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一種常見小灌木,南天竺。小灌木是指沒有明顯主幹,成叢生狀態的植物。南天竺一般成片生長,常被修剪成1米多高的花壇造景。
第一次遇見南天竺,是兩年前在WHU的李達園裡,當時開在枝頭的一簇簇白色小花引起了我的注意。
後來再自行查閱資料中,得知了它的大名,便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走到哪裡,都會留意到身邊存在的南天竺。從春天開白花到冬天結紅果,我居然就是在許多不經意的瞬間,捕獲南天竺的整個生長周期。
它的葉子在春夏都是常綠的,進入秋天后,葉子開始變紅,並結出一顆又一顆的圓紅果。葉子和果實,同時具有觀賞價值,所以在學校讀書時,我會常和好友,摘一小枝插瓶,放在寢室的桌子上,自留欣賞。
上圖是2017年3月,在微博上po的一張照片,我還記得是和室友一起走回楓園宿舍時摘的。
那是在楓十二(楓園宿舍)的小路旁,看見一大片茂密的南天竺。紅色的果子,成串生長,在綠紅相交的葉子中十分醒目,吸引著人湊近去看。
南天竺的果期很長,能從秋天掛到來年春天的三四月。紅色的小果子,質地堅硬,頑強長在枝上,有一副「我可不能食用」的高級臉。據說它有微毒,不過只要沒有誤食就沒大問題,我倒是覺得果實很像可以做成手串的「手作珠子」。
在周三的傍晚,我的「五分鐘自然觀察」對象是6月裡的南天竺,地點:ZJU西溪校區。
遠觀👆,是一片怡人的青翠綠葉,顯然這是任其自由生長的南天竺,沒有被園藝工人修剪,或是被用來做造型。
我個人喜歡天然或是更自然狀態下的植物,總覺得周圍存在太多的人工造景,我們需要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因為植物自有野趣。
近觀👇,可以發現南天竺是由三回羽狀複葉構成的,複葉是指一個葉柄上生長出的多片葉子。
所以南天竺的「葉子」,並不是單片的葉子,而是一枝上三片葉子的合集。
再來看,複葉的顏色,除了主體是綠色外,有漸變的紅色,也有全紅色。
我產生了疑惑,為什麼會同時密集的出現三種不同顏色?有待日後探究。
紅色複葉的葉柄也是紅的,這種紅色給人雅致感,讓我想起日本電影裡的庭院畫面,有一種禪意、幽靜、安寧存在其中。
南天竺的羽狀複葉,很美,所以每當看到有酒店或是咖啡店,用一枝南天竺插入陶器,作為一個桌面擺件時,我會非常開心。說明這背後的主人,也同樣讚許南天竹的美。
我看見其中一片小葉的背後,有著清晰的紋路,而且有兩道外圍的葉脈,從中間往兩頭延伸,把斜著的葉脈囊括其中。
在成片的綠葉中,還有開謝了白花殘留下的「花柱」,它們的外形,也很獨特,像果實,不知道它們是不是會在冬天變成紅色的果實。先拍照記錄,日後繼續收集答案👇.
本以為「認識」了兩年的南天竺,是再熟悉不過的一種植物了,沒想到通過今天的五分鐘觀察又有了全新發現和疑惑。可見,植物不但能串聯人生的記憶,而且真像朋友一樣,通過每一次的「交流」,都會帶來多一層的「理解」。更別說植物能讓我們一直保持思考力和好奇心的妙處了,所以試著走近植物的世界,讓我們更加了解自身生存環境的同時,也能讓植物幫助我們消滅一切日常「喪」。
•謝謝看完呀•
科:小檗[bò]科
原產地:我國長江流域
分布地:中國、日本、印度
拉丁學名:Nandina domestica Thunb.
別稱:南天竹、野貓傘
花期:3-5月
花語:美好;吉祥
• 草木有情 •
往期推薦:
美國哈德遜河畫派(一)
博物 |2017の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