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約翰•米林頓•辛格——愛爾蘭戲劇學術沙龍」現場。上海師範大學愛爾蘭文學工作坊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李玉)11月11日,上海師範大學愛爾蘭文學工作坊舉辦的 「紀念約翰•米林頓•辛格——愛爾蘭戲劇學術沙龍」在上海召開,沙龍由上海師範大學愛爾蘭文學工作坊負責人蒲度
約翰•米林頓•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 1871-1909)是20世紀初愛爾蘭文藝復興和戲劇運動時期的傑出劇作家。蒲度戎介紹,11月11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單身節」,英文名為Singles' Day,選擇這個日子紀念愛爾蘭劇作家辛格,是因為他一生未婚,其英文姓氏Synge碰巧同表示單身之意的Single諧音,他的解讀為嚴肅的學術探討平添了輕鬆活潑的氣氛。蒲度戎分享了他在愛爾蘭最西部的阿倫群島(Aran Islands)的考察見聞和珍貴照片。他認為,位於大西洋中的阿倫群島可以稱為「辛格之島」,是辛格劇作的創作背景和源泉,也正是辛格讓阿倫群島在愛爾蘭文學中發出了強勁的聲音。
北京外國語大學愛爾蘭中心主任王展鵬在發言中談到了剛去世的前任愛爾蘭中心主
復旦大學教授傑魯莎麥▪科馬克來自愛爾蘭,她聚焦辛格筆下的農民「善惡醜」的形象,深刻剖析了《騎馬下海人》和《西部世界的花花公子》中的農民題材和農民問題,以及這兩部劇本演出時引起轟動或騷動的原因。她認為,辛格的劇作糅合了現實與想像,讓當時的戲劇觀眾和讀者反思愛爾蘭農民「究竟是」和「應該是」什麼形象。最後,她引用葉芝的詩句進行概括:辛格的性格就像他筆下的阿倫群島的人們一樣激情而淳樸。
西南交大外語學院院長李成堅聚焦郭沫若與辛格的文學關聯研究。在她看來,郭沫若作為中國第一位翻譯辛格全部劇作的翻譯家是不爭的事實。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眾多介紹愛爾蘭文學的先驅者中,郭沫若是十分獨特的一位。在梳理了國內的一些參考文獻之後,李成堅提出了幾個尚待解決的問題:郭沫若是在什麼具體情境下接觸到辛格劇作?是他人推薦抑或本人閱讀偶遇?是受到日本學者的愛爾蘭文學研究興趣的影響嗎?
上海
復旦大學講師包慧怡講述了辛格的散文集《阿倫群島》和島嶼經驗的書寫。她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對愛爾蘭文學和辛格有著深切的感受和見解。她認為,辛格在《阿倫群島》裡表達了這樣的宗教觀:島民們表面上信仰天主教,卻難免露出古老的異教信仰的土層。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愛爾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建明、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陳惠和復旦大學講師向丁丁也分別作專題發言。據悉,此次學術沙龍是上海師範大學愛爾蘭文學工作坊於2016年舉辦的以「紀念布萊恩•弗裡爾」為主題的愛爾蘭戲劇學術沙龍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