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雖然制定最低工資標準-即將時薪22瑞郎的最低薪酬標準納入法律-的提案,在數年之前的瑞士全民公投中抱憾流產,但瑞士政壇左派陣營並沒有就此放棄。目前,一家聯盟已發起一項公民動議,要求瑞士三大主要城市將各行業從業者的法定最低工資標準劃定為時薪23瑞郎(折合人民幣約為171元)。
由多家工會、政黨以及援助機構所組成的聯盟組織於6月16日指出,僅蘇黎世市,就有超過1.7萬名全職員工在崗每小時的工資報酬低於這一數字。而在扣除各項社會保障繳納金之前,當地最低收入群體人均月薪僅為4000瑞郎左右。
這一薪資額度,遠遠低於瑞士全職工薪族平均月工資水平的約6500瑞郎(約合人民幣4.85萬元)。據該聯盟組織介紹,在蘇黎世市、與之毗鄰的溫特圖爾市(Winterthur)、以及克洛滕市(Kloten),設定薪酬下限的主要受益群體,將會是雖有工作、但依靠工資卻依然難以餬口的"窮忙族",該群體目前只能通過同時打好幾份工、在不同的工作場所間疲於奔命來勉強維持生計。其中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女性。
該聯盟還補充提到,收入最低的職業包括銷售和快遞服務業。在溫特圖爾市和坐落於克洛滕市的蘇黎世機場周邊區域,分布著大量低薪行業,譬如清洗保潔業。
雖然瑞士並未設定全國性最低工資標準,但在全國範圍內的26個州/半州中,只有少數幾個州要麼在最低工資動議在全民公投中遭瑞士選民否決之後,經州級投票表決成功通過了該議案(譬如納沙泰爾州、汝拉州以及最低薪酬標準即將生效實施的提契諾州),要麼籌備就在本州管轄範圍內製定最低工資標準發起投票(比如日內瓦州和巴塞爾城市半州)。
在納沙泰爾州和汝拉州,各行業從業人員最低工資被定為時薪20瑞郎(約合人民幣149元)。日內瓦州和巴塞爾城市半州的選民,則計劃通過投票表決,是否要將州級最低時薪標準定為23瑞郎(約合人民幣171元)。
雖然這筆時薪聽上去頗為豐厚,但瑞士好幾個城市常年蟬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榜單之列。
即便如此,20瑞郎的最低時薪依然等同於其他絕大多數國家的上班族當前時薪的兩倍。由經合組織於2018年進行的一項調研,對32個成員國的實際最低工資(區別於「法定最低工資」)進行了統計核算。位居「工資鏈」最頂端的是澳大利亞(13.9美元,約合人民幣98.3元)和盧森堡(13.8美元,約合人民幣97.6元),緊隨其後的是法國(11.7美元,約合人民幣82.8元)、愛爾蘭(11.3美元,約合人民幣79.9元)和紐西蘭(11.2美元,約合人民幣79.2元)。
「可觀的工資率」
雖然為制定最低工資標準而積極奔走的各界人士在州一級的遊說和推動中取得了成功,但在聯邦一級,他們卻並未獲得太多支持。在2014年的全民投票中,逾四分之三的選民對在國際上創下最高數額記錄的22瑞郎(約合人民幣164元)最低時薪予以否決。
瑞士國內規模最大、由各工會機構和附屬團體組成的工會組織,曾不遺餘力地將制定全國性法定最低工資標準的議題付諸投票,並力主全國範圍的薪酬下限標準,將會讓每位勞動者都有權獲得「客觀的工資率」(編者註:「工資率」指單位工作時間內-譬如小時、日、月-的工資額)。
該工會組織表示,從全局來看,這種針對最低工資標準的法律變更,將有助於減少貧困和打擊工資傾銷。瑞士也存在所謂的工資傾銷現象,即瑞士企業專門從國外招募外籍勞工,並向其支付遠低於行業正常水平的工資。
然而,持審慎態度的瑞士政府,對此卻並不苟同,並表示,設定最低工資標準會變相導致更多人失業。「工作,才是消除貧困的最佳解藥,」時任瑞士聯邦經濟部長這樣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