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福」作為平安人壽的旗艦產品,從推出至今,每一次升級都伴隨著讚美、質疑多種聲音。「平安福」現象吸引著越來越多人好奇,本文我們將一探究竟「平安福」這個葫蘆到底賣的什麼藥。
「平安福」現象
與「退運險」、「百萬醫療」等一樣,「平安福」這個單品也成為近年來為數不多的「現象級」保險產品,無論是總保費、市場份額,都位列前茅(有說法是行業第一)。有意思的是這三個「爆品」都有平安的影子:前兩者都出自平安參股的網際網路財險公司,後者則是平安自己的作品。
更有意思的是這幾個產品的市場影響力:被認為因為「長期、高額、複雜」、「難以通過網際網路銷售」的長期壽險產品「平安福」,其影響力居然超過了「短期、低值、簡單」、「適合網際網路」的另兩位「親戚」!百度搜索這幾個關鍵字的結果:
從行家看來,銷量大可以理解,但網絡聲量竟然這麼高……這怎麼可能?有水軍?翻翻連結會發現答案:網上關於「平安福」的搜索貢獻量,有相當部分來自於*!
再深挖下去更有意思:百度貼吧裡,說好的、說壞的各執一詞;「知乎」和不少自媒體「測評」中,一水兒中介、第三方集體指責平安福「性價比低」、「巨坑」——原來這個「影響力」,還有「集體吐槽」的功勞!
掐指一算,網上輿論落差極為懸殊,但蹊蹺之處也就在於:大量的負面聲音,竟沒有撼動「平安福」的增長態勢!
「平安福」的廣告標識是富含傳統寓意的「葫蘆」,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平安福」這個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
「平安福」的一樣和不一樣
咋一看,平安福有司空見慣之處,也確有別出心裁的地方:
就純粹的保險產品角度來看,「平安福」是費改後率先推向市場的首批險種之一,且推出五年、其範圍、功能迭代升級五次:重疾保障數量越來越多、增加輕症數量,給付條件越來越寬……組合了大多數市場上常見的套路,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不一樣。
然而從其成長史號脈,可感知到平安嗅覺之敏銳、速度之快、動作之靈敏有效,不像出自平安這個龐然巨物,這也是對同業的刺激。
然而,這些先發優勢、套路,是可以被模仿甚至超越的,於是逐步形成了:「平安率先推出à同業模仿反超à攻擊平安à平安升級à同業模仿反超à攻擊平安」的怪圈,不僅限於壽險,也不僅限於保險——只是保險圈裡更惡劣一些。這一點,同業清楚,平安也應該明白:被模仿反超,不過是時間問題。
因此才有了「網際網路思維」指導下的「快速迭代」:以快打慢、以變應變,超越了「一個產品三五年不變」傳統研發節奏。這種「唯快不破」的策略,競爭者難以看到、即便看到也難以模仿,對於市場洞察、產品開發能力欠缺的中介而言,尤為致命。
此外,行家們熟知的「平安RUN」更是個「不一樣」:奔跑吧,客戶!跑的越多,獎的越多,獎保額、獎禮券、獎禮品……甚是熱鬧!
這個「不一樣」成了「槽點」之二:忽悠、沒用……甚至「羊毛出在羊身上,是變相騙客戶錢買性價比低的產品!」對此,不能說人家不理解,只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某種程度上,「平安福」已不是單純的保險險種,用平安自己的話說,是「一種生活方式」。更高層次上,是「主動選擇有某種追求和態度」人群的標尺,即「差異化、錯位競爭」的市場戰略與產品策略的無縫融合,從平安之外,確實難以窺見。
市場競爭,不是葫蘆娃大戰變形金剛
「平安福」是「罵聲中成長」的典型案例,有些謀略看得到,有些看不到、看不懂,包括平安基層的百萬營銷大軍,面對網上鋪天蓋地、「貌似有理」的種種負面測評,也茫然失措。
網上攻擊的數據上看,少見來自消費者和其他保險公司的代理人的,多來自經代中介、第三方同行。畢竟「中介崛起」、「經紀人比保險公司代理人更客觀中立」這些論調「貌似有理」,背後也不過是另一種被中介和第三方公司的洗腦所致,攻擊力並不強。急於「崛起」的第三方,和帶著「經紀人」帽子、自詡「客觀中立」的經代公司們,選擇了放任其「經紀人」、「代理人」攻擊平安的及其產品,其市場策略和管束能力都堪憂。
一方面,平安人壽等多家大型公司多年堅持不做經代業務,這些經代公司、第三方無法借勢平安品牌光環;另一方面,經代和第三方錯認為「攻擊代理人模式及其品牌、產品」可以讓自己「優勢突出」,而攻擊「市場第一」當然「成本效果最划算」。
這些攻擊言論本非衝著平安及其產品去的——畢竟,已報備登記的在售險種數量級達10萬,其中人身險超過3萬,單論「性價比」,「平安福」說不上最好,更不是最差,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只是因為「平安福」「不幸」是市場第一。只要是市場第一,不管是誰,都會遭到攻擊。
「市場第一」得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前行路上,遇到說三道四甚至吐唾沫都是常態。與其停下來睚眥必報,不如唾面自乾、堅定前行,才是有效、成熟的企業。
經代公司和第三方只能賺取「費差」,難以模仿平安的玩法。扔了半天磚頭,不僅無效,而且「平安福」不降反增,何解?
最無語的原因,是錯以為「貶低平安=抬高自己」,結果成為消費者眼中的短視、狹隘的傻子而不自知,然後消費者去買你反對的那個產品。我的朋友圈裡,支持和討厭平安的都大有人在。喜歡的用人民幣表達,不喜歡的則用鍵盤說話,但後來發現方法不對!還記得近幾年內地同行抱團攻擊香港保險嗎?結果是「內地同行罵得越兇,香港保險賣得越好」。
不管怎麼說,香港保險為內地保險的產品研發和風控做出了貢獻,平安亦然,卻少有人表達感謝,多的是攻擊貶損,不僅令人汗顏,而且攻擊市場標杆,是最糟糕的競爭策略,於人有害、於己無益,而且會傷害經代中介、第三方這些新業態自身,乃至於整個行業!
掰開悶葫蘆
不能罵,總能學吧?平安的玩法推演如下:
1、 重新錨定目標群體、升級消費觀念和品牌定位,向死差要效益。
「平安福」的核心目標客戶群,不是注重「性價比」的網際網路保險面向的客群,而是類似「第二臺車」、「第二套房」的中高端客群——有沒有發現,保險與車、房的屬性高度相似?都是「低頻」,都存在「第一次購買是剛需,第二次購買是改善」的動機。
「改善型」需求意味著注重品牌、品質、附加服務,而關注「性價比第一」的客群,往往「有了就行,對品牌、品質、附加服務要求不高」,住房如此、家用車如此,保險亦然。
所以,平安肯在「藉助科技、提高用戶體驗」上花錢,比如「閃賠」、「智慧客服」,前者把理賠時效縮短到30分鐘內,後者讓用戶在辦理99%的業務時都不用跑到門店,只需手機操作。還有前幾年就已經付諸實踐的「重疾先賠」、「特案預賠」等服務,讓客戶病了不用先花自己的錢、再攢著單據「報保險」,而是讓平安直接先付錢。這種以往是昂貴的高端醫療險才提供的服務,給客戶的感受是「這種服務我摸得著」。
強調性價比固然沒錯,但忽視了服務、用錯了對象,等於昭告全世界你不理解市場、無視不同消費者的訴求差異。
不吝花錢,如何保障利潤回報呢?保險定價的「三差」中,肯在服務上回饋客戶註定「費差」不會好,「利差」大家都差不多,就剩「死差」了。因此,通過讓客戶動起來、不生病來主動降低理賠,就是疊加「平安RUN」的核心目的之一。
讓生活更美好的,不是保險理賠金,而是快樂健康不生病!「身體比錢重要」,才是中高端消費者的價值觀。認知到這一層面,「認知能力」才會從「KYC」(了解你的客戶)上升到「UYC」(理解你的客戶)。
2、 借鑑網際網路打法:低頻產品玩出高頻,黏住客戶,創造忠誠度。
壽險產品的低頻一直是業界之痛,除了每年的繳費日、節假日和客戶生日,險企和從業者再也找不到接觸客戶的合適理由,「高頻接觸、高頻購買」成為壽險全行業的夢想。
單從壽險產品本身,已無從下手,只能另尋他途,「平安RUN」因此而生。接觸客戶理由正當,通過APP平臺,接觸頻次高頻到「周」!用市場佔有率粗估,平安及其代理人與客戶的接觸頻次,飆升到每周千萬次不是問題!事實證明,高頻、正向接觸,其效果等同於日久生情,忠誠度水到渠成。這就是「平安RUN」承載的使命之二。
精準定位客戶群、洞悉客戶訴求和價值觀,配合網際網路平臺,高頻次接觸,以及強有力的品牌宣傳和持續不斷的市場活動,共同組合而成強有力的「拳頭」。單拿「性價比」說事兒,好比用手指頭對抗拳頭,「握指成拳」成為「平安福」逆風前行的底氣,就像平安自比的「德國戰車」,沒有超級球星,卻連續問鼎世界盃。
寶葫蘆,不只是平安的
成為行業標杆,一定有其道理。平安近年努力轉型為「科技公司」,市場策略已不是「低價」,而是通過高品質、高附加值的服務,提升品牌定位和客戶價值,是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的戰略升級,是帶動全行業產業升級的典範。例如,代表「提供專業、品質服務」的國際最高獎項IQA(國際品質獎),中國的個人代理人會員中,平安佔據近八成,是少數連續堅持多年、追求品質的保險公司之一。
平安轄下百萬代理人,確有管理不嚴、良莠不齊,也有朋友圈過度宣傳之舉,但這不妨礙其整體的優秀。需要我們想的是:華為可以比蘋果「貴」,茅臺可以比洋酒貴,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如何像平安一樣「賣的貴」,還有人追捧?老話說「和而不同」,相較於鍵盤俠,踏踏實實做些實事超越平安方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