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辛格?

2020-12-11 正北方網

辛格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格在二十世紀世界文壇獨樹一幟,還深刻地影響了當代中國文壇。

提起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很多人會有點陌生,他是位非同凡響的作家。正如社科院文學所所長陸建德所言:辛格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帶動的改革開放大潮中來到中國的第一位諾獎作家,他的作品激發了國內年輕文學愛好者走上創作之路,圖書界的諾貝爾獎效應,也是從他開始。

陸建德回憶,辛格197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當年年初正式復刊的《世界文學》雜誌立即請名家譯介他的作品,1979年刊出《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等三個短篇以及施鹹榮先生撰寫的作家小傳。不久,陳焜先生的長文《美國作家貝婁和辛格》在11月的《文藝報》整版刊出。外國文學出版社的《辛格短篇小說集》收作品22篇,於1980年問世,第一版就印了九萬冊。這位猶太作家影響了我國改革開放後一批作家的創作。作家蘇童看來,辛格的令人尊敬之處在於他總是在「人物」上不惜力氣,固執己見地種植老式猶太人的人物叢林,刻畫人物有一種累死拉倒的農夫思想,因此辛格的人物通常是飽滿得能讓你聞到他們的體臭,《傻瓜吉姆佩爾》就是他的最具標誌性人物文本。而作家餘華則用更詩意的方式讚美辛格,說他「就像寫下了浪尖就是寫下整個大海一樣,辛格的敘述雖然只是讓吉姆佩爾的幾個片段閃閃發亮,然而他全部的人生也因此被照亮了」。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磅推出了辛格近60萬字的短篇小說集《辛格自選集》,含47個短篇,由辛格出版於1957年到1981年間的近150篇作品中精選而出。作品中,有描繪魔鬼、撒旦、陰魂的超自然故事,比如《泰貝利和魔鬼》《那裡是有點什麼》;還有如實反映現實生活的故事,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描述波蘭猶太人的生活,比如《傻瓜吉姆佩爾》《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短暫的禮拜五》,另一類描寫旅美猶太人的經歷,比如《玩笑》《暮年之愛》《康尼島的一天》。這部短篇集子的價值不在辛格任何一部長篇小說之下,堪稱作者在英語世界的代表作。人民文學出版社曾從中選了二十七篇,於2006年出了插圖版《傻瓜吉姆佩爾》。這個版本割愛太多,不免留下遺憾。陸建德看來,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辛格自選集》的全譯本,稱得上是外國文學界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一件大事。

辛格何許人也?為何他的作品有經久不衰的魅力?當代,我們為什麼仍充滿渴求地閱讀辛格?恐怕讀完這47篇小說,甚至自選集中寥寥數篇後,便可被其折服。

辛格出生于波蘭華沙附近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祖父與外祖父都是拉比(相當於神父)。在波蘭1918年獨立前,這片地區是俄國管轄區域,戰爭時,德國侵略又令他的猶太同胞飽受苦難。1935年,辛格移民美國,開始了文學創作之路。他的身份背景是理解他小說的重要元素。

名篇《傻瓜吉姆佩爾》與《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等已有太多評論,其精妙不必多說。筆者倒想提一提《姊妹記》這篇,因它完美地代表了辛格小說中歷史與現實的魔幻交疊。《姊妹記》的敘述者是一逃到美國的猶太中年男子,而聆聽和記錄者「我」正是作家本人。男子經歷了旁人看來奇異的人生:偶遇了一位美麗女孩,踏上一段充滿恐懼的旅途,頂著戰爭的風險回到逃亡初始的地方,幫著女孩尋找姐姐。他們踏上危險的旅途,穿過田野和雪地,隨時面臨被捕、分離和死亡。男子原本信奉「那些熬過戰爭的人都是強壯的,有著堅強的意志,這麼嬌弱的生命通常熬不過戰爭的浩劫」,心卻不由自主地跟隨這個陌生女孩公奔赴集中營。辛格意圖描繪的卻不止這些苦難。女孩找到了姐姐,姐妹倆隨著男子來到了巴黎,三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安穩生活——而故事才剛剛開始。姐妹倆開始歇斯底裡糾纏男子,男子崩潰了,逃到倫敦後又來美國,他開始意識到「冒險是一回事,由此確立一種永久關係可是另一回事」。故事結尾,男子向作家忠告:如果再有一個希特勒,再有一次大屠殺,再遇到一個女子——不要陪她去找姐姐。

辛格的每篇小說都戛然而止,卻意味深長,看似圓滿的收尾,矛盾暫時解決,其中卻隱藏著更深的隱患,令人獲得撫慰同時又充滿絲絲不安,輕描淡寫地撓到了人性的癢處。「雖然現在短篇小說不流行了,我卻仍然認為它最能挑戰創造性作家」,因為短篇小說沒有過多餘地鋪陳、也沒有那些鬆散的結構,在情節至上主義中,刪去所有的鋪排,用最簡潔的言語抓住讀者,辛格對此有清醒的判斷,「它必須直指高潮,必須有一氣呵成的緊張和懸念,必須有明確的計劃」。就像他的前輩莫泊桑和契訶夫,作家在創作短篇小說時必須「很清楚自己要去哪裡」,讓故事能夠「一讀再讀,永遠不會煩膩」。

辛格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所描寫的題材本應是最典型的戰爭與災難,他卻從來不直接痛斥戰爭的野蠻和殘酷,甚至迴避人們心中泛濫的「受害者心態」。在他筆下,人們的苦難似乎是天註定,但更是個人選擇,無數個主角曾獲得逃脫苦難的機會,然而最終卻令人不解地選擇了回到苦難的起點。這似乎匪夷所思,生活中又比比皆是,辛格的每篇小說雖都不乏溫暖動人之處,內核卻令人啞然失笑:人真能逃脫「命運」嗎?宗教、戰亂、人性之惡似乎充斥著生活,細想之下卻汗毛倒立——那時我們無可逃避的日常生活啊。正如這位作家在回憶錄中所說:藝術最多是一種暫時忘卻人類災難的手段,我仍在為了使這「暫時」值得一忘而努力。(《辛格自選集》[美]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著 韓穎等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辛格自選集》:描寫那些普世性的人類境況
    《辛格自選集》由八位譯者翻譯,由英美文學專家陸建德撰寫前言。辛格為美國猶太裔作家,他被稱為20世紀「短篇小說大師」,並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出生于波蘭,1935年移居美國,辛格始終用意第緒語寫作,作品通過英譯本廣為人知。
  • 辛格短篇小說的魅力
    辛格短篇小說的魅力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磅推出《辛格自選集》。辛格的短篇有著怎樣獨特的魅力?  1978年《世界文學》正式復刊,辛格就出現在這第一期上。此時的《世界文學》延續了三四十年的翻譯浪潮——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眾多翻譯家推波助瀾的翻譯小高潮。
  • 辛格:印度舉國上下應人人捧讀溫家寶總理講話
    印度總理辛格希望溫總理這一講話內容能成為「印度舉國上下人人捧讀的基礎材料」。     辛格總理是在上月29日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卡邁勒·納特撰寫的一本書的首發式上,發出上述呼籲的。他說:「我想,我引述這一演講稿的目的是想說,我們所有人,政治家、商人、工會及其他所有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都肩負著一種責任。」
  • 辛格是創造當代猶太人生活的史詩,他稱為使用意第緒語的薩克雷
    辛格還總結了兒童讀書心理,如兒童只是讀書,不讀評論,他們對批評家毫不理會;兒童並不是為了尋找自我而閱讀;他們喜歡有趣的故事,不喜歡評註、指南、或註腳;他們依舊相信上帝、家庭、天使、魔鬼、巫婆、妖怪、邏輯、明朗、標點以及這一類過時的東西,從中了解寶貴並可借鑑的經驗。辛格在世界兒童文學創作領域中確定了自己的地位,深為廣大兒童所喜愛。我們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 辛格的愛爾蘭民族志書寫
    1896年遊蕩於法國藝術圈中的辛格在巴黎遇到葉芝,葉芝敏銳地捕捉到辛格的創作天賦與才華,於是勸說辛格到愛爾蘭西部的阿倫群島去體驗生活,這次體驗的結晶就是辛格的日記體散文——《阿倫島》。《阿倫島》不僅是辛格戲劇的創作來源,更是一部書寫愛爾蘭民族志的傑作。在《阿倫島》中,辛格以浪漫主義的思想譜系對阿倫島編織起民族神話的寓言,其民族話語強化了阿倫島作為民族語言與文化遺產地的象徵符號。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格:固執是一種力量
    他們說:「吉姆佩爾,你知道拉比的夫人要生孩子了嗎?」於是我沒去上學。結果這是騙人的。我怎麼會知道?她沒有大肚子。但我從來沒看過她的肚子。這真的很傻嗎?那幫人又笑又叫,跺腳跳舞,還唱起了晚禱詞。女人生孩子,我們會得到葡萄乾,他們卻塞給我一把羊屎。我不是沒力氣呀,我要是扇他一個耳光,能把他打到克拉科夫去,但我天生不愛打人。我跟自己說:算了吧。於是他們就欺負我。
  • 事實不會變得陳舊,但議論會變得過時|評《辛格自選集》
    辛格給出的寫作的三種危險在這本《辛格自選集》的作者序裡,辛格又羅列了三種潛伏於小說家背後的危險:一是認為小說家必須是社會學家或者政治家,要適應社會的辯證法;二是對金錢和迅速成名的貪慾;三是矯揉造作的獨創,即幻想憑藉矯情的修辭、過分的文體創新,加之賣弄一些做作的象徵
  • 官方:紐倫堡租借拜仁慕尼黑中場辛格
    在同意加盟後,辛格將為紐倫堡租借效力一個賽季,他將身披8號球衣。辛格成為了紐倫堡在當地時間周五引進的第二位拜仁慕尼黑球員,此前球隊租借了門將福呂希特爾。今年只有21歲的辛格出生在奧克蘭,他在惠靈頓鳳凰出道。辛格是在去年夏天從惠靈頓鳳凰加盟拜仁慕尼黑的,他在本賽季德甲聯賽出場了2次。辛格還在德丙聯賽為拜仁慕尼黑二隊出場了22次,打進7球,助攻7次,他幫助二隊贏得了聯賽冠軍。
  • 曼莫漢•辛格被任命為印度總理
    辛格也懇請她改變主意。國大黨高級成員安比卡?索尼對新聞界表示,除非索尼婭改變主意,否則,國大黨成員將不會收回辭呈。   印度很多商店也都停止營業,加入了勸說索尼婭改變決定的隊伍。 「外國人」當總理可能導致國家分裂   索尼婭出生在義大利,是個「在外國出生的兒媳婦」。
  • 專家解讀印度總理辛格訪問美國受高規格接待
    專家解讀印度總理辛格訪問美國受高規格接待   辛格訪美 歐巴馬將高規格接待  在當地時間22號,印度總理辛格抵達美國首都華盛頓,開始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辛格成為歐巴馬上臺以來接待的首位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外國領袖。詳細情況,中國之聲連線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華盛頓記者王姍姍進行報導。
  • 諾獎得主辛格自選集推出全譯本
    出版方供圖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在20世紀世界文壇獨樹一幟,深刻影響了當代中國文壇。人民文學出版社近日推出《辛格自選集》全譯本。美國猶太裔作家辛格(1904—1991)於197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當年年初正式復刊的《世界文學》雜誌立即請名家譯介他的作品,在1979年第二期刊出《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等三個短篇。外國文學出版社的《辛格短篇小說集》收作品22篇,於1980年問世,第一版就印了9萬冊。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格的阿Q精神和猶太思維
    弟弟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感覺到了語言的隔閡:需要一個好的英語譯本,讓美國的批評家和作家們真正主動地對意第緒語,這種專屬歐洲猶太人所有、每一個字母都包含一些特殊意義的特殊語言投以重視,而不會落下「嗜好外來的、古怪的事物」的話柄(以美國文化當時的國際影響力,這種心態是蠻常見的)。這個譯本,要呈現的是一個真正具有新鮮感,同時又讓英語讀者樂於去理解和思考的異文化裡的人物——吉姆佩爾。
  • 辛格:像契訶夫那樣會講故事的大師
    在第二十五講「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上,英美文學專家陸建德帶領讀者一起走進辛格的短篇小說世界。「如果他一直生活在波蘭,並有幸成為『二戰』的倖存者,可能不會成為如今的他,是『反觀』為他的作品賦予了『審美和價值的力量』。」陸建德介紹,辛格是出生于波蘭的猶太裔作家,移居美國後,仍堅持使用自己特有的語言——意第緒語寫作。
  • 德媒:紐倫堡接近租借拜仁慕尼黑中場辛格
    辛格在當地時間周四早上跟隨拜仁慕尼黑進行了訓練,不過他沒有入選球隊在歐冠的大名單。現在報導聲稱,辛格準備租借加盟紐倫堡,他的租期將為一個賽季。今年只有21歲的辛格是在去年夏天從惠靈頓鳳凰加盟拜仁慕尼黑的,他與球隊的合同將在2022年夏天到期。辛格在本賽季的德甲聯賽為拜仁慕尼黑出場了2次,此外他還在德丙聯賽為二隊出場了22次,打進7球,助攻7次,他幫助二隊贏得了聯賽冠軍。
  • 「紀念約翰•米林頓•辛格——愛爾蘭戲劇學術沙龍」在滬召開
    他認為,位於大西洋中的阿倫群島可以稱為「辛格之島」,是辛格劇作的創作背景和源泉,也正是辛格讓阿倫群島在愛爾蘭文學中發出了強勁的聲音。   復旦大學教授傑魯莎麥▪科馬克來自愛爾蘭,她聚焦辛格筆下的農民「善惡醜」的形象,深刻剖析了《騎馬下海人》和《西部世界的花花公子》中的農民題材和農民問題,以及這兩部劇本演出時引起轟動或騷動的原因。她認為,辛格的劇作糅合了現實與想像,讓當時的戲劇觀眾和讀者反思愛爾蘭農民「究竟是」和「應該是」什麼形象。
  •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故事?
    為什麼給孩子讀故事?我們為什麼要給孩子們讀故事呢?其實讀故事有許多好處,尤其是對低齡段的孩子。閱讀和故事可以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尤其是想像力。給孩子讀故事可以強化親子關係。親子關係是家庭之間的重要關係,但是現實中許多家庭的父親和母親都有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國外的家庭教育非常強調親子共讀,可以讓孩子和父母有更多的相處時間。
  • 印媒:辛格將向美強調反對中國在南亞發揮作用
    環球網記者高友斌報導 印度總理辛格今天開始了對美國為期四天的訪問。印度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辛格將在訪美期間「堅定而有力」地向華盛頓領導人重申和強調,印度不希望中國在南亞發揮作用。據印度「加爾各答新聞網」11月22日報導,印度政府對美國和中國在本周公布的聯合聲明中提及的有關南亞的部分表示了「強烈反對」,並要求美國和中國放棄它們作出的有關調解印巴關係的建議。
  • 為什麼說什麼書都要讀一點?
    原創 | 李小墨今天我想結合《越讀者》這本書聊一聊,為什麼我覺得什麼書都要讀一點,不要挑食。本文內容主要有: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2 )我們為什麼要讀哲學?3 )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4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5 )我們為什麼要讀圖像和漫畫書?6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和流行書?0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關於這一點,我三年前寫了一篇文章:《詩詞無用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
  • 為什麼要讀中華經典古籍?
    弘揚中華傳統道德文化,許多文友都提出要讀古代經典,尤其是孔孟諸子百家的著作;但也有華文學校教師說,讀中文已夠繁重的了,哪有時間和精力再讀中國古代經典?為什麼要讀古典?讀過的人都知道它的好處。古典詩書是古人的經驗之談,讀經典就是讀史,能從中悟出古人從心底發出的聲音,體會真切的情感,取得正能量,陶冶心靈,提高思想,有利於促進人類文明。別說中國歷代古人視經典如珍寶,就連老外的託爾斯泰,晚年時接觸到中國古典,便拼命地讀起孔孟和莊子的書。時至今日他的故居還擺放著他當年讀過的中國經典譯文,還有留下的筆痕和摺疊的書頁。
  • 【閱獨】卡爾維諾《為什麼要讀經典》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是為了茶餘飯後有談資,是為了考試之中引經據典,還是只為使自己的靈魂更自由?今日文化君選取著名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的名篇,希望與讀者能從中得到啟發。以下為正文:讓我們先提出一些定義。一、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