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數百年來,一直是首都的地位,不僅留下的歷史古蹟相當豐富,當地居民的生活也十分耐人尋味。這次來到北京除了走訪故宮、長城外,還特別來到了南鑼鼓巷,穿梭在胡同之中,感受當地居民生活與四合院的風華,以及清代就相當著名的商業街菸袋斜街,體會穿梭在老北京胡同中的樂趣。
首先第一站先來到了南鑼鼓巷,南鑼鼓巷南起地安門東大街,北至鼓樓東大街,搭地鐵的話,則是搭6號與8號線的南鑼鼓巷站就可以到了。
來到南鑼鼓巷,除了主街道之外,東西兩側各有八條胡同,了面有許多自古代就留下來的四合院。
南鑼鼓巷因為知名度非常高,所以街上的遊客真的還不少,這條街本身是有一點坡度的,但是逛起來不費力。
南鑼鼓巷主街道兩旁充滿許多特色店家,不管是北京特產、土產店,還是一些手作的文創商品。
前面就有提到,南鑼鼓巷這裡,東西共有各八條,一共16條的胡同老北京的胡同發音接近"胡痛"命名方式有許多不同角度,軍事、政治或物品都有。
以往的胡同定義是寬6步,大約是9.3米左右的寬度,胡同內兩旁大多都是四合院,現在一樣裡面有住人,所以大多的四合院。門都是關著的,而南鑼鼓巷這邊遊客多,其實也對居民的生活有所影響,很多大門都有掛上請勿打擾。所以來到這邊也不要私闖進去。
古代人談親事,最重要就是門當戶對,門口兩旁的石墩或石鼓稱作門當。古代文官的門當為箱型,武將則為鼓形,而大門的門楣上方柱子稱為戶對,從門當與戶對的差異,就可以看出房子主人的身份,門當戶對引申就是背景相當的意思。
以前在南鑼鼓巷胡同內居住的,許多都是朝中的大官,或是皇親國戚,而不少四合院也都被保護,不能進入參觀,像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婉容故居、奎俊宅。以及大畫家齊白石的故居等,保存都相當不錯。
菸袋斜街位於西城區東北,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到小石碑胡同,東西斜形走向。菸袋斜街全長232米,清乾隆時記載,當時稱為鼓樓斜街,直到光緒才記為菸袋斜街,清末主要是經營菸具、字畫、古玩、玉器等等,在以往就是北京的商業街。
菸袋斜街的店家真的還不少,許多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文創小店,嘴饞的話也有不少小吃可以品嘗。
老實說菸袋斜街其實蠻多地方很好拍照,保存良好的老北京建築,每個角度都很好看。
跟南鑼鼓巷比起來,我個人比較喜歡菸袋斜街,感覺比較沒有那麼擁擠之外,而且建築跟街道逛起來更有味道。有機會來到北京的話,除了南鑼鼓巷,也可以順便到菸袋斜街一起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