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可能與神仙飛升有關,古人為何重視「重日」?

2020-12-18 城市船夫起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傳統文化中,有個「七重日」的說法,據說在這七個日子中,正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吉日。這七個日子分別是正月正(春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七月七(七夕節)、九月九(重陽節)。結合古代陰陽學說,這七個日子可以看出,皆是與「陽」有關(陽數或節氣屬陽),這也是古代「以陽為尊」的體現,陽者君父夫兄也。

重陽節

九月初九,按照數字文化,九是陽數裡最大的數字,稱「極陽」;兩個極陽之數相重,曰「重陽」。按照傳統觀點,「重陽處在乾坤轉變之中,乾德剛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備」。九為極陽,又稱「老陽」,這樣就與「老人」有了聯繫;另外在數字文化中,取諧音,九有「長長久久」的含義,也表示了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在《西京雜記》一書中記載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是關於重陽祈壽習俗的最早記錄。2012年,國家把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年節。推動了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

關愛老人·網絡供圖

據學者考證,目前「重陽節」名稱記載,最早見於三國時期,到唐代才有明確列為官方節日的記載。但是,一個節日的形成,顯然有其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源流。如上面所舉《西京雜記》裡的文字,就可以把重陽相關的文化推延到西漢時期。但據《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在春秋時期,這個日子是與秋天祭祀相關的節日。現在重陽節曬秋習俗仍有保留。

重陽登高·網絡供圖

重陽節最重要的習俗,莫過於登高,因此九月九日又稱「登高節」。古代把九月初九登高,也稱為「辭青」,與三月三的郊外踏青相對應。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登高與「祈福闢邪」有關,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自然山川崇拜和敬畏。南北朝《續齊諧記》記載了「桓景登山避災」的傳說。恆景是當時一位有名的術士,他認為九月初九,人們離開家門,儘量往高處去,可保平安。而據西漢《小戴禮記·祭法》的說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這就增加了登山祈福的文化內涵。

相關神像·網絡供圖

上面引用的,已經把登高與「神仙文化」聯繫了起來。從相關神仙飛升的記載來看,很多大神級別的都選擇在九月初九飛升(如道教祖師張道陵、真武大帝、關聖帝君、軒轅黃帝、媽祖娘娘等)。那麼登高習俗會不會和這些神仙飛升傳說有關係呢?所謂「九九歸真」,以陰陽學說來看,重陽節為「陽氣所極」,正是「清氣上升到最高的時刻」,而對應的濁氣下沉到低處。這樣一來,地勢越高,清氣聚集的越多,道教便認為此時神仙最容易飛升成仙。按照氣候來看,深秋時節,豔陽高照,給人以神清氣爽;登高遠眺,有感天高之闊,雲淡風輕,身姿也會有輕盈之感。從民間的神仙信仰來看,登高習俗或受神仙飛升的傳說影響。

相關焦點

  •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可能與神仙飛升有關,古人為何重視「重日」?
    這七個日子分別是正月正(春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七月七(七夕節)、九月九(重陽節)。結合古代陰陽學說,這七個日子可以看出,皆是與「陽」有關(陽數或節氣屬陽),這也是古代「以陽為尊」的體現,陽者君父夫兄也。
  • 說說重陽節的來歷,為何被稱為敬老節?與數字「九」有關
    這七個日子分別是正月正(春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七月七(七夕節)、九月九(重陽節)。結合古代陰陽學說,這七個日子可以看出,皆是與「陽」有關(陽數或節氣屬陽),這也是古代「以陽為尊」的體現,陽者君父夫兄也。
  • 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是怎麼由來的?重陽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登高節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 說說重陽節的來歷,為何被稱為敬老節?與數字「九」有關
    這七個日子分別是正月正(春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七月七(七夕節)、九月九(重陽節)。結合古代陰陽學說,這七個日子可以看出,皆是與「陽」有關(陽數或節氣屬陽),這也是古代「以陽為尊」的體現,陽者君父夫兄也。
  • 重陽節為何要登高,古人也需要郊遊「團建」
    重陽節為何要登高,古人也需要郊遊「團建」 重陽節登高活動由來已久,人們選擇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臨水,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圖景,其中不但是古人逢節慶日登高臨遠的習俗,還有祓禊消災的樸素願望。同時,古人在高處修建亭臺樓閣,也是重陽節登高宴飲娛樂的最佳場所。
  • 古代神仙飛升選擇哪天?張天師、關帝、真武大帝都在這個日子
    關於神仙文化,由於道教在古代的影響,凡人修行飛升成仙,成為了神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飛升」,也就是道行或者德行達到一定程度,而升入仙班。那麼眾多的神仙,顯然不是一時一地同時飛升成仙的;但梳理發現,很多神仙的飛升日期,大致在兩個日子。其中一個是七月初七,另一個就是九月初九。
  • 時令、登高與飲酒—道教養生視角下的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乃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人以「六為老陰,九為老陽」,「重九」日月並陽,故為「重陽」。重陽節應該是基於古代的宗教祭祀和歲時活動,在歷史的不斷傳承和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梁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桓景隨道教神仙費長房學法,於九月九登高避災免禍之事,但在此之前,九月初九日節慶中的基本習俗已經逐漸成熟。
  • 重陽節的演變及習俗
    重陽節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 重陽節的起源流傳及各種習俗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流傳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重陽一詞,據說是與《易經》中的「以陽爻為九」有關。以九為陽,兩九相重即為重陽,故農曆九月九日被稱為重陽。重陽節,又稱重九節,還有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等稱呼。重陽節成為法定節日後,迅速在民間流傳開來。到了宋朝,重陽節活動已經遍及全國,成為廣泛流行的重要節日。明朝的重陽節活動依然盛行,明人劉侗、於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一書對此有詳細記載。重陽節的節日習俗有登高、賞菊、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
  • 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是怎麼由來的?重陽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登高節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 冷知識科普: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是因為這個?
    對於重陽節,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開頭那一句中的「登高」、「插茱萸」。那麼,到底為什麼古人要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呢?背後有何內涵?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重陽節背後的冷知識。重陽節登高,很多人以為是為了慶祝節日而做的助興節目,就好像元宵節擺花燈一樣,其實,原因可能出乎大家意料
  • 重陽節登高習俗的起源與發展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又名「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老人節」等,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雜糅著多種民俗風情,主要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為什麼要登高呢!
  •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為何這一天古人要登高、插菊花和戴茱萸
    我們今天對重陽節不會有太多的真切體知,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天的中國,很多年輕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大都遠離家鄉,與自己的父母分離。但是人在異鄉總會有一種孤寂之感,尤其是每逢佳節之時,這種情感更濃。這便是一種文化的深層積澱,中國人重視血緣家庭和團圓的價值追求已經深深的根植於我們的血脈當中。
  • 我國傳統的重陽節登高習俗三大由來
    核心提示: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遠眺、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因此,重陽節也叫「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1989年,我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又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
  • 重陽節登高(江都習俗)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重九、上九、登高節、陽數節等。古人以九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日月逢九同屬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個特別吉利的好日子。重陽節,插茱萸。
  • 原本是為了避禍才有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
    由於重陽節是在每年的秋季,此時的戶外氣溫適宜,因此在我國民間重陽節這天登高爬山是一項很重要的活動。重陽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然而這個習俗源於何時?到底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你知道嗎?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名叫吳均的人,他寫過一本名為《續齊諧記》的書。
  • 古代神仙飛升選擇哪天?張天師、關帝、真武大帝都在這個日子
    關於神仙文化,由於道教在古代的影響,凡人修行飛升成仙,成為了神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飛升」,也就是道行或者德行達到一定程度,而升入仙班。那麼眾多的神仙,顯然不是一時一地同時飛升成仙的;但梳理發現,很多神仙的飛升日期,大致在兩個日子。其中一個是七月初七,另一個就是九月初九。為何會這樣,還需要從更深的文化內涵說起。
  • 時令、登高與飲酒—道教養生視角下的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乃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人以「六為老陰,九為老陽」,「重九」日月並陽,故為「重陽」。重陽節應該是基於古代的宗教祭祀和歲時活動,在歷史的不斷傳承和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梁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桓景隨道教神仙費長房學法,於九月九登高避災免禍之事,但在此之前,九月初九日節慶中的基本習俗已經逐漸成熟。
  •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呢?古代重陽節「登高」背後的寓意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九月初九。由於「九九」諧音「久久」,所以古人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並逐漸衍生出登高「辭青」、觀賞菊花、飲菊花酒、插茱萸等一系列民俗。但是對於登高有何寓意呢?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闢邪習俗及禁忌 重陽節吃什麼?
    重陽節的習俗與禁忌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古人認為數字「九」為老陽,農曆九月初九乃是所謂「兩九相重」,因此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  重陽節的闢邪習俗  登高望遠  為了鎮壓兇氣、戰勝兇氣,重陽節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他的都屬於附加活動。此風俗始於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