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傳統文化中,有個「七重日」的說法,據說在這七個日子中,正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吉日。這七個日子分別是正月正(春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七月七(七夕節)、九月九(重陽節)。結合古代陰陽學說,這七個日子可以看出,皆是與「陽」有關(陽數或節氣屬陽),這也是古代「以陽為尊」的體現,陽者君父夫兄也。
九月初九,按照數字文化,九是陽數裡最大的數字,稱「極陽」;兩個極陽之數相重,曰「重陽」。按照傳統觀點,「重陽處在乾坤轉變之中,乾德剛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備」。九為極陽,又稱「老陽」,這樣就與「老人」有了聯繫;另外在數字文化中,取諧音,九有「長長久久」的含義,也表示了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在《西京雜記》一書中記載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是關於重陽祈壽習俗的最早記錄。2012年,國家把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年節。推動了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
據學者考證,目前「重陽節」名稱記載,最早見於三國時期,到唐代才有明確列為官方節日的記載。但是,一個節日的形成,顯然有其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源流。如上面所舉《西京雜記》裡的文字,就可以把重陽相關的文化推延到西漢時期。但據《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在春秋時期,這個日子是與秋天祭祀相關的節日。現在重陽節曬秋習俗仍有保留。
重陽節最重要的習俗,莫過於登高,因此九月九日又稱「登高節」。古代把九月初九登高,也稱為「辭青」,與三月三的郊外踏青相對應。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登高與「祈福闢邪」有關,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自然山川崇拜和敬畏。南北朝《續齊諧記》記載了「桓景登山避災」的傳說。恆景是當時一位有名的術士,他認為九月初九,人們離開家門,儘量往高處去,可保平安。而據西漢《小戴禮記·祭法》的說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這就增加了登山祈福的文化內涵。
上面引用的,已經把登高與「神仙文化」聯繫了起來。從相關神仙飛升的記載來看,很多大神級別的都選擇在九月初九飛升(如道教祖師張道陵、真武大帝、關聖帝君、軒轅黃帝、媽祖娘娘等)。那麼登高習俗會不會和這些神仙飛升傳說有關係呢?所謂「九九歸真」,以陰陽學說來看,重陽節為「陽氣所極」,正是「清氣上升到最高的時刻」,而對應的濁氣下沉到低處。這樣一來,地勢越高,清氣聚集的越多,道教便認為此時神仙最容易飛升成仙。按照氣候來看,深秋時節,豔陽高照,給人以神清氣爽;登高遠眺,有感天高之闊,雲淡風輕,身姿也會有輕盈之感。從民間的神仙信仰來看,登高習俗或受神仙飛升的傳說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