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東北美食小子!今天教大家做非常好吃的牛筋飯!
首先說一下,這個是牛筋,不是牛蹄筋。
超市做牛排、切牛肉的時候會剃出來很多筋,於是以很便宜的價格出售。肥肥瘦瘦的,用東北話講就是筋頭巴腦的肉。
大家買不到牛筋,退一步講,可以用牛蹄筋代替,再退一步講,也可以用牛腩代替,再退一步講……(退得太遠,聽不見了。)
牛筋先用沸水煮兩三分鐘至表皮變色,會有很多沫子,把牛筋撈出來放到清水裡洗乾淨,然後切小塊放鍋裡。
鍋裡放水,放洋蔥絲和魔芋絲,洋蔥絲可以多放,煮開後轉小火撇去浮沫,開始放日本的調料。
牛筋大概700克,水跟肉同等重量,洋蔥一個半、清酒60毫升、味淋60毫升、白糖20克、日本龜甲萬醬油160毫升、木魚花素10克。
上面的調料除了醬油的量稍微要準確點兒,其他的多點兒少點兒都無所謂,不認識的調料可以百度,淘寶上都有賣。
說到這裡,有人肯定會問了,沒有這個,沒有那個,有什麼可以代替的嗎?
兩個字:沒有。
如果你要做日式的,那就需要這些調料,如果不講究,放什麼就無所謂了,肉這個東西,只要煮爛,煮到入口即化,只放醬油都好吃。
上次我教做麻婆豆腐,有個媽媽問我:「大師,孩子不吃辣根,有什麼可代替的嗎,我該怎麼辦?」
「大姐呀,求求你放過我吧,你做好麻婆豆腐冷凍起來,等孩子長大了吃。」
大家幻想一下:若干年後,孩子長大了,從冰箱裡拿出凍了N年的麻婆豆腐,解凍後吃了一口,眼晴立刻溼潤了,這就是媽媽的味道。
牛筋就這樣煮三四個小時,如果捨不得煤氣的,可以用高壓鍋,壓20分鐘就差不多了。
可以澆到米飯上吃,也可以拌麵、拌米粉,還可以放白菜、豆腐進去燉。
如果你不喜歡入口即化的口感,那就少煮一會兒,多簡單。
東北天冷,家家戶戶都要生爐子,小時候一到冬天,家裡的火爐就不會熄滅,一直在那裡燒呀燒。
母親有病(指身體),大部分時間是躺著的,但偶爾心情好,也會下地走走,常拿一個大搪瓷茶缸子,放在火爐上,放幾塊殺羊的鄰居給的羊骨小火一直煮,最後放點兒白菜、粉條,放大量的醋進去。
兒時不吃羊肉,總覺得羶,每到這個時候,總是躲得很遠,看母親一個人吃得津津有味。因為常年有病,母親食慾一直不好,唯有這個時候,眼裡有神,精神抖擻。
那時年幼無知,對這種羶味實在不能忍受,常常抱怨,甚至埋怨母親弄得屋子裡都是這個味道,母親也不生氣,還故意趁我不注意夾起一塊羊骨塞我嘴裡,我氣得摔筷而去,大家都哈哈大笑……
那時侯不能理解一個病秧子為什麼還那麼饞。那麼痛苦,哪還有心情吃東西?
後來殺羊的鄰居搬走了,就再也沒見母親煮過羊肉,當時心裡的確竊喜。慢慢大了,當兵離家,母親去世,慢慢自己竟然也接受了羊肉的味道。
感冒的時候,口無味道,渾身乏力,經常煮一碗疙瘩湯,放大量的醋,熱乎乎地吃得滿頭是汗,感冒便好了一半,突然理解起母親來。
一個病人,在痛苦殘喘中,唯一能支撐自己的,除了家人,還有那麼一點兒對食物的渴望。
想著吃,就證明自己還有希望;愛著吃,就證明自己還對這個世界無限留戀;做著吃,就證明自己還有能力活下去。與「萬念俱灰」最靠近的四個字絕對是:「沒有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