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 。此作品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現實寫照。 更是一份軍事地圖。
對於張擇端的身世,史書上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千百年來一直是個難解之謎。有關《清明上河圖》及作者的資料只有85個字的信息,這些信息及在《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後面第一個題跋者,金代人張著的跋文。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金明池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
也就是說張擇端身份來歷不明,而只做了兩幅畫《金明池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關鍵就在於這兩幅畫的內容,讓人不得不懷疑張擇端的真實身份,是不是金人派來的間諜、奸細。
首先,《金明池爭標圖》描繪的是皇帝帶領近臣到金明池觀水戰的場面,圖長28.6釐米、寬28.5釐米,略呈正方形,也就是手絹大小。小小的畫面,把周圍9裡多的池面及池岸邊的景物悉數摹畫下來。著重描寫池中的大龍舟及周圍的小船,畫面緊湊,但卻突出主題,對戰船描寫詳細。
而金明池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皇家園林,位於東京汴梁城(今開封)外。園林中建築全為水上建築,池中可通大船,戰時為水軍演練場。從其作用來看,金明池就是一個海軍基地。而張擇端作為一個畫家,幹嘛要把宋軍的一次軍事演習畫在一個手絹上呢,這不正是一個偽裝成畫家的臥底間諜秘密行動嘛。
其次,《清明上河圖》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 。分別描繪了汴京城外守備情況;城內街道布局、觀察崗哨位置、軍力部署;還有汴河水道情況等等。詳細程度,比之侵華日軍的軍用地圖強之百倍。這完全是一份公開透明地描繪汴京城防的軍事地圖。
作為一名軍事間諜張擇端不止是合格,堪稱優秀。借畫家之名,行間諜之事,毫無破綻。他一定做過功課,知道宋徽宗喜歡書法、繪畫,所以投其所好,混入宋廷,作為臥底。
先是利用《金明池爭標圖》獲得了宋軍的海軍力量,又通過《清明上河圖》有這一大型軍事地圖,送出汴京的城防圖。待到金國大軍兵臨城下,宋軍焉能不敗。
於是,在靖康元年,大金國俘宋徽宗、欽宗二帝。其中還有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數千人,攜文籍輿圖、寶器法物,百姓男女不下10萬人等北返。史稱「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後,金朝授意宋在汴京的其餘官僚議立偽政權。汴京的漢人要求復立趙氏,被金軍拒絕。經過反覆商議,金軍同意立與張擇端同宗的張邦昌,已獎勵張氏為攻下汴京做的貢獻。
時過境遷,誰料到當時無人注意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竟然是北宋滅亡的原因;而今人也只曉得《清明上河圖》藝術價值,不了解它曾經的作用——一幅重要的軍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