興城市活動的後方支援據點,需要建設救援部隊等的駐紮營地、衛星通訊設施、緊急車輛基地、大型直升飛機場、加油站、發電設備等各種設施。作為廣區域避難場所的防災公園是消防和救援活動的據點,也需要建設直升飛機場、廣播和通信設施、糧食等生活必需物資的儲備倉庫及抗震性蓄水槽。作為暫時避難場所的地區性防災公園需要建設儲備倉庫和抗震性蓄水槽等。為了提高防災公園的防災功能,指導方針還要求在公園內修建廁所、掘井或挖水池。 

  建設省要求都、道、府、縣等地方政府制定各自的「地區防災計劃」,依照《防災公園計劃和設計指導方針》的規定積極建設各種類型的防災公園。 

  地方政府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在建設不同類型的防災公園的時候,能夠從中央政府獲得資金補助,其中包括土地徵用費的1/3,設施建設經費的1/2。 

  三木綜合防災公園 

  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後的同年7月, 兵庫縣制定了以阪神·淡路地區為對象的《阪神·淡路震災復興計劃》,明確提出了建設縣級範圍內廣域防災據點的計劃,如三木地區的三木綜合防災公園,淡路地區的淡路島公園·國營明石海峽公園,神戶內陸地區的幸福村·國營明石海峽公園,以及與海、陸、空三方結合的廣域防災據點,如神戶港、尼崎西宮蘆屋港等的港灣綠地。 

  三木綜合防災公園作為日本首個廣域防災據點,其功能與以往的廣域避難場所不同,它可以容納城市大規模災害的大型救援隊,可以接納和運送全國及世界範圍的救援物資和大型器械, 是開展災後救援復興活動的後方基地。因此,它作為縣域防災網絡的核心,位於兵庫縣中央且交通便利的三木市。三木綜合防災公園的功能主要體現在: (1)災害時的應急活動據點,(2)防災人才教育培訓基地,(3)防災情報發布中心,(4)防災調查及研究中心,(5)地區體育運動場所5個方面。公園不僅具有防災機能,同時也是地區平時開展體育活動的場所, 具有平災結合的雙重性。 

  三木綜合防災公園由中央的城市道路將其劃分成東部「運動森林」和西部「自然體驗森林」兩大區域。在「運動森林」區域中,體育場和體育館作為儲備倉庫,堆放、分類和臨時保管物資; 輔助體育場和棒球場除具有同樣功能外,還兼有直升機停機坪的功能; 各種球場和草坪是救援人員停留和住宿的場所。「自然體驗森林」區域中的網球場、草坪廣場和遊樂園可作為臨時避難場所。公園內防災設施和運動設施、公園設施很好地結合,與周邊縣立廣域防災中心、動物愛護中心及自然環境共同構成縣域範圍內的廣域防災據點。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河濱公園:貴陽市唯一防災避險公園
    位於河濱公園正大門內中軸線上的一號集散地。 見慣了森林公園、溼地公園,你可知貴陽還有個防災避險公園?它就是貴陽人相當熟悉的河濱公園。10月下旬,住建部率隊到貴陽檢查防災避險公園建設情況,河濱公園這個全市唯一的防災避險公園由此「浮出水面」。 「防災避險公園的選址,有幾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須保證交通便利、必須保證飲水用電空氣、必須保證有較大空地,還需要具有成片的綠地和防火樹林帶。」採訪中,市生態文明委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張槐軍說。
  • 日本防災|防災活動是社區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前,我們介紹過+arts的創意防災教育活動,4月底,我們採訪了+arts的創始人兼理事長永田宏和先生,了解社區防災如何與社區營造互相促進。故事要從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開始講起。永田宏和是神戶人,地震發生時,他在外工作,沒有參與到家鄉的救災和重建中,心中一直留有遺憾。
  • 日本防災公園教你什麼
    在日本東京臨海廣域防災公園裡,每位參觀者入場後拿到一個遊戲機,遊戲機為參觀者提出問題並給出位置移動的指示。場景設計在晚上10點,一個大商場關門,客人們正乘坐電梯離開,此時,地震發生了,參觀者只能沿著電梯外的逃生路線,衝到街上。
  • [巖松看日本]日本防災面面觀
    日本東急HANDS防災用品商店 銷售員 安土知宏:如果是過去的5、6年前的時候,人們的防災意識還不夠強烈的時候,主要是老年人來購買的比較多一些,但是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年輕人特別多,特別是到周末,一些年輕的男士或者是情侶來買的也很多。
  • 獨家:東京•神戶大地震及日本防災體制的確立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日本在20世紀的兩場地震中損失慘重,但其及時吸取教訓,成為世界上防災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在日本,具有防災功能的學校遍布各地。市民平時能參加各種培訓,學會在地震中準備淡水、食品、簡單的醫療器械及藥品、收音機。在出現災難後,市民知道該如何互相聯繫,並能迅速自救。政府在震災後修改了法律,對建築等有了新的規範。
  • 日本富山縣發放多語版防災圖冊保障外籍人安全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王婧報導,據「日本新華僑報網」消息,日本是災害多發生國家,因此從政府到民間都非常注重防災減災的社會宣傳。為了讓生活在日本的外國人了解防災減災的知識,日本各級機構都會製作出不同語種的宣傳手冊。
  • 日本防災 | 地震日常: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編者按】日本民眾在面對天災時的鎮定有序與他們平日裡重視防災宣傳及教育不無關係。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早稻田社會創新研究會(WSIC)的易思實驗室(EASI Lab項目)、社區防疫互助網絡(CAN計劃)合作推出日本防災教育系列。
  • 記者觀察:日本人面臨地震時的鎮定源自對防災機制的自信
    對於熊本地震目前所造成的損失,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外來研究員司宏俊在接受採訪時稱,從生命可貴的角度來說,災難可謂慘重,但與日本歷史上的大地震或世界其它地區的同級別地震相比,這樣的受災情況其實是相當小的,值得其他國家研究借鑑。 對此,日本構造計劃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楊克儉持同樣觀點。
  • 日本企業「防災包」,快加入日常必備清單吧
    據我觀察,儘管有一些日本企業的防災措施不夠完善,但是至今為止我還沒有發現一家日本企業不把防災管理作為基本經營管理事項的。無論是一些日本上市公司的財務年報,還是一些日本企業經營管理專家的論著,介紹日本企業經營風險的管控措施時,一般都把防災措施作為重要內容予以分析和論述。
  • 日本防災|從東京防災到開源網站,如何將信息翻譯成設計
    其實,2015年,NOSIGNER設計事務所曾參與製作佔領了日本人朋友圈的小冊子——《東京防災》。這本由東京政府防災部門發起,NOSIGNER 和 Dentsu.Inc 兩大設計事務所強強聯手,共同操刀設計完成的手冊,耗資20億4千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24億元),共計發行803萬本。
  • 日本家庭必備營養美味、保質期超長防災食品
    在日本,這些甚至是每個家庭必備的「防災食品」。在日本最大的網站樂天網上,類似的防災食品多達5200種。  日本觀察員蔣豐介紹,因為日本在國際化的社會上被叫做「課題先進國」,也就是說日本在近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過程當中,都解決了一些人們所沒有注意到的一些問題。  日本是個多災國家,日本在多災國家的應對過程當中,他們的防災食品的開發是花了很大的功力的。
  • 從細節看日本地震防災減災救災
    救災還在繼續,但體現在很多防災減災救災細節中的日本應急體系和公民意識值得借鑑。  一條預警——科學有序應對  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帶來巨大傷亡,對於島國來說,海嘯是地震後必須考慮的問題。
  • 日本旅行防災避難包必備清單:地震、颱風時的實用防災物品10選
    處於地震帶的日本,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地震,而颱風豪雨引發的停水停電也是每年都有可能發生。防災避難包是每個家庭絕對需要有的裝備,同樣來日本做長期旅行度假也最好要準備齊全。小編整理了日本的防災用品,包括防災食品、衛生用品、電器給大家。▋這些防災用品你準備好了嗎?
  • 日本防災食品,米飯套餐最受歡迎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許黛如】日本經常發生地震、颱風、洪水等自然災害,也正因此,日本人擁有很強的防災意識和豐富的防災知識,家家戶戶都常備「防災食品」,以備不時之需。日本各地方、機關團體等多設有防災倉庫,一旦遇到災患,便「開倉」將所儲物資分發給民眾。如2019年東京遭遇超強颱風,筆者和朋友躲在家附近的區政府避難時,就領到了壓縮餅乾和罐頭。但當遭遇嚴重災害時,政府準備的防災食品在分發時可能會有延遲,所以日本政府鼓勵民眾最好提前在家中備好防災食品。
  • 日本京都培養支援防災弱勢群體人才 華人或受益
    中新網10月17日電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日本是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災害發生時,因語言障礙和習慣差異防災能力弱的在日外國人、高齡老人等群體很容易成為防災弱勢群體。為應對這一問題,近日,日本京都府開始著手培養支援包括外國人在內的防災弱勢群體的人才,此舉或使在日華人受益。
  • 日本「防災日」舉行大規模應對地震演習 安倍前往現場觀摩
    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災日」,當天日本政府實施了假想發生日本南部海域海槽大地震的綜合防災演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內閣成員觀摩並參加了當天的防災演習。【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9月1日報導,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災日」,當天日本政府實施了假想發生日本南部海域海槽大地震的綜合防災演練。各地也分別進行防災演練,地方政府職員等確認了緊急情況下的應對方式。首相官邸與地震災區各縣以電視會議的形式共享信息,加強了合作機制。
  • 把防災進行到極致——探訪日本災害大縣高知縣(高清)
    當地小學生自創的防災標語  日本是自然災害大國,位於四國地區的高知縣又是日本的災害大縣。  說起大幅提升政府防災預算的契機,尾崎知事說,2011年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給高知縣也敲響了警鐘。此前,當地的防災工作大多還集中在針對地震本身的預防,但從東日本大地震的實際來看,地震引發的海嘯對災區民眾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更大的威脅。
  • 日本防災減災專家李鷗談新幹線重大事故—新聞—科學網
    日本防災減災專家李鷗談新幹線重大事故
  • 防災減災日 看日本如何打造完善的防震減災系統
    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記者 郭丹)5月12日,是我國第7個防災減災日。居安思危,只有從日常生活中樹立防震、防災意識,了解防震減災知識,才能更多地掌握應對自然災害的技能、不斷提高我們對災害的防禦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這個地震頻發的國家打造了一套完善的防災防震系統,或許我們也能從中得到啟發。
  • 城市避災公園,我們可以向日本學習什麼?
    「帝都復興規劃」關於城市公園綠地的規劃和建設,可以視作日本公園綠地避災體系建立的起點。1956年日本頒布實施了城市公園管理方面的重要法律——《城市公園法》(Urban Parks Law),其中提出了市、町、村各級公園必須分布均衡,並且具有防火避難等功能,由此城市公園需具備防災避險功能被明確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