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的茅蘭溝,宛如一幅水墨畫。
茅蘭溝的苔蘚植物構成了特殊的意境。
●原生態的茅蘭溝,是一幅水、怪石、古木、苔蘚構成的水墨畫。
●保護開發相得益彰,又尋求了構圖上的平衡。
□本報記者邵晶巖
距嘉蔭縣城76公裡,在G331國道3058公裡樁附近,茅蘭溝河匯入黑龍江。茅蘭溝河,發源於黑龍江茅蘭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部小興安嶺山脈的五子棋大崗,在保護區內長16.2公裡,由南向北,流經茅蘭峽谷,匯入黑龍江。茅蘭峽谷,是由地殼變遷形成的構造峽谷,長約2公裡,谷內澗深林茂,雲溪環繞,峰石峭立,景色幽深而壯觀,是茅蘭溝風景區核心景觀。茅蘭溝風景區建於1992年,原名「貓狼溝」,因這裡常有狼蟲虎豹出沒而得名,後更名為「茅蘭溝」。2001年11月茅蘭溝被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9年8月又被批准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兩個國家級身份,足以讓茅蘭溝以「自我」的方式,活成一個遺世獨立的「北方佳人」。水,在茅蘭峽谷中演繹著不同的形態,或泉、或澗、或溪、或瀑、或潭、或池,茅蘭溝河因此而靈動,也頗具哲學味道。巖石的堆疊和地形的變化,讓茅蘭溝河「儀態萬方」。茅蘭溝是以印支期花崗巖構造峰林地貌和第四紀冰緣地貌、新構造崩塌地貌為代表的地質地貌綜合體,是目前小興安嶺發現唯一一處類型最齊全、發育最典型、造型最豐富的花崗巖峽谷地質遺蹟,對於相關地質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附著在怪石和古木上的苔蘚,濃淡相宜,相互之間構成了光影交錯的「水墨畫」。園內共有高等植物103科512種,其中苔蘚植物12科19種,蕨類植物6科15種,裸子植物1科6種,被子植物84科472種。山間,不僅有美麗的白樺林,還有黃波欏、胡桃楸、水曲柳等珍貴樹種。「這處苔蘚有幾百年了,有的乾枯的苔蘚,遇到水就又活了。」茅蘭溝景區經營者付波說。
保護早,開發晚,茅蘭溝才能保持著原有的風貌,靜美自然。2003年3月,這裡先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而後升為國家級。兩年後,景區才引進開發企業。特殊的景觀,賦予茅蘭溝獨特的吸引力,來參觀的遊客數量從2018年的13萬人,增加到2019年的20萬人。遊客增加,保護力度隨之加大。「我們在附近村屯聘用管護員,加強日常巡護,不能讓這裡的生態資源被損害。」付波說。2018年6月通過的《黑龍江茅蘭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是伊春市人大獲立法權後第一部環保類實體法。茅蘭溝保護區內,還布設200臺紅外相機,多次監測到馬鹿、猞猁、東方白鸛等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活動蹤跡。保護區野生動物數量逐年增多,印證了保護區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明顯提升。
原生態的茅蘭溝,是一幅水墨畫,保護和開發相得益彰,尋求構圖上的平衡。
本欄圖片均由本報記者吳樹江張澍攝
來源:新浪黑龍江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