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到不好選,少到不好選
又是一年春晚時。
2020年央視春晚節目審查已經結束,這幾天即將進行首輪彩排,最終有哪些演員登上大年三十的舞臺,很快就會見分曉。前幾個月的時候見到今年春晚語言類節目的一位編導,我問你們是不是從下半年就已經開始準備了,他說不是,2019年春晚剛剛結束,就開了2020年春晚的預備會。
儘管如今這些年春晚籌備的時間並不短,甚至可以說比過去更長,但四五個小時的節目看下來,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並不多。
前幾天,還見到曾參與1999年春晚幕後工作的人。一說到那年的晚會,我們倆都能立刻說出好幾個當年的好節目,比如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歌曲《常回家看看》。拿出手機找到當年的晚會節目單,更看到《老將出馬》、《山路十八彎》、《為了誰》、《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真情30秒》,還有奇志大兵的《白吃》。
那是20年前,是上個世紀末,可能也是春晚最後的輝煌了。
我想起出一份春晚十大相聲和十大小品的名單,前兩天在這裡做調查,大家能夠第一時間說出的,大多是20年前甚至30年前的節目。在不完全放棄對新晚會和新節目期待的同時,還是有必要對30多年來的語言類節目做一個梳理,評選出我個人心目中的「十佳」名單。
今天先說說十大相聲。按照時間順序。
01
1984年 《一個推銷員》表演者:馬季
有些人看作品名字也許感覺有些陌生,其實這就是那段著名的《宇宙牌香菸》。晚會最早用的是《一個推銷員》的節目名,由於它不如香菸那麼容易記,後來也就以訛傳訛被說成《宇宙牌香菸》。
其實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段標準的相聲作品。馬季並非以一個相聲演員的身份上臺,一出現就是煙廠推銷員的打扮,說話也是唐山口音。如果說它是相聲,那就是一段化妝相聲;如果說它不是相聲,那它也像是喜劇小品的雛形。
一般都說小品形式的鼻祖是朱時茂和陳佩斯,他們在同一年晚會上表演了小品《吃麵條》。只能說兩相比較,與如今的小品更為相近的是《吃麵條》,但《一個推銷員》也顯露出喜劇小品的特徵。
而從節目手法來看,《一個推銷員》和相聲更為接近。馬季一口氣報出很多國家的名字,靈感無疑來自傳統相聲《地理圖》,而三翻四抖的相聲創作規律在作品中也多次運用。
從現場表演的畫面來看,那時候觀眾的大笑可是真笑。坐在圓桌旁的李谷一、遊本昌、李富榮等人笑得前仰後合,尤其是李谷一,僅憑略顯突兀的笑聲就可以評為最佳觀眾。
02
1987年 《虎口遐想》表演者:姜昆、唐傑忠
到1987年,姜昆已經參加過多年春晚,既當主持人,又做演員,他終於在1987年開始爆發,隨後多年都不斷推出精品。
單從節目名字來看,《虎口遐想》就帶有一定的文學性。北大中文系畢業的梁左賦予了作品這種氣質,經由姜昆的改編又實現了雅俗共賞,是一段難得的構思奇巧的幽默型相聲。
與同時代的很多新相聲相比,《虎口遐想》既沒有歌頌什麼,也沒有諷刺什麼,只是對一些社會現象進行無冒犯的消解,對部分青年人的心態進行真實而誇張的描摹,當觀眾了解到這樣一個社會後進青年的表現和想法的時候,他們是在笑這個掉進老虎洞的倒黴小夥兒,同時也是在笑自己。
梁左經常將主人公放在一個極其特殊的環境當中,這樣既有利於創作者自由發揮,又不至於完全脫離實際,讓觀眾感覺既荒誕又真實,因此產生強烈共鳴。
姜昆和唐傑忠的表演在現場掀起一陣陣的熱潮,尤其當說到搞對象的小夥子周末都到丈母娘家幹活,說到「一青工遊園不慎落入虎口喪生,有關部門提醒遊人注意安全」,臺下觀眾那種邊點頭邊大笑邊用力鼓掌的場面,在這些年的春晚上早就見不到了。
順便說一句,到那時晚會領掌人已經出現,《虎口遐想》的表演畫面上看得很清楚,相聲演員劉亞津就擔任這樣的角色。
30年之後的2017年,姜昆和戴志誠再登春晚合說《新虎口遐想》,無論對於新觀眾還是老觀眾,都沒有辦法像當年那樣笑個痛快了。
03
1987年 《五官爭功》表演者:馬季、趙炎、劉偉、馮鞏、王金寶
有人說群口相聲最多三個人表演,四個人以上就顯得太鬧騰。如此說來《五官爭功》就是一個例外,它不僅是一段經典的群口相聲,在所有相聲當中也算是一段難得的佳作。
其實它最早也是一段對口相聲,馬季一個人扮演眼睛鼻子等多種角色,說著說著很容易造成混亂,後來再加入一位演員還是不夠理想,直到最後發展到五個人。
我家有一盤1987年春晚的錄音磁帶,其中就包括這段相聲,這段作品我那時候聽過很多遍,一度能全部背下來。聽得多了,感覺到五個演員配合得那麼默契,每一個停頓和語氣詞好像都不能亂動,否則就可能削弱效果。
那也是這些演員最好的年華,馮鞏等人30歲上下朝氣蓬勃,馬季50多歲正是表演尺寸火候恰到好處的時期。
1987年春晚也是優秀相聲作品集中出現的一臺晚會,除了《虎口遐想》和《五官爭功》,劉偉、馮鞏合說的《巧對影聯》,笑林、李國盛合說的《學播音》都各具特色,尤其《巧對影聯》從創作到表演都達到一定高度,聽來是一種享受。另外,趙連甲和王剛表演的《拔牙》由傳統相聲改編而來,也妙趣橫生。
04
1988年 《電梯奇遇》表演者:姜昆、唐傑忠
相比《虎口遐想》,這段相聲的知名度有所降低,但它絕對是姜昆和梁左合作時期一段具有相當水平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超過《虎口遐想》。
相對來說,《虎口遐想》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更多是主人公處於困境中的想像,而《電梯奇遇》則加入了更多互動,很多角色加入進來,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性格,卻一樣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另外相對於《虎口遐想》,這段相聲的社會性更強,前者更多寫個人,後者則更多寫社會,體現出對現實生活的關照,也在荒誕情境之上加入更多諷刺的意味。也是從這段寓言式的作品開始,梁左、姜昆兩人嘗試在相聲中放入諷刺的作料,有成功之作,也有走麥城的時候,這與創作者的局限有關,也與當時逐漸收緊的春晚節目審查直接相關。
這段相聲不僅在春晚表演過,也在其他場合演出過,整段節目的底有兩個版本。其一是從這個電梯裡炸到另一個電梯裡,其二是從電梯裡炸到去年的老虎洞裡。
05
1988年 《巧立名目》表演者:牛群、李立山
由於春晚主要突出的氣氛是歡樂祥和,因此這個舞臺上帶有強烈諷刺意味的相聲作品其實並不多,而其中最為成功的就是《巧立名目》。就和《宇宙牌香菸》的名字以訛傳訛一樣,很多人更願意稱呼這段作品為《領導冒號》。
大部分觀眾看到的是這年晚會上幾分鐘的一段表演,其中主要表現的是公款大吃大喝的問題,其實這段相聲的原作不僅諷刺這種現象,還對各種多吃多佔公款私用的行為進行了嘲諷,比如植樹、買輪椅,甚至包括買骨灰盒,最終由於時長和負面影響等問題進行了大量刪減。有興趣的可以找師勝傑的演出版本錄音,會聽得更加過癮。
當然,春晚上保留的部分也已經足夠優秀和相對完整,吃吃喝喝的內容更容易引發共鳴,而且不容易引發個別觀眾的不適。將紀念巴普洛夫等科學家和吃喝現象聯繫起來的橋段,誇張而諷刺意味十足,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牛群那句提高嗓音的「領導冒號」,更是讓人聽一次笑一次。
由於它的諷刺性還是比較強,晚會組織者將這個節目安排在零點報時之後演出。從這些年的情況看,零點之後基本屬於熱鬧的垃圾時間,人們放完鞭炮吃完餃子不會再踏踏實實看電視,但在那個時候,人們還是注意到《巧立名目》的與眾不同,他們記住了那句「領導冒號」,記住了這兩個新面孔。
這是牛群和李立山在春晚上唯一的一次合作演出,第二年牛群就開始與馮鞏搭檔,每年一段新作品,開創了春晚相聲的牛群馮鞏時代,一直延續到世紀末。
1988年的春晚相聲節目也異彩紛呈,包括劉偉、馮鞏等人合說的群口相聲《求全責備》,常遠、常寶華等八位相聲演員進行的相聲連說,還有笑林、李國盛表演的《攀比》。
06
1991年 《著急》表演者:姜昆、唐傑忠
春晚相聲十佳,按理說不應該一對演員選用三段作品,但那段時期就是姜昆的巔峰時期,隨便拿出哪段作品都不算太弱,起碼比起這20年來的很多春晚相聲都優秀得多,因此還是不得不多選用幾段。
《著急》是姜昆和創作者梁左的回歸,這段相聲並沒有像《虎口遐想》和《電梯奇遇》那樣進行特殊情境框定,它表現的就是一個普通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上班、開會、打飯、下班、買菜、看電視、照顧孩子、關注物價變化……
現在有些演員和創作者,也經常創作和表演這種表現世俗生活的段子,但最終呈現出來總是差強人意,要麼過於天馬行空完全脫離實際,根本不是老百姓過的生活他們無法產生共鳴,要麼限定在演員自己小世界的生活無法自拔,因此也難引發共鳴。
《著急》不一樣,它展現的就是那個時代一個普通老百姓日常的焦慮,身處窘境又無法改變,但主人公並未絕望和消沉,而是以一種不得不樂觀起來的態度去面對,帶有很多人內心多少都存在的阿Q精神。梁左是那麼過來的,姜昆也是那麼過來的,因此創作和表演得心應手。
相對於這段相聲產生的九十年代初,按理說這個時代人們的焦慮更多,但並沒有一段相聲像這段相聲準確觸摸那個時代一樣,來仔細觸摸這個時代。
07
1993年 《拍賣》表演者:牛群、馮鞏
從1988年到1999年,牛群和馮鞏在春晚上表演了十幾段相聲,但從中找到一段最代表他們表演特色的代表作並不容易。《亞運之最》、《辦晚會》、《坐享其成》、《點子公司》都具有一定特色,但我最終還是選了這段類似化妝相聲的《拍賣》,從中也能看出兩人不斷求新的探索。
一段作品中拍賣了好幾樣東西,趙本山的破帽子,鞏俐騎過的小毛驢,施拉普納的白頭髮,最後是馮鞏的名字。前兩種拍品更像是對知名演員的砸掛,施拉普納的部分有往這位國際教練臉上貼金的意思,但好在笑料十足。
趙本山1990年在春晚出現,1993年春節前他發生車禍,有觀眾擔心他上不了春晚,後來他還是準時在舞臺上出現。《拍賣》對此也進行了調侃,說趙本山出車禍時戴的也是這頂帽子。
馮鞏在春晚舞臺上最輝煌的時期,就是與牛群一起合作的時期。2000年之後馮鞏與牛群分道揚鑣,從此的春晚作品基本都是以相聲劇或者乾脆是以小品的形式出現。他那句「想死你們啦」的口頭禪越來越深入人心,作品卻不再像過去那樣突出。
這一年的晚會上,姜昆、唐傑忠表演相聲《樓道曲》,連續多年來第一次沒有表演梁左作品,相聲創作和表演開始走下坡路。東北相聲名家楊振華和金炳昶登上舞臺表演《8字迷》,這應該是一段創作倉促的作品,沒有表現出兩人的實際水平。在那之前的很多年裡,這兩位演員從東北走向全國,合說過不少深入人心的作品。
08
1999年 《白吃》表演者:奇志、大兵
如果論作品影響,這段相聲在30多年的春晚節目當中並不特別突出,一些相聲「大年」中幾段精品同時登場,煥發的光彩完全可以覆蓋《白吃》,但我還是願意把它列入十佳。
前面也已經提到,諷刺型作品越來越難出現在這個舞臺,這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已經非常明顯,到世紀末的舞臺上就更是少之又少。《白吃》只有短短幾分鐘,甚至比《巧立名目》更短,但它代表一類在春晚上難得一見的相聲作品,證明這樣的作品並非與春晚氣氛水火不容。另外春晚相聲一直是北方演員的天下,奇志大兵南派相聲的出現,多少起到一些平衡的作用。而在本次春晚之後,兩位演員果然不負眾望,陸續表演了一些南北方觀眾都認可的好作品。
只可惜,這兩位好演員後來也以分手告終。
09
2000年 《舊曲新歌》表演者:郭冬臨、馮鞏
從早些年的春晚中選好作品,備選節目多到捨不得你也放不下它,而越到後來就越有矬子裡拔將軍之嫌。為了多少照顧一下年代感,最後兩段還是選了相對比較新的作品。說是新,距今也已經20年左右。
這是與牛群分手之後,馮鞏表演的第一段春晚作品,也是這20年來他為數不多的相聲作品。郭冬臨在那之前已經在春晚亮相,是馮鞏新的合作者,其後也一起表演過很多小品。郭冬臨演過話劇,演過小品,還說過相聲,因此與馮鞏的合作還算默契。
這段節目贏在舊瓶裝新酒的形式上。就像它的名字「舊曲新歌」,它將很多觀眾多年沒有聽到的老曲藝形式與當時的社會熱點嫁接,產生出不一樣的化學反應,聽上去那麼舊,又那麼新。作為天津人的馮鞏是熱愛曲藝的,至少在這段節目中他讓觀眾又重新認識了那些久未接觸的老曲藝。
10
2005年 《諮詢熱線》表演者:李偉建、武賓
最後一段「十佳」作品,我琢磨了很長時間。這些年有印象的作品倒有一些,比如賈玲、白凱南的《大話捧逗》,大兵、趙衛國的《誰讓你是優秀》和《免費電話》,曹雲金、劉雲天的《這事不賴我》,嶽雲鵬、孫越的《我忍不了》,高曉攀、尤憲超的《姥說》,苗阜、王聲的《這不是我的》,馮鞏等人的《我愛詩詞》,甚至包括郭德綱和于謙的《敗家子》。它們比起最早那些年的精品都算不上優秀,但在這些年當中又有一些突出,因此也就有些難選。
最終,我還是選了《諮詢熱線》。現在有些春晚相聲像小劇場相聲一樣,開始了一種想到哪兒說到哪兒的無主題形式,《這事不賴我》和《我忍不了》是其中的典型。以「我」的遭遇和想法為中心,塑造一個混不吝的人物出來,可以讓觀眾發笑,但其中的共鳴因素變少,大家更多是抱著一種看笑話的心態來看待。
《諮詢熱線》是緊貼現實的,它反映的是很多人在現實中遇到過的小情況,事情不大但讓人不快,節目滿足了這些人想小小吐槽一番的心理。由於它調侃的對象不擁有太多話語權,主題又無傷大雅,因此也顯得很安全,適合放在春晚的環境當中。
在開始的堅定和最終的猶豫當中,選出了我心目中的春晚相聲「十佳」。今天就說這麼多,下回評選春晚小品「十佳」,那應該是比相聲選擇餘地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